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草原帝国是如何融入中华民族的?

摘要: 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长期以来,我们的中国历史观以中原王朝为正统,夏商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一脉相承。然而实际上,中国北疆,也有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鹘、辽、金、蒙古、后金等游牧王朝前后延续,就像两条河流,平行发展,同时又相互交织,最终合而为一,融入了现代中华民族。不同的颜色,不同的世界如果站在长城以北向南眺望,站在一个游牧领袖的角度去思考长城内外的漫长历史,我们又会得到什么样的新想

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长期以来,我们的中国历史观以中原王朝为正统,夏商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一脉相承。然而实际上,中国北疆,也有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鹘、辽、金、蒙古、后金等游牧王朝前后延续,就像两条河流,平行发展,同时又相互交织,最终合而为一,融入了现代中华民族。


不同的颜色,不同的世界


如果站在长城以北向南眺望,站在一个游牧领袖的角度去思考长城内外的漫长历史,我们又会得到什么样的新想法呢?



游牧帝国的幼年期

(夏至南北朝)


清朝及清以前,中国北疆的地理位置大体上东至大海,西至阿尔泰山,南至河北、山西北部和河套南部,北至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从北向南,在地貌条件上依次为森林,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沙漠,荒漠草原,典型草原和农耕平原。


这是一个非常宽阔且富于变化的北部边疆

气候的变化更使得农牧生产的分界线

在历史上南北摆动


人类文明诞生以后,羊、牛、马、骆驼等动物相继被驯化,为人类提供肉、奶、皮革等资源,形成了游牧社会的基础。这是和农耕文明几乎同时出现的利用自然的技术手段,两者的都是根据所在聚居地的自然地理条件而诞生的求生之法。


蒙古高原的游牧经济

河套平原的绿洲农业

华北平原的精耕细作

生产方式和人口承载力都差别巨大


春秋时,黄河流域夏戎杂居,但是整体上,农业文明由于更强的经济发展力和组织强度,呈不断北扩趋势


山西北部在西周时并不属中原核心区

而西周分封的诸侯在春秋做大并向四方扩张

将山西北部收入囊中的正是“晋”


春秋五霸中,齐桓公救邢存卫、北伐山戎,晋灭赤狄、秦灭西戎十二,犬戎、诸狄、山戎等部族或被融合,或被迫北迁


此时中原诸国正在东亚土地上

尽力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和生活方式

北方尚未出现统一草原的帝国

游牧与农耕之间尚未明显对垒


战国时赵国逐林胡、楼烦,置云中、雁门、代群。秦朝建立,占领河套,设四十四县,筑长城。


至此,以长城为界,农牧分界基本上稳定


北方遍置诸郡


与此同时,草原上建立了第一个游牧帝国——匈奴,其地东尽辽河,西至葱岭,北抵贝加尔湖,南达长城,形成“南有大汉,北有强胡”的对峙局面。汉武帝时期,双方爆发激烈战争,但是相互无法彻底打垮对方。


南有大汉,北有强胡


韩安国曾说,“匈奴负戎马之足,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一语道出汉族王朝在面临游牧政权时,在战争方式和战争收益上的不利。这也成为后世历代强盛中央王朝无法突破的桎梏。但匈奴随后也产生了内部分化,在东汉时被驱逐出了蒙古高原,被迫西迁。


拿下河西走廊和阴山南北

对中原王朝已经是很好的屏障和保障

再北上大漠深处已经无利可图了


东汉末年檀石槐一度统一北疆,鲜卑在匈奴故地崛起。此时,匈奴、羌、氐、羯等在前,各部鲜卑在后,纷纷南迁汉地。在八王之乱后,匈奴灭西晋,十六国时期来临。历经千年,游牧民族王者归来,重新回到黄河流域核心区。到4世纪末,拓跋鲜卑建立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同时,柔然、突厥先后在草原崛起。


