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弯弓射雕,看文物中的盛唐雄风

摘要: 我国自古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理念,而狩猎(也称田猎)活动与兵戎、祭祀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狩猎带有军事训练的性质。天子狩猎按四季进行,分别有不同名称。《春秋左传·隐公五年》:“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以农隙以讲事也。”狩猎要按《礼记》所说“天子不合围,诸侯不掩群”规则进行,以限制捕杀量。多数时候,狩猎是以娱乐为目的,可随时进行,且多在秋冬举行,因为这时禽兽较肥,而且木凋草枯,便于追寻猎物。▲

我国自古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理念,而狩猎(也称田猎)活动与兵戎、祭祀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狩猎带有军事训练的性质。天子狩猎按四季进行,分别有不同名称。


《春秋左传·隐公五年》:“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以农隙以讲事也。”


狩猎要按《礼记》所说“天子不合围,诸侯不掩群”规则进行,以限制捕杀量。多数时候,狩猎是以娱乐为目的,可随时进行,且多在秋冬举行,因为这时禽兽较肥,而且木凋草枯,便于追寻猎物。


▲敦煌壁画《狩猎图》

三彩骑马射猎俑出土于乾陵章怀太子墓。马鞍上的武士年轻英俊,腰间佩挂长剑和箭囊,胯下的骏马双眼圆睁、两耳高耸,神情机警。武士侧身仰望,注视天空飞翔的猎物,两手抬举作张弓搭箭仰射状。


武士在逐猎过程中那种紧张敏锐的神情和骏马喘歇静立的瞬间姿态,正是杜甫诗中“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的生动写照。

▲三彩骑马射猎俑

初唐、盛唐时期,由于唐代开国皇帝高祖李渊的母亲独孤氏为鲜卑族,因而唐代皇室带有胡人血统,生活上带有北方草原民族习性,注重武艺、喜好狩猎,将狩猎作为强武艺、壮军备、愉悦身心的重要活动。


《旧唐书》记载,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吉就曾说:“我宁三日不食,不能一日不猎。”唐代帝王的狩猎活动,有正规的规模庞大的田猎,也有随意灵活、不拘形式的小型打猎。仲冬季节举行的田猎作为国家一项重要的活动被纳入五礼之一的军礼中。


《唐会要》记载,贞观五年(631年)正月,唐太宗在昆明池举行狩猎活动,大唐西域各国君主都前来参加。唐太宗对高昌(今新疆吐鲁番)王麴文泰说:“大丈夫在世,乐事有三。天下太平,家给人足,一乐也;草浅兽肥,以礼畋狩,弓不虚发,箭不妄中,二乐也;六合大同,万方咸庆,张乐高宴,上下欢洽,三乐也。”狩猎被列为人生三大乐事之一,与国泰民安一样重要。

▲唐墓壁画

因此狩猎是唐代艺术创作中常见的题材,很多著名诗人如王维、李白、王昌龄等人都写过《观猎》的诗。


其中张祜的《观徐州李司空猎》比较有代表性,诗中写道“晓出郡城东,分围浅草中。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万人齐喑处,一雁落寒空。”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狩猎纹高足银杯

除诗文及墓中陪葬的三彩射猎俑外,在生活用品上也常见用狩猎题材作为装饰。如西安南郊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的狩猎纹高足银杯上的狩猎图,就形象地反映了唐代的狩猎生活。


杯腹部上刻画的狩猎人物,头戴幞头、身着窄袖长袍,乘马飞驰,侧身后转,张弓射击正在奔逃的野猪,似乎一触即发;另一狩猎者也在奔驰马背上张弓搭箭、蓄势待发,其间衬有花草、树石等纹饰,表现了皇家苑内的狩猎生活。


▲狩猎纹高足银杯

这种场景在文献资料中也有生动记载。如《大唐新语》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在皇家苑内狩猎,连发四箭,射死四头冲出林子的野猪。这时又有一头雄野猪突然冲出,直奔到太宗马前,吏部尚书唐俭急忙跳下马与野猪搏斗周旋,太宗才有时间拔出宝剑砍死野猪。

▲唐墓壁画《狩猎图》

这些文物中的狩猎形象和文献中的记载,使我们深深感受到盛唐时期那种跃然而出的自信与勇猛气度。


来源:西安晚报

文字:刘芃

图片:来源网络

编辑:黑匣子

运维:西安报业新媒体中心

出品:西安市文物局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