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前沿

2011年以来丁村遗址群考古新进展

摘要: 摘要:丁村遗址是我国一处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群,也是我国少数几个几未间断、持续探索的旧石器考古遗址之一。60年来,历经几代人共同努力,丁村遗址的考古与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2011年以来我们在丁村遗址群周边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考古调查,在柴庄附近和汾河东岸至塔儿山之间的黄土塬区的沟谷梁峁地带发现近百处旧石器地点,并对其中的九龙洞遗址、过水洞遗址和老虎坡遗址进行了连续多年深入细致的考古发掘,发现了老虎坡人 ...

摘要:丁村遗址是我国一处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群,也是我国少数几个几未间断、持续探索的旧石器考古遗址之一。60年来,历经几代人共同努力,丁村遗址的考古与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2011年以来我们在丁村遗址群周边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考古调查,在柴庄附近和汾河东岸至塔儿山之间的黄土塬区的沟谷梁峁地带发现近百处旧石器地点,并对其中的九龙洞遗址、过水洞遗址和老虎坡遗址进行了连续多年深入细致的考古发掘,发现了老虎坡人类活动营地、过水洞人类生活营地、九龙洞石器打制营地等多个原地埋藏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为我们进一步认识丁村远古人类的活动范围、生活轨迹及其行为链条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线索和宝贵资料。在与大崮堆山南坡角页岩基岩出露相通的北涧沟→沙女沟→上庄沟一线的沟谷中发现大量石制品和原地埋藏的人类遗址;而在其他不含角页岩石料的北寨沟和柴村沟中基本没有发现人类活动的迹象;显示了丁村人对角页岩原料的亲近性和依赖性。使我们对丁村遗址一带远古人类的活动范围、行为模式有了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同时也说明丁村遗址群的考古工作还有着很长的路要走。


一、引言


丁村遗址是我国享有盛名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自1953年发现以来,经历了1954年和1976-1980年两次大规模调查发掘,成为我国北方地区最为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群之一,同时也成为开创新中国旧石器考古局面的一个标志[1]和继周口店发现后中国旧石器考古学又一座里程碑[2]。60年来,丁村遗址一带汾河两岸旧石器考古的探索几乎从未停止过[3-41],而且只要开展工作就必然有新的发现和突破。特别是1976-1980年第二次调查发掘,证实丁村遗址已不是仅限于1954年汾河东岸Ⅲ级阶地11个地点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址,而是扩及汾河两岸由旧石器早中晚期多个地点组成的遗址群[25,42],进一步扩大了我们对丁村文化时空分布和文化内涵等方面的认识(图1)


2011年以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与丁村民俗博物馆、襄汾县博物馆,在丁村遗址群南界柴庄附近和东北部黄土台塬的沟谷梁峁中新发现旧石器时代地点近百处,并对石沟遗址、老虎坡遗址、过水洞遗址、九龙洞遗址和洞门遗址进行了连续数年的发掘(图2),发掘出多个原地埋藏的人类活动营地。现将近年来考古工作的最新进展做一汇报。

图1  丁村遗址群地理位置及地点分布图

Fig.1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Dingcun site group


图2  丁村遗址群2015年以来调查发掘地点分布图

Fig.2 The distribution of new localities discovered and excavated since 2015 at Dingcun Site Group

为新发现的石器点/New lithic localities;为化石点/Fossil localities;为近几年发掘的地点/Localities excavated during recent years


二、从“河流阶地”到“黄土堆积”


我们说,旧石器时代人类最重要的工作不是打制石器而是生存。旧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应该是人类在某一区域内与自然环境和物质资源有着频繁交换的互动系统,因此,“丁村文化”应该是一个人类与汾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互动系统,既包括那些看得到摸得着的石器、动物化石,也包括隐含在这些物质遗存背后的人类行为、生存模式、技术环节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信息。旧石器考古学研究不能仅仅把目光盯在局部地区的新发现和石器分类上,而应该从更为广泛的角度去讨论人类的生业问题。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远古丁村人生存空间的问题。丁村人仅仅生活在临汾盆地南端的汾河河谷之中吗?他们的活动范围究竟有多大?


众所周知,人类是陆生动物,一般生活在靠近水源的地方。1954年发现的丁村遗址就是一个例证。60年来的考古工作已经证明,在汾河两岸阶地的河流相堆积之中存在有大量石制品、动物化石和人类遗骸。这些遗物和遗骸是由附近或上游二次搬运埋藏而来。因此,如果认定丁村一带的汾河两岸就是丁村人生活的地方。那么最可靠的证据,不是河流堆积中的这些石制品,而需要在高阶地土状堆积中或山前黄土塬区去寻找他们的足迹。另一方面,如果认定丁村一带有远古人类人类活动,就一定要有他们必须的物质资源的支撑。这个证据是明确的,也是确凿的,就是来自东距丁村7km的大崮堆山且遍布沙女沟、上庄沟等沟谷的角页岩石料。它是丁村人赖以生存的重要战略物资[42]


