遗产数据库

米仓道

摘要: 米仓道从汉中沿着濂水谷道和巴江谷道"米仓道"南江段常言"米仓道",乃古代陕西汉中翻越米仓山入蜀之古道,人称"米仓道"。常 言翻越米仓山入蜀之古道目录1​名词解释2路线名称走向3地理位置4历史渊源5历代运作6交通地位名词解释米仓道茶:产自秦巴高山地区米仓山脉的高品质绿茶,茶叶香味清爽持久、富含多种微量元素,米仓道茶外形扁条,两头尖细;内质香气高鲜;汤色清明,滋味浓醇;叶底嫩绿均匀。用于制作米仓道茶 ...
米仓道 

从汉中沿着濂水谷道和巴江谷道"米仓道"南江段

常言"米仓道",乃古代陕西汉中翻越米仓山入蜀之古道,人称"米仓道"。

常    言
翻越米仓山入蜀之古道

目录
1​名词解释
2路线名称走向
3地理位置
4历史渊源
5历代运作
6交通地位

名词解释

米仓道茶:产自秦巴高山地区米仓山脉的高品质绿茶,茶叶香味清爽持久、富含多种微量元素,米仓道茶外形扁条,两头尖细;内质香气高鲜;汤色清明,滋味浓醇;叶底嫩绿均匀。用于制作米仓道茶的鲜叶十分细嫩,加工工艺十分精细。一般在清明前3~5天开采,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鲜叶嫩匀,大小一致。适当摊放后,经高温杀青、三炒三凉,采用抖、撒、抓、压、带条等手法,做形干燥。使茶叶具有扁直平滑、翠绿显毫,形似竹叶的特点;再进行烘焙,茶香益增,成茶外形美观,内质十分优异。---广元市原石茶叶有限公司--荣誉出品!2013年1月国家文物局公布《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蜀道成功入选,其中包括的米仓道。通过对米仓古道的实地考察调研,专家们对米仓古道给予了充分肯定,一致认为:米仓古道是蜀道文化线路几千年来留下的文化遗迹精品,在全国的古道路中极其罕见,沿线各个时期的文化遗迹遗物价值非凡,是支撑蜀道文化线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实物佐证。

从汉中沿米仓古道一路走来,在南郑县红庙镇(米仓道称黄官岭)罗帐岭茶园山坡上,一幅醒目的画像吸引了人们的眼帘。那是2004年4月10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南郑县红庙镇罗帐岭茶园时留下的珍贵照片。如今红庙镇以形成万亩茶园奇观,一排排整齐的茶树象梯田一样,在起伏的山岗上绵延。漫山遍野的茶叶苍翠欲滴,阵阵香沁宜人,采茶女们提着篮子欢快地在园间穿梭忙碌着,到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到了四川南江县境内,青山绿水,植被茂盛,山涧云雾缭绕,是天然的种茶基地。南江种茶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商周初期,兴盛于汉朝,闻名遐耳。是四川省重点产茶县之一,大叶茶是省级地方优良品种,是制高档名茶的优质原料。明朝万历年间作为贡品,每年朝庭派专人用马匹,人背沿米仓古道直接运送到宫庭,共帝王将相,达官贵人们享用。目前,全县现有茶园面积5.2万亩,大小茶场158个。 米仓古道上还有多处孔明井,是沏茶的上等好水,俗称甘露。据传是汉蜀相诸葛孔明带兵时沿路亲手所挖。但水井多数是隐藏于幽静的竹林,树林之中,为了防止敌军投毒。如今沙南路皇柏林中还有几处古井水质依然,一年四季清澈见底,冬暖夏凉,饮之清澈甘美,沁人心脾。传说用孔明井水沏茶,饮后能让人明目醒脑,平添智慧。因此,当地百姓每逄娃儿满月都取来孔明井水为儿子开智慧;巴州,集州等地上京赶考书生都会带上孔明井水,一是路上解渴,二是用孔明智慧启开金榜题名的钥匙;这种风俗延续至今,每年高考之前,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专程取孔明井水为子女沏茶,熬汤祈祷诸葛孔明保佑孩子能考上一所好大学。如今,到皇柏林旅游人休憩停歇之时,喝上一口甘冽冽的井水,有消暑解渴,驱赶疲备之功效。

