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孜尔石窟
丁和|《德藏新疆壁画》系列赏析(十二):财宝窟B——克孜尔第84号窟
图文版权属九璞十景所有,转载请标明出处!
饶宗颐先生题写《德藏新疆壁画》
编 者 按
本赏析将系列展示流失海外,现
藏于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的新疆壁画
精品与残件。图片由摄影家丁和先生赴德
国柏林,以及新疆各地石窟拍摄整理。
邀您穿越时空隔阂,
探索西域石窟的精奇与绝美。
欲了解“德国皇家吐鲁番探险队”之背景
请点击“蓝字”参阅
克孜尔石窟
“我将永远不会忘记当我清理掉那些杂物,借着手提灯笼发出的灯光,第一次进入这些石窟时的情景,除了和尚们住的洞窟开有窗户以外,这些石窟都没有窗户,整个洞窟漆黑一片......”
——勒柯克
克孜尔石窟
克孜尔石窟是龟兹国留存下来的规模最大、开凿最早的佛教洞窟群。约开凿于公元三、四世纪前后,渐废于公元七、八世纪。克孜尔的早期洞窟以融合了印度、希腊艺术的犍陀罗风格为主,其后洞窟在犍陀罗艺术的基础上结合本土文化,发展出了独一无二的龟兹风。其特点是人物形象更本土化、内容结合世俗生活,更丰富,色彩则大量运用青金石和绿铜矿,如龟兹孔雀般明媚华丽。
德国吐鲁番考察队于1906年、1913年两度来到克孜尔石窟。格伦威德尔曾按自己的方式给克孜尔的60个洞窟命名编号。考察队从这里剥取的壁画是龟兹乃至整个西域范围内数量之最。具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官方统计,考察队从克孜尔的37个洞窟中获取了总面积约为328平方米的壁画。而具龟兹研究院的调查数据,实际遭到割损的洞窟为60个,失去壁画面积约500平方米。
12
第84号窟
时代:约公元5世纪
谷内区。
平面方形,穹窿顶。
被德国皇家吐鲁番考察队称为“财宝窟B”。
财宝窟为一组连和洞窟,由82、83、84、85号窟共同组成,其中第84号窟又被称为“财宝窟B”。
第84号窟平面、剖面图
▼ ①《度化庵摩罗女》
(原宽432cm 高400cm)
此幅壁画原为西壁的大型因缘佛传图,部分已毁。“庵摩罗女财富丰足,侍女众多,曾布施园林供佛说法。佛向庵摩罗女宣讲‘离欲’之道后,庵摩罗女‘止素妖冶情,坚固智增明,能断于爱欲,端心敛仪容。’皈依了佛门。”(《中国新疆壁画艺术第一卷克孜尔石窟(一)》第175页)
▼ 局部
上图佛传图的局部。画面中横卧的是庵摩罗女,坐着的是她的姐妹。“模糊的色调塑造出人物的脸颊、乳房、手臂和手。这位仰卧的人物给人一种清晰立体的感觉,而前后交错的四肢通过阴影构成了仰卧时的立体层次。这幅画明显表现出这种艺术造型的方法,是希腊古典艺术中那种引起视觉错觉的绘画方法的继承,它的源头应该是犍陀罗的希腊——大夏艺术。”(《新疆佛教艺术》,第446页)
▼ 局部
▼ 局部
▼ ②《因缘故事局部》
(宽40cm 高47cm)
出自北壁因缘佛传图,为二个跪姿托钵的崇拜者,右上残存佛身光。
扩 展 阅 读
龟 兹
库车大峡谷
龟兹,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之大邦,早在公元前二世纪可能已经存在。其故地主要在今新疆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的阿克苏地区,以库车为中心,包括新和、沙雅、拜城、轮台等地。《晋书》载:“龟兹国,西去洛阳八千二百八十里,俗有城郭,其城三重,中有佛塔庙千所。人以田种畜牧为业,男女皆翦发垂项。王宫壮丽,焕若神居……”龟兹被丝绸之路灌注了生命的血液,从而显现出蓬勃生机。
佛教于公元前后叩开了龟兹国的大门。佛光普照的鼎盛时期,这里塔寺众多、名僧辈出。龟兹成为葱岭以东佛教传播的中心。
苏巴什佛寺东寺
渭干河边的库木吐拉石窟
龟兹石窟,就是在这一佛教全盛时期遗留下来的文化瑰宝。龟兹有六大主要石窟。分别是克孜尔石窟,库木吐拉石窟,森木塞姆石窟,克孜尔尕哈石窟,玛扎伯哈石窟和托乎拉埃肯石窟。
龟兹石窟分布图
文字来源:
丁和摄著《德藏新疆壁画》
鸣谢:
新疆龟兹研究院 吐鲁番文物局
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
图片:丁和
丁和与新疆文物局局长王卫东在石窟调研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