北方民族南下,西晋崩溃

中国北部陷入持续的战乱

即所谓五胡十六国时代


总体上来说,这一时期,游牧民族尽管强悍,但是面对中原王朝依旧弱势


一是中原对其具有无比的吸引力。尽管武力强大,但是草原游牧生活方式脆弱,一旦出现自然灾害则草原民族或是南侵,或是归顺。在其故土,复生新的游牧民族,匈奴、鲜卑、柔然等正是如此。


二是此时的游牧民族部落气息浓厚,战争失败,则国破族灭,如前赵、后赵、前秦等概莫如此。反观哥特、法兰克、日耳曼等蛮族则在西罗马帝国废墟上建立了各自王国,并且延续至今。


三是农耕帝国占据绝对优势。匈奴对抗汉朝被迫远遁,鲜卑无法抗拒被汉化,柔然为汉化北魏重创,东西突厥为唐朝所灭。


这个阶段农耕世界的重心仍在北方

所以农耕民族一定程度上具有农牧混合的能力

加上可以控制北方诸多优质牧场

民风和战力其实颇为强悍


游牧帝国的成长期

(隋至宋)


隋朝以及唐中前期,农耕民族依然保持强大战斗力。唐太宗父子虽能消灭东西突厥,设立羁縻地区,却无法在这里建立有效统治。草原无法提供足够的产出维持驻军和汉族移民,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这种局限,始终困扰着历代汉族王朝。


唐朝在初期就取得巨大胜利并进入黄金时代

但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压倒性优势也并没有持续很久

蒙古高原很快又陷入复杂的失控状态


一度复兴的后突厥汗国灭亡,草原上兴起了回鹘汗国。


这时,以唐为大中心,形成东北渤海、北疆回鹘、西部吐蕃、西南南诏等若干封建政权小中心。安史乱后,吐蕃两陷长安,西域丢失,河北胡化,河朔三镇横行,启示着新一轮的融合终将到来。


河北的胡化非常要命

直接在下一个时代埋下了重大隐患

而失去河北意味着北方经济区难以连成一片

过于依赖日益增长的南方经济未必是件好事


唐末五代,农耕帝国再次陷入分崩离析。这一次,游牧民族没有南下中原,但是在塞外,划时代地诞生了契丹族的辽朝


辽朝的建立,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


唐末已是节度使的天下

唐王朝的覆灭终于令割据势力之间的战斗公开化了

而来自北方的契丹和山西李克用

成为两个掌握部落军事实力的重要玩家


政治上,自辽开始,塞外的少数民族第一次自称皇帝,与汉族王朝平起平坐。这也是游牧民族第一次学习汉族的治国模式,建立了完备的官制、都城,开科取士,设立学校,修订法律,国家机器逐渐成型。为了适应游牧帝国的需求,辽人还创造性地设立了南北面官制,分别治理汉地和塞外。


辽朝胡瓌描绘的契丹人《出猎图》


宋辽御容往来(越来越能文能武)


经济上,辽摆脱了以畜牧、渔猎为主的单一经济结构,农业、手工业等大大发展,经济结构大为复杂,抗风险能力加强。


军事上,此前塞外政权的威胁仅限长城一线,入塞多是掳掠。但是自后晋被辽灭亡开始,游牧民族也开始显露窥伺天下之志,北宋、南宋等中原王朝都城陆续被攻克。游牧民族的实力极大提升,也为后世明朝天子守国门提供了历史依据。


控制幽云十六州影响巨大

迫使辽建立一套兼备农牧两套体系的政治架构

其优势不再只是军事上的,也是经济上的


金朝将辽朝的事业推进到更深,迫使汉族王朝第一次向游牧民族称臣(绍兴合议,宋向金称臣,金册宋高宗赵构为皇帝),并将版图南推到淮河秦岭一线。


辽金西夏宋大理并立时代,已经证明了农业文明并非中国唯一中心。汉族不能征服草原地区(汉、唐及明深入漠北未能降服游牧民族),相反草原地区却不止一次显示出征服汉地,并通过汉化建立稳定统治的能力(北魏、辽、金)。


