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议程

讲座通讯|王瑞雷:《文殊真实名经》瑜伽注释续在藏地的传承与图像表现——以古格故城白殿和托林寺红殿为中心

摘要: 2018年11月29日晚,浙江大学汉藏佛教艺术研究中心王瑞雷博士应我所之邀,以“《文殊真实名经》瑜伽注释续在藏地的传承与图像表现——以古格故城白殿和托林寺红殿为中心”为题,在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111会议室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熊文彬教授主持,吕红亮教授担任评议人。我所霍巍教授、李志英博士等出席讲座并参与讨论。本次讲座系“大吉青年藏学家系列讲座”第二十二场,吸引了川大、西南民


20181129日晚,浙江大学汉藏佛教艺术研究中心王瑞雷博士应我所之邀,以“《文殊真实名经》瑜伽注释续在藏地的传承与图像表现——以古格故城白殿和托林寺红殿为中心”为题,在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111会议室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熊文彬教授主持,吕红亮教授担任评议人。我所霍巍教授、李志英博士等出席讲座并参与讨论。本次讲座系“大吉青年藏学家系列讲座”第二十二场,吸引了川大、西南民大众多师生及其他社会人士前来聆听。

王博士结合自身在西藏西部阿里地区多年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以古格故城白殿和托林寺红殿壁画为研究切入点,结合藏文文献史料,开展古格故城白殿和托林寺红殿所绘文殊曼荼罗图像的对比分析。

伊始,王博士以古格国王赤·南喀旺布平措德贝桑布(1409-1481)主持修建的托林寺红殿经堂残存壁画题记为突破口,分析判定其内容与文殊传承有关,籍此梳理后弘期初译介于藏地的由文殊称、嬉金刚、妙吉祥友和阿瓦图提等印度班智达对《文殊真实名经》的注释经典,以及14世纪布顿对该注的厘定分类。将西藏所传不同注释续及图像志中有关文殊曼荼罗与托林寺红殿经堂文殊传承壁画做了细微的比对研究后发现:红殿经堂可被视作“文殊堂”,其图像反映了《文殊真实名经》瑜伽注释续中不同文殊传承的观修次第。殿内五部曼荼罗图像特征及配置严格按布顿重新厘注后的版本《名等诵曼荼罗庄严》绘制。北壁为阿阇梨文殊称所做“大注”中的法界语自在曼荼罗;南壁为嬉金刚所做“中注”中的文殊具密摄部族曼荼罗和具功德生处摄部族曼荼罗;东壁为阿阇梨文殊吉祥友和阿瓦图帝所做“小注”中的文殊小虚空无垢摄部族曼荼罗和文殊幻化网摄部族曼荼罗。南、北、东三壁严格按布顿对其注释详略(大、中、小)分类有序配置。

随后,王博士将讨论的重点转移到古格故城白殿上。他基于上个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国外探险家、考古学家和旅行家考察古格故城时所拍摄的照片,以白殿修建者、建殿时间及殿内现存壁画造像入手,对该殿绘塑内容及图像程序做了重构,发现其壁画主体内容亦按托林寺红殿题材思想布局。在图像传承上,这两处古格王家大型佛殿所反映的壁画图像内容与后藏地区夏鲁寺东无量宫殿、萨迦寺三解脱门殿、江孜白居寺吉祥多门塔及俄尔寺曼荼罗中所传文殊曼荼罗图像一脉相承。

最后,王博士总结:15世纪之后,古格逐渐已成格鲁派的发展据点,但托林寺红殿和古格故城白殿壁画图像的传承与文本的比对研究再次印证了萨迦派教法对西藏西部古格王国佛教的影响一直持续到16世纪之后。同时也说明了15世纪至16世纪,后藏与西部阿里地区在佛教文本与图像传承上仍保持着密切的互动与交流。

在讨论阶段,在场师生向王瑞雷博士提出一系列问题,王博士一一作了解答。熊文彬教授对本次讲座作出精彩点评,赞扬了王博士从文献与图像两方面着手,基于多语言文献,显示其扎实的基础功底,具有青年学者治学之范本意义。随后霍巍教授称赞王博士从细小的切口进行研究,但得出颠覆性结论,实属令人钦佩!同时指出,王博士的本次讲座,对青年学子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并积极鼓励川大学子今后研究中要有正确的学术路径,进行严谨的学术训练。最后讲座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注:学者本文未正式发表刊登,敬请读者勿做学术引用

撰稿:徐 理

摄影:周亚玲

审稿:李志英

编辑:孙昭亮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