千百年来,运茶马帮,巴山背二哥造就了米仓古道沿途古镇,驿栈车水马龙的繁荣与兴旺。据年岁较高的老人回忆,每天至少有100余匹马,1000多名背二哥从汉中背盐,布匹或从巴州,集州背火纸,茶叶,银耳来往穿梭于米仓古道。傍晚,插着各家商号大旗的马帮在镖局的护送下,和着声声响铃,进驻大小驿栈。 如今,伴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切都已经平静下来,只有来到光雾山牟阳城旅游的人们,能从街边古香古色的土木建筑、泛着岁月光泽的青石板和精美流转的雕梁画栋,才能感受到这个古镇昔日的繁华和磋砣岁月留下来的历经沧桑。 一路走来,站在元顶子山上观赏整片茶园的美景一览无余,在阳光的照耀下,漫山遍野的绿色茶树显得更加浓艳,葱郁的茶田如碧色的丝带般层层叠加而上,美妙如画。茶叶散发的淡淡清香扑鼻而来,让人心旷神怡,伴随微风吹佛还能听到米仓古道昔日背二哥婉转,粗犷的山歌和马帮渐渐远去的铃声 ……. 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条军事通道和粮食物资运输要道。也是历史文化最为厚重的一段,南北走向,被誉为"中国乃至世界交通史上的活化石"、"一条流淌的茶马文化长河"、"一段可以触摸的历史"。

路线名称走向
汉中盆地与巴蜀之间,有大巴山脉横阻。大巴山脉中的一段,名米仓山。穿越米仓山的道路,汉唐时称米仓道,两宋时称大竹路。大竹路的得名,是由于该路南段产竹,并置大竹县。大竹县为巴山地区一个较大的山货土特产集散地,商贸繁盛,故以县名路。

米仓山亦称大巴山、小巴山,故路又有大巴路、小巴路之名。但一般通称米仓道。《读史方舆纪要》记:"自南郑而南,循山岭达于四川保宁府之巴州,为米仓道。"

米仓山为大巴山中的一段,危峰林立,层峦叠嶂,山坡陡峻,攀登艰难。唐代学者贾耽称:"兴元(府)之南,路通巴州,中有孤云山,行者必三日始达于岭。"[162]《太平广记》引《玉堂闲话》记:"兴元之南有大竹路,通于巴州。其路则深豁峭岩,扪萝摸石,一上三日而达于山顶。行人止宿,则以絚蔓系腰,萦树而寝。不然,则坠于深涧,若沉黄泉也。""其绝顶谓之孤云、两角。彼中谚云:孤云、两角,去天一握。"极言其山高路险之状。又记:"秦民有王行言以商贾为业,常贩盐鬻于巴、渠之境。路由兴元之南,曰大巴路,曰小巴路。危峰峻壑,猿径鸟道,路眠野宿,杜绝人烟。鸷鸟成群,食啖行旅。行言结十余辈少壮同行,人持一挂杖,长丈余,钢铁以刃之,即其短枪也。才登细径,为猛虎逐之,乃露宿于道左,虎忽自人众中携行言而去。"

上述记载,均说明山高路险与野兽尝危及行人之状况。

米仓道北端呈"Y"字形,由城固、南郑、沔县南去,均有路通往北口。唐宋时期,由梁州越大巴山去巴蜀主要有西、中、东3条路径会于米仓道。其中,西路沿濂水西侧而上,经今南郑县郭滩、高台、新集、濂水、圹口、庙坝,越米仓山,到焦家河后,或溯焦家河东至大坝,再折南经关坝,沿难江(今称南江)而下至难江县(今四川南江县),或顺焦家河西去,到白头滩后折东南行,经中坝子、新民、杨坝亦至难江县。此路险居岩侧,陡临深渊,上下攀登,十分难行。中路由南郑南去,经草堰、周家坪(今南郑县治所)、青树、红庙塘到喜神坝后,或折西南至庙坝,接合"西路"至难江,或南行10里至庙坪(南郑至南江公路经地),再折东行,翻越一个小垭口,下褒城坡,约5里左右至小坝,复由小坝沿冷水河上源东支流而去,越米仓山至大坝,再南行经关坝顺难江而下亦至难江县。此路庙坝附近的牛脑壳(牛头岭),山势高峻,登顶北望,南郑县历历在目,是控制米仓道之险地。东路溯冷水河而上,经油房街、高家岭、牟家坝至郑家坝后,或折西南经秦家坝至小坝与中路合,或折东南经清石关、回军坝、西河至碑坝后,再折西南沿沙坝河而下,亦可至难江县。此路地当老林,崎岖幽径,野兽出没其间,加之道路迂远,一般行旅很少选取此途。但由碑坝沿碑坝河南行,或沿后河而下,可达通州通川县(今四川达县)。这是唐宋时期沿子午道或傥骆道经汉中去东川的道路。南宋时,川东夔州路支援汉中的军需物资,多经由此路运给张浚指挥的军队。

