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资讯

头安金步摇 摇曳在平城

摘要:   步摇,是一种头饰和冠饰。战国时期楚国宋玉《讽赋》曰:“主人之女,垂珠步摇”①,是文献中最早出现的“步摇”之名 。汉刘熙《释名·释首饰》:“上有垂珠,步则摇动也”②。即头上的垂珠随着人的行步而摇曳,称之为步摇,之后发展出现金步摇。众多学者对步摇进行了研究③。田立坤先生将中国古代步摇分为垂珠、爵兽、花树步摇三类④。 垂珠步摇是在钗簪之类首饰上系挂垂珠,出现于战国时期,流行于汉代,如西汉长沙马王堆1



  步摇,是一种头饰和冠饰。战国时期楚国宋玉《讽赋》曰:“主人之女,垂珠步摇”①,是文献中最早出现的“步摇”之名 。汉刘熙《释名·释首饰》:“上有垂珠,步则摇动也”②。即头上的垂珠随着人的行步而摇曳,称之为步摇,之后发展出现金步摇。众多学者对步摇进行了研究③。田立坤先生将中国古代步摇分为垂珠、爵兽、花树步摇三类④。 垂珠步摇是在钗簪之类首饰上系挂垂珠,出现于战国时期,流行于汉代,如西汉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T形帛画上妇女发髻之上插有长簪,簪首向前伸出数条细丝,丝上垂白珠于额前,垂珠在行步时一摇一动,即垂珠步摇(图1)。

图1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帛画中的贵妇人

(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文物出版社,1973年,图版七六)


爵兽步摇,即《续汉书·舆服志》中所提到的步摇,“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缪,一爵九华,熊、虎、赤羆、天鹿、辟邪、南山丰大特六兽”,既枝上系有金质的爵(雀)、兽等瑞兽和花朵摇叶饰件,还串有白珠(图2),行步时花枝颤动,鸟鸟娉婷。


图2 《列女仁智图》中的许穆夫人

((东晋)顾恺之《烈女仁智图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四。

花树步摇以金为之,既无爵兽,也无垂珠,具枝条和摇叶,摇叶悬缀于枝条上而摇荡,应是钉缀在冠上,出现于3世纪之前⑤。此式步摇最早发现于1956年发掘的辽宁北票房身村晋墓M2,大小各一,基座为透雕云纹的长方形牌饰,座上伸出12或16条花枝,每个枝条绕四五个小环,一环缀一片桃形金叶,系孔于桃形的圆端,即一枝有数片摇叶,通高14.5一28厘米(图3),同时还发现4段缀有圆形摇叶的长条形金片,似属2件,可能是冠上的围饰(梁架?),长的28、短的2.1厘米,与花树步摇为一体⑥。


图3 辽宁北票房身村晋墓 M2出土

此类步摇在东北地区出土了多件。内蒙古乌兰察布盟达茂旗西河子也出土了金步摇两套共4件,通高18.5一19.5厘米。其中一套的基座为马面形,另一套为牛面形,均镶嵌各色料石。从基座上伸出分叉的枝条,每个枝条端头绕一个小环,环上缀一片桃形金叶,系孔于桃形的圆端⑦(图4)。


图4 内蒙古乌兰察布盟达茂旗西河子出土

其中十六国北燕时期冯素弗墓和朝阳王坟山1号墓出土的梁架式步摇冠又独自为一个类型,前者仅存冠的十字形梁架和架上直立的一丛六枝形顶花,两条长条状金片十字相交于顶部,之上安装扁球形叠加仰钵形的基座,座上伸出6根枝条,每根枝条上绕3个金环系3片桃形金叶。十字形长条状金片片身两侧有两两成组的小孔,应该也是缀金叶片的,已缺失。冠饰通高约26、枝形步摇高约9厘米(图5,1)。朝阳王坟山墓出土的步摇冠,高19、直径19厘米,也用两条细金片弯成弧形,两两相交叉成十字形冠顶,之上安装扁球形的基座,球面平沿上穿4孔,每个孔内穿金丝,绕2环缀2片圆形金叶,球上叠加仰钵,钵沿穿8个分枝,每枝绕2环缀1圆形金叶、1桃形金叶,穿孔在圆端。长条状金片片身两侧也有成排的小孔,小孔内穿金丝,缀圆形摇叶(图5,2)⑧。步摇冠摇叶与花树状摇叶相同,枝条绕多环串联,一环穿一叶,摇叶有桃形也有圆形⑨,桃形穿孔于圆端,应该是从花树状发展而来的。

