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老照片:多民族聚居的城市,乌鲁木齐1983年

摘要: 1755年(乾隆二十年),即平定准噶尔汗国的末期,乌鲁木齐开始大规模开发。乌鲁木齐筑土驻军,清政府鼓励屯垦,减轻粮赋,乌鲁木齐农业、商业、手工业一度有较快的发展,成为“繁华富庶,甲于关外”的地方。清政府在现乌鲁木齐九家湾一带筑垒屯兵,并将此地定名为“乌鲁木齐”。1758年(乾隆二十三年),为适应人口增长、屯垦及商业贸易的需要,清军先于在今南门外修筑一座土城,城“周一里五分,高一丈二尺”,此为乌鲁木齐城池的 ...

1755年(乾隆二十年),即平定准噶尔汗国的末期,乌鲁木齐开始大规模开发。乌鲁木齐筑土驻军,清政府鼓励屯垦,减轻粮赋,乌鲁木齐农业、商业、手工业一度有较快的发展,成为“繁华富庶,甲于关外”的地方。清政府在现乌鲁木齐九家湾一带筑垒屯兵,并将此地定名为“乌鲁木齐”。

1758年(乾隆二十三年),为适应人口增长、屯垦及商业贸易的需要,清军先于在今南门外修筑一座土城,城“周一里五分,高一丈二尺”,此为乌鲁木齐城池的雏形。1763年(乾隆二十八年),又将旧土城向北扩展,达到周长五里四分。竣工时,乾隆帝将扩展后的城池命名为“迪化”。

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在迪化城西另筑新城巩宁城(即老满城),驻满营官兵。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乌鲁木齐同知改为迪化州知州,改乌鲁木齐参赞大臣为乌鲁木齐都统,陕甘总督奏准将马里坤道移驻迪化州巩宁城。于是巩宁城也就成为当时清王朝在乌鲁木齐的军政统治中心。

1864年(同治三年),巩宁城毁于战火。1880年(光绪六年),在迪化城东筑“新满城”,原迪化城由民商居住,俗称“汉城”。1884年(光绪十年),新疆设置行省,以迪化为省会。从此迪化成为新疆的政治中心。翌年,升迪化直隶州为迪化府,增设迪化县为附郭首县。

民国2年(1913年),将镇迪道尹改为观察使,并同时撤销迪化府,保留迪化县。民国29年(1940年)成立迪化市政府委员会。民国34年(1945年)11月1日,迪化正式设市并成立市政府;同时将市区划分为一、二、三、四、五区,迪化县隶属迪化专员公署,辖6个乡,2个牧区及达坂城镇。区以下设保甲组织。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12月17日,迪化市人民政府成立。重新划分建立7个区,54个街公所。在郊区建立农民协会,并在土地改革的基础上成立3个乡,至此,城乡各级人民政府初步建立。1954年2月1日,迪化正式恢复使用原名乌鲁木齐。

刚刚解放时的迪化,市区面积不到10平方公里,城市总人口不到10万人。市区内的楼房屈指可数,全城94万平方米的住宅几乎全是土坯房,吃水靠人挑驴拉。市区只有3条柏油马路,一条公共汽车线路,三辆公共车,其他公共基础设施几乎一无所有。

乌鲁木齐世居民族13个。除维吾尔、汉族外,世居的有回、哈萨克、满、锡伯、蒙古、柯尔克孜、塔吉克、塔塔尔、乌孜别克、俄罗斯、达斡尔等族。乌鲁木齐市有少数民族51个。全市人口中,汉族人口2331654人,占总人口的74.91%,各少数民族人口780905人,占总人口的25.09%。(第六次人口普查口径)。

乌鲁木齐市位于天山中段北麓,准格尔盆地南缘。乌鲁木齐市东南西三面环山,北边是关阔的冲积平原。古老的乌鲁木齐河(市区段现改建成和平渠和河滩公路)由南向北纵贯市区。登上陡峭的红山可以鸟瞰繁华的市区,成为乌鲁木齐的标志。---【乌鲁木齐,1983年。摄影:Leroy W Demery Jr】

分类: 中文 图片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