西县(治所即今勉县老城)亦有路人米仓道。此路沿定军山东侧南行,经今杨家山、阜川、大河坝、钢厂至濂水,入南郑、米仓山间的"西道"而行。由城固入米仓道,大体是溯南沙河而上,经七星店、元坝、小盘后,或折西经法镇入南郑至米仓山的"中道",或折东南经大盘、两河口、岩窝坪、廖家坝、西河至碑坝,人南郑至米仓山间的"东道"。行旅由西县、南郑、城固等地去川北、川东,选择何途,取决于出发地和所要到达的目的地。

唐代梁州之南为集州,治难江县。顺难江而下,可至巴州、渠州、合州、渝州。米仓道是连接汉江、长江的一条南北通道。渠州北境有大竹县,大竹县的山货土特产品,促进了米仓道(大竹路)的交通繁荣。

地理位置
"米仓道"起于陕西汉中南郑,翻大、小巴山,过米仓山进入蜀地南江县境,穿越南江县150多千米后跨入巴中,又沿巴河、渠江南下重庆,此乃水陆交融之"米仓道"之一,又其陆路,经蓬州(蓬安)顺庆(南充),再下合州(合川),直抵江州(重州),此乃南米仓道所经之路线矣。沿南方丝绸之路经南部、三台、中江沿线抵成都。此乃米仓道西线矣,此线其北乃接广元入蜀古道。

"米仓道"入南江后又东分,经贵民关入通江"汉壁道"、"洋万涪道",抵终点地重庆、成都。

"米仓道"古文献记载不多,对于它的研究,仅以古道沿线的关隘题刻,出土的古钱、银器、陶、瓷器、古文化遗址等有时代性的实物进行简考,在古时候"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条件下,位于 米仓山南麓的南江境内长达150千米的古道上残留和出土如此多和珍贵的实物,足以证明,米仓古道在我国交通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了。 到四川巴中的道路。

历史渊源
"米仓道"从汉中入蜀至巴中共240多千米,其中南江境内150多千米,据文献载南江境内的"两角山"、"截贤岭"等处有古人题刻:《通鉴》胡三省对"两角山"注云:"兴无之南有大行路通于巴州,其路险峻,三日而达山顶,其绝高处谓之孤云两角"。按文献记述的"孤云两角"实考其地理位置,"孤云两角"即南江的两角山,两角山西侧略低处,有大小三峰依次递减,各孤云山或孤云岭,山有古道,古为汉(中)巴(州)军事、文化、商贾要道。《南江县志》又云:"自治城西韩溪上至孤云山,经兴隆寨、平河场、中坝、城墙岩,按南郑界,复经庙坝,喜神坝而入南郑县,为汉时自汉入川要道"。据考"米仓道"自开发始至今使用时间长达三千多年。《南江县志》又云:"隋大业三年,因此道交通便利,难江(南江)划属汉川郡(郡治今汉中)"。又云:"有张飞碑,其文云'飞率精卒万人,大破张郃於八礞,立马勒铭, 弃马缘山,与麾下十余人从米仓道退还南郑'"。

"米仓道"除文献记述以外,古人类还留下不少石刻墨迹,相传:南江"截贤岭"上有"萧何追韩信到此"碑;琉璃关探梅石刻云:"绍兴三年(1133年)二月十五日,金贼犯兴元府(汉中)帅程亟趋米仓道遁入阆中"。此题刻位于南江县琉璃关探梅石上,保存完好。

历代运作
米仓道是巴蜀、汉中间的一条要道、捷径。较早述及此道的《太平广记》记:"昔汉祖(刘邦)不用韩信,信遁归西楚,萧相国追之。及于兹山(米仓山),故立庙貌(淮阴侯庙)。"若此,则秦末汉初,米仓道即广泛为人们所用。另据历史记载,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年(215),曹操出兵汉中征伐张鲁,张鲁兵败后即奔米仓山入巴中。三国时,魏将张郃守汉中,由米仓道进兵巴中,攻至宕渠之蒙荡石,为蜀将张飞所败,又循米仓道还汉中。此后,凡入"三巴"者多取道于此。