图5 1.北燕冯素弗墓 2.朝阳王坟山墓出土金步摇

(2采自董淑君《步摇首饰研究》,艺术硕士论文,中国地质大学,2017年。第15页)

考古资料显示和研究,金饰步摇是受到中西亚文化影响的首饰⑩(图6),大约汉时传入中国。


图6 阿富汗席巴尔甘金丘大月氏墓出土的金步摇 1. 6号墓 2. 4号墓出土

(采自《世界美术大全集・东洋编・ 第15卷 ・中央アジア》,1999年,小学馆,第45、79页)

传向中原者,与垂珠步摇相结合,并纳入中国古代的等级制度中。东汉至东晋墓葬中常见零散的金饰件发现,有动物形金饰、桃形金片、方胜形金饰、花瓣形金饰、壶形金饰、对鸟形金饰、还有料珠等⑪,均有小孔,桃形金片系孔一般穿于尖端,系于枝条,插于发髻,微步摇动。如曹魏时曹植《七启》曰“戴金摇之熠烁,扬翠羽之双翘”(《艺文类聚》卷五七)。民间妇女也可以佩戴。另一路则从燕代地区随着北方游牧民族的迁徙和征战而传播,如达茂旗出土的金步摇。其中也被慕容鲜卑所吸收,在广大的东北地区流行开来。《晋书·慕容廆载记》:“莫护跋魏初率其诸部入居辽西,从宣帝伐公孙氏有功,拜率义王,始建国于棘城之北。时燕、代多冠步摇冠,莫护跋见而好之,乃敛发袭冠,诸部因呼之为‘步摇’,其后音讹,遂为‘慕容’焉”。崔鸿《十六国春秋·前燕录》(《太平御览》卷一二一引)也说“见燕代少年多冠步摇冠”。燕指今河北北部居中地区,包括上谷等地,代即代郡,在今天山西大同的东北部到河北西北部一带,邻近燕地的上谷⑫。莫护跋入居辽西之时,拓跋鲜卑也南迁到代北附近。而燕代地区至今未发现一件步摇。

2016年,云冈石窟研究院复制了大同沙岭北魏7号墓壁画,据墓室出土漆皮文字推测,墓主人死于太延元年(435),鲜卑人,是侍中尚书主客平西大将军破多罗氏的母亲。为了准确体现壁画原貌,我们对比相关材料,对墓葬的漆画和壁画进行反复辨认,并对漆画残片重新作了拼对。辨清了漆画和壁画许多细节内容,发现漆画中墓主人夫妇头戴着步摇帽。