我们认为汾河谷地是远古丁村人重要的活动场所,但绝不是唯一的和全部的生活空间。在汾河东岸的高阶地土状堆积中或山前黄土塬区应当有更多的人类遗存存在。


丁村人的活动空间不止是在汾河两岸,在临汾盆地南端汾河河谷之外的各个地貌单元中都有可能留下他们的足印。但存在并不一定能找得到,这是考古学的一个困局。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需对远古丁村人的生存空间有更进一步的认识;需要对这里的地质环境、资源环境和埋藏环境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从自然资源的广谱性来看,两边低山上有野果山货;山下的丘陵山坡上有野菜、植物根茎和小动物;河边有鱼鳖虾蟹,还有许多大型动物出没;而更为广阔的盆地冲积平原区至今仍是养育人类最为肥沃的土地。原始人没有理由不去利用这些地方的资源,也不可能仅仅呆在我们框定的保护范围之内的汾河谷地里,因此整个盆地才是远古丁村人全部的生存空间[43]


三、寻找远古丁村人的“脚踏地”


3.1工作思路及地貌环境


如上所述,丁村遗址群过去60年的考古工作主要着眼于丁村遗址的保护范围内的河流阶地,对于河流阶地以外区域的观察和研究很少。事实上,临汾盆地南端各个地貌环境,都有可能成为远古丁村人的生存空间。因此,在现有发现的基础上,对遗址的埋藏环境和人类生存空间的研判,是探索已知发现之外区域的一个理论性课题。我们将临汾盆地南端划分为:河谷阶地、黄土塬区、河流冲积平原区和山前冲积扇区4个考古地貌单元。远古丁村人一定去过这些地方,只不过留下的行为信息较少而不容易被发现。我们希望通过更为广泛的调查,考察远古丁村人的活动范围、空间利用方式、资源利用、开发程度以及远古人类的行为链条。


2015年,我们在《丁村遗址群埋藏环境预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由“河流相地层”向“黄土堆积”转变的工作思路。详细制订了在丁村遗址群东北部的黄土塬区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计划。这是丁村遗址群60年来在黄土台塬区最大规模的系统性考古调查。


3.2.考古调查及埋藏环境


丁村遗址群东侧塔儿山向汾河谷地过渡的山前土状堆积,是我们本阶段考古调查的主要区域。调查结果显示,这里也是丁村远古人类的重要活动区。


位于丁村以南5km的柴庄隆起是临汾盆地南端屏障,即塔儿山至九原山一线汾阳岭的东段部分。汾河沿盆地东侧由襄汾县城至柴庄火车站一线将其切开,形成了高出河面约120m的汾河谷地(海拔408~520m),两岸分布着Ⅱ,Ⅲ,Ⅳ级阶地。而汾河东岸由塔儿山向汾河谷地倾斜并与IV级阶地缓慢过渡的黄土台塬,南北宽3~5km,东西长13km,海拔在448~892m之间。这里冲沟发育,切割较为强烈,形成了多条注入汾河的季节性河流。


2011-2012年,我们在丁村遗址群南部柴庄火车站以南的汾河阶地上发现6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其中包括在石沟采砂场发现的人类枕骨化石[44]。2015年春,在丁村遗址群东北部黄土台塬区域约20km2的考古调查中,在与大崮堆山南坡角页岩基岩出露相通的北涧沟→沙女沟→上庄沟一线的沟谷中发现46处石器地点和大量石制品(图3);而在其他不含角页岩石料的北寨沟和柴村沟中基本没有发现人类活动的迹象。这种现象显示了丁村人对角页岩原料的亲近性和依赖性[45,46]。之后的几年中,在其北起县城北寨沟南至柴庄大南沟之间的黄土沟谷中反复调查,发现多个旧石器时代遗址或地点。这些地点的埋藏相或埋藏环境可以分为:土状堆积和洪积物及其两者交替堆积3个类型。


3.2.1土状堆积


由于冲沟下切较深,这些冲沟沟壁可见多个S0-S5连续的堆积。石器和化石多暴露于剖面之上。其埋藏部位有的发现于L1和S1中,如老虎坡遗址、洞门遗址等;还有的出自S2以及更早的地层(L2-S4)内。发现的石制品上多覆钙衣,边缘锋锐,未经磨蚀。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刮削器、砍砸器等。化石种类多为大型食草动物,仅见少量啮齿类,石化程度较深,以肢骨居多,少见头骨、肋骨等。


图3  丁村遗址群2015年调查各地点发现的石制品

Fig.3 The lithic artifacts investigated from Dingcun site group in 2015


3.2.2洪积堆积


由季节性洪水冲积物构成,其典型特点为冲沟沟壁上镶嵌的巨大的砾石透镜体、层理状的砾石层以及其与灰黄色粉砂土层的层叠分布,其中包含有较多的打制石器和少量动物化石。


3.2.3洪积物与土状堆积交替堆积


本区域沟谷中时常可见镶嵌于沟壁的砾石透镜体与灰黄色、棕红色粉砂土交替互成的堆积,它们由多个砾石层和多个土状堆积相互叠压构成,显现了沟谷地貌中黄土堆积不断遭受洪水侵扰的过程。石制品同时出现在这些在砾石和土状堆积中。


此外,在冲沟底部的地表洪积物中时常可见到石核、石片和打制石器。石器表面磨蚀程度不一,既有边缘锋锐者,亦有棱脊模糊者,部分附着较厚的钙衣。通过与出土的石器对比并参考地形地貌等可初步判定,地表石器有的出自附近剖面,有的是经历长途搬运的上游出产物。


3.3重点发掘工作和收获


2013-2017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与丁村民俗博物馆、襄汾县博物馆先后对襄汾石沟遗址、老虎坡遗址、过水洞遗址、九龙洞遗址和洞门遗址进行了连续数年的发掘。


分类: 中文 研究 研究前沿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