西魏恭帝元年(554),巴西人谯淹据南梁州(治所即今四川阆中县),李迁哲和贺若敦自汉中进讨,李迁哲走米仓道先至巴中。五代时,王仁裕辅佐褒梁帅王思同南伐巴人,往返登涉米仓道。

南宋开禧二年(1206),吴曦叛变,引金人人凤州,兴元帅程松亟趋米仓道,由中巴遁人阆州,复顺流至渝州。南宋绍定四年(1231),蒙古兵入洋州,分遣其将莫哥汗自洋州趋米仓道,在降人李进(李昌国)的引导下,沿巴渠江一直打到合州,"垫江以北,尽皆震动"。莫哥汗进军时,曾砍伐山林,修治山道700余里。

南宋时期,秦岭以北被金人占领,汉中盆地处于宋的国防前线,川东各府、路支援前线的各种物资,亦多由大竹路输送。当时,贩运大竹县山货土特产品的商贩,络绎于途,常年经行不绝。在茶、盐由官府实行专卖时期,米仓道也是盐商走私的一条山路。今勉县金泉乡贾村坝南侧的石梯坡,有南宋时禁止私运食盐告示的摩崖石刻一块,高90厘米,宽78厘米,直书6行。告示言:"一应盐榷不得从此出。如有违戾,许地抓人。把捉赴所属送衙根勘问罪。追赏五十贯给告人。"此摩崖石刻位于大竹路北端"西路"旁,说明当时的盐商越过米仓山后,是沿濂水向西县、褒城县方向走去,以避开兴元府关卡的检查。

明清时期,米仓道亦设卡查禁私贩盐、茶。明武宗正德年间(1506~1521)置巡检司。《明律》规定:"凡贩私茶和私盐者同罪","出境及失察者并凌迟处死"。由于关卡林立,查禁严密,走私商贩日少,大竹路渐趋荒废。

交通地位
汉唐以来,由汉中越巴山去巴蜀主要有三途:东为荔枝道,西为金牛道,中为米仓道。三条道路互为犄角,互有联系。"巴控扼梁(州)、洋(州),吾蜀孔道。形势绝剑关之险,飞蹬逾栈道之危,犄角利(州)、阆(州),连衡绵(州)、剑(州),遮蔽东、西川,最为襟喉要害也。"[163]"巴之北境即米仓山,(南宋)绍兴(1131)以来,出兵之孔道。"[164]南宋开禧年间(1205~1207),"逆曦之变(指吴曦叛变),士大夫之南逃者,亦多由米仓山东归,此正趋荆楚之路"[165]。

战乱时期,金牛道若被阻断,官使商旅即借取米仓道往返于成都、汉中、长安间。五代后梁乾化元年(911),岐兵伐蜀,围西县安远军,蜀中书令、北路行营都统"王宗侃遣裨将林思谔自中巴间行至泥溪,见蜀主告急"[166]。泥溪在益昌、剑州间的金牛道上,林思谔人蜀,乃由米仓道经巴州西至益昌。陆放翁《夜梦行·南郑道中》诗云:"孤云、两角不可行,望云、九井不可渡。"孤云山、两角山位于米仓山米仓道旁,望云、九井两个险滩在川陕交界附近的嘉陵江金牛道侧,都是极为险峻之地。陆放翁以米仓道、金牛道并提,说明宋代由汉中人蜀,两道均可通行。金牛道是秦蜀间的主干驿路,米仓道为穿越巴山的辅助路线,军事上有迂回之便。而川北的人民和商贩,则视难江至南郑间的米仓道为出入汉中的捷径。

唐代米仓道设有驿站,可能一度辟为驿路。但古文献留下记载的只有米仓道南、北两端的驿名。《太平广记》引《定命录》云:"兴元之西四十里驿曰鹄鸣,滨汉江,前依巴山。韦处厚出开州刺史,……泊到鹄鸣,先访之。"韦处厚是经行米仓道先至巴州,再东南行至开州。巴州治所化成县南有清水驿。米仓道南、北端既有驿站设置,则中间必当有驿站之设。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