重新拼对的夫妇并坐并题记画面中(图7),帐幔下墓主人夫妇二人并坐于屏风前,身后有侍者,前置案几。男女主人均头戴黑色步摇帽,半圆形帽顶以两条细长金条于当头顶相交呈十字形分帽顶为四片,每一条金条两侧均匀地用细金丝系结着一个小圆金叶,金条系圆叶也饰于额头帽圈部。男主人帽额中央有长方形山题,女主人帽额残缺,中央部分似乎也有装饰。女帽前额左侧还残存一个呈倒梯形的红边黄芯的装饰,右侧缺失,且女帽近脸侧的帽裙边仍饰小圆金叶至耳朵之上。帽顶中央四条细金条聚拢向上顶着金步摇。男女主人帽顶金步摇各有不同,女帽金步摇由小圆金片围成圆形花朵,再往上残缺(图8,1)。男帽则聚拢为亚字形金柱向上伸出多条细细的金枝,其中三个枝条端头各缀一个小圆金叶,向两侧展开。帽裙披于头后,两侧呈燕尾状,镶金边(图8,2)。之所以称之为步摇帽,是因为与其他出土步摇冠饰相比,多出帽裙。帽身和帽裙均为黑色,质地坚硬,应为皮质与金饰缝合而成。男主人五官端正,留髭蓄须,满面红光。左手置于腹前的黑凭几之上,右手曲指握着一把红柄圆形团扇举于肩部。女主人帽裙下露出脑后披在颈肩的头发。面色白润,两腮涂妆靥,右手握着一个黑柄圆形团扇,与男主人并坐于榻上。


图7 大同沙岭北魏7号壁画墓出土夫妇并坐及题记漆片


图8 沙岭壁画墓漆画上的男女主人及男子步摇帽复原示意图


漆画中的墓主人夫妇的步摇帽与同墓壁画中墓主人夫妇头戴的鲜卑皂帽不同。与其非常相近的实物可见前述的冯素弗墓和朝阳王坟山出土的步摇冠。沙岭墓步摇帽帽身用细金丝缀圆形金叶的金步摇装饰与朝阳王坟山出土的步摇冠冠身相同,只不过沙岭墓的步摇帽帽顶步摇是一枝一环一叶,帽额也饰金条和摇叶,并有帽裙,裙边镶金。我们可以想象头戴步摇帽在行步时不止帽上的金叶在摇曳,两侧帽裙也会随之颤动。沙岭墓漆片所绘步摇帽与慕容鲜卑的步摇冠装饰相近,也应是承袭了燕代步摇冠发展而来的,男女均可佩戴。《魏书·天象志》载,皇始元年(396)“当有真人(道武帝)起于燕代之间,大兵锵锵,其锋不可当”。


平城时期遗址和墓葬中也曾出土少量的金片装饰,如交通苑北魏墓出土的金耳坠上系缀圆形金叶(图9,1),河北定县石函出土的金耳坠同样系缀着圆形金叶(图9,2)。大同县北魏墓群出土的残方形镂空金饰片,所缀摇叶呈圆形(图9,3),同墓群还出土有桃形金片,尖端穿孔(图9,4)。另还有铜质桃形叶片,如山西大同恒安北魏墓墓主头部发现了若干桃形铜饰件,尖端有孔,整件铜叶长3.2厘米、宽2.4厘米(图9,5)。山西大同陈庄北魏墓也出土了5件桃形铜饰片,可能并非装饰于步摇之上,但也是具有摇叶特色的装饰品(图9,6)。


图9 北魏平城时期出土的金属摇叶

平城所见的摇叶有圆形、桃形,桃形摇叶尖端穿孔居多,圆形摇叶是一枝一环一叶,与东北地区的一枝多环多叶又不同,所以推测平城与慕容鲜卑的金步摇虽都承袭燕代传统,但各自又有发展。


除步摇帽外,平城出土物的图像中还有一种步摇,应该是属于爵兽步摇,绘于太和八年的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漆画屏风上(图10)。画上所有女性几乎都头戴步摇(侍女除外),权条呈绿色,可直可弯,头顶的直,头侧的弯垂于下,直立枝条有金黄色圆形花瓣状和有柄梳形,梳齿有四个,每个栉齿上系一个金片,弯垂下的枝条金片较大,几个金片相串,似钟形,可能为簪珥(图11)。这些金片的实物见于东汉到东晋时期的墓葬中,应该是中原文化流行的步摇。但司马金龙墓的漆画屏风中边框的忍冬纹图案、通幰的卷棚车、坐榻侧板的卷涡纹、帷帐的帐座、灯座等都可以在北魏平城出土实物中找到,还有那怪异的冕服与中原文化格格不入,画中女子所穿蜚襳垂髾之衣也见于平城墓葬中,推测屏风漆画应是绘制于平城,受汉晋文化的影响。所以,漆画中女子所戴步摇也有可能摇曳在平城。