这里有一个重要的标志

金在北方建造了漫长的金长城

虽然其永久性无法与中原长城相比

但说明金人面对的地缘问题和策略

已经相当汉化


这似乎预示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在于一个能混一二者的力量。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元、清诞生的条件。


大一统大融合时代

(元明清)


回鹘汗国灭亡后,大漠南北再次出现真空状态,众多室韦—鞑靼部落扩散到了蒙古高原各个角落,主要有蒙古语族的蒙古、蔑儿乞、塔塔尔等部,以及突厥语族的克烈、乃蛮、汪古等部落。历经艰苦的战斗,1206年,铁木真统一诸部,建立大蒙古国,称成吉思汗。


最优良的牧场其实散布于蒙古高原周边

使得蒙古长期成为四方部落的角斗场

而由某一部落统一整个高原却非常困难


成吉思汗统一各部的过程,正是各部落蒙古化的过程。在战争中,被征服各部被打散一并纳入蒙古各千户,原有部落血缘纽带被割断,统一成为蒙古国的百姓,形成一个具有共同经济生活、共同语言、共同族属意识的民族共同体。



在蒙古之前,各游牧帝国一旦失败,就烟消云散,消失不见,或融入到别的部落,或南迁汉地融入汉族。蒙古民族的形成,标志着草原各部从漫散松懈的分立状态,开始凝结成为一个强劲有力的民族。以此为基础,才缔结了包括元朝和四大汗国在内的蒙古帝国,否则,一旦战争失败或者内部争位,很可能被其他部落推翻,或者内部分裂。


元朝的大一统,也将自唐以来,并立的中原、北疆、东北、西域、青藏高原、云贵等各中心一并纳入到统一的帝国,具有极大的意义。


游牧帝国的进化在蒙元帝国达到顶峰

第一次跨过长江征服整个华南


尽管元帝国的前身来自草原,但是与历代游牧民族政权一样,都无法拒绝汉化。尽管征服中原之初,蒙古贵族一度想把耕地变为牧场,但是蒙哥死后,忽必烈与幼弟阿里不哥的争位战争中,正是依靠汉地雄厚富庶的经济力量为后盾,对阿里不哥的草原进行粮食物资封锁,战胜了后者。农耕经济的强大给忽必烈留下了深刻印象


《元世祖出猎图》打猎有趣,但种地务实啊


汉人许衡也上疏忽必烈:“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可长久。故后魏、辽、金历年最多,其它不能实用汉法,皆乱亡相继”。汉文明的强大,不在于武力显赫,而在于经济上在东亚的压倒性优势、文化上的先进和人口的广大。游牧民族政权即便再强大,都无可避免的汉化,经济基础薄弱的漠北自然也丧失了帝国的政治中心地位。


但是元朝后期,由于未能有效调和蒙古路线和汉化路线的矛盾,加上帝位继承连陷危机,最终被推翻。


有明一代,草原各部再次陷入分裂,但是蒙古民族延续了下来,这其实是历史上并不多见的。明初多次北征漠北,但是都无法彻底打垮蒙古。其后,蒙古出现了也先、俺答汗等,继续威胁明朝北疆,迫使明朝重修长城。中原与草原再次恢复到前朝各代的对峙状态。


我们最熟悉的,便是明长城了


最终,女真人从东北异军突起,利用蒙古诸部的分裂,和明朝的内部危机,再次统一长城内外,建立了比元朝更稳固的多民族帝国。清朝对北疆推行藏传佛教、加强满蒙联姻、创设盟旗制度,让蒙古成为清朝的忠实盟友。一直到晚清,蒙古骑兵依旧在抵抗英法联军,平定捻军、回民起义中起到相当作用。


火药帝国+一套全新的政治安排




纵观这长城内外的千年国史,正是一部百川归海的历史。各地在分散发展演进后走向统一,各民族在自立发展的基础上走向融合,推动了中华文明在曲折发展中的延续。这种内在的凝聚力,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动力,是华夏文明存续5000年不断的基础,也是我们民族最值得自豪的一点。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