图10 司马金龙墓出土的屏板漆画中的妇女


图11 南京博物院《琅琊王——从东晋到北魏》特展


沙岭壁画墓漆画步摇冠的辨识,可知金步摇不只是慕容鲜卑独特的服饰文化,也属于拓跋鲜卑的服饰文化。


北魏之后金步摇仍旧兴盛,西魏长安好少年“步摇如飞燕,宝剑似舒莲”。北周王褒《日出东南隅行》时,“银烛附弹映鸡羽,黄金步摇动襜褕。兄弟五日时来归,高车竟道生光辉”。


  释义:

  ① 李昉:《太平御览》卷七一五《服用部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3175页。

②王先谦:《释名疏证补》,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60页。

③孙国平:《试探鲜卑巧族的步摇冠饰》,《辽宁省考古、博物馆学会成立大会会刊》,1981年,第121-122页。孙机:《步摇、步摇冠与摇叶饰片》,《文物》1991年第11期。万欣:《鲜卑墓葬、三燕史迹与金步摇饰的发现与研究》,辽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辽宁考古文集》,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268-283页。田立坤:《步摇考》,《公元4-6世纪北中国与欧亚大陆》.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47-58页。江楠:《中国东北地区金步摇饰品的发现与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韦正:《金珰与步摇一汉晋命妇冠饰试探》.《文物》2013年第5期。徐秉琨:《步摇與慕容鮮卑》,《文史》2014年第4辑,总第109辑,第5-页。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朝阳市博物馆:《朝阳王子坟山墓群1987﹑1990 年度考古发掘的主要收获》,《文物》1997年第11期。

④田立坤:《步摇考》,见于《4—6 世纪北中国与欧亚大陆》,科学出版社,2006 年,第 53 页.

⑤韦正:《金珰与步摇一汉晋命妇冠饰试探》.《文物》2013年第5期。

⑥陈大为:《辽宁北票房身村晋墓发掘简报》,《文物》1960 年第1期,第24页。

⑦陆思贤、陈棠栋:《达茂旗出土的古代北方民族金饰件》,《文物》1984 年第 1 期。

徐秉琨:《步摇與慕容鮮卑》,《文史》2014年第4辑,总第109辑,第14页。万欣:《鲜卑墓葬、三燕史迹与金步摇饰的发现与研究》,辽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辽宁考古文集》,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274页。董淑君《步摇首饰研究》艺术硕士论文,中国地质大学,2017年。第15页图2-8步摇冠图注是辽宁北票北燕冯素弗墓出土,显然错误,有可能是王坟山墓出土)

⑨如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朝阳市博物馆、朝阳县文物管理所《辽宁朝阳甜草沟晋墓》,辽宁朝阳甜草沟墓群M2出土的锁形耳饰,缀圆形摇叶,M1出土的锁形耳饰,缀桃形摇叶,尖端穿孔。《文物》1997年第11期,第38页。

⑩孙机:《步摇、步摇冠与摇叶饰片》,《文物》1991年第11期。韦正:《金珰与步摇》,《文物》2013年第5期。

⑪韦正:《金珰与步摇》,《文物》2013年第5期,第62页。

⑫徐秉琨:《步摇與慕容鮮卑》,《文史》2014年第4辑,总第109辑,第14页。

⑬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同恒安街北魏墓(11DHAM13)发掘简报》,《文物》,2015年第1期,第19页。

⑭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同市大同县陈庄北魏墓发掘简报》,《文物》,2011年第12期,第43页。

— END —

© 云冈石窟官微

作者 / 王雁卿

编辑 / 付 洁

编审 / 王雁翔


分类: 中文 资讯 丝路资讯
关键词:

最新评论


作者:王雁卿

更多信息...

北魏平城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