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敦煌文献再现上元节场景

摘要: 上元节,即农历正月十五日,今称元宵节。这一节日既是春节的继续,又是春节的高潮,民间早就有“小初一、大十五”之说。有学者认为,“上元”一语源于道教,由于道教在民间的重要影响,其节俗活动遂在民间广为流行。除上元节而外,传统上还有“中元”(七月十五)、“下元”(十月十五)节日。上元节活动的中心是张灯和观灯,因而上元节也称作灯节。相传汉代以来,即有正月十五燃灯之俗,迨及唐宋盛极一时。

   

 上元节,即农历正月十五日,今称元宵节。这一节日既是春节的继续,又是春节的高潮,民间早就有“小初一、大十五”之说。有学者认为,“上元”一语源于道教,由于道教在民间的重要影响,其节俗活动遂在民间广为流行。除上元节而外,传统上还有“中元”(七月十五)、“下元”(十月十五)节日。上元节活动的中心是张灯和观灯,因而上元节也称作灯节。相传汉代以来,即有正月十五燃灯之俗,迨及唐宋盛极一时。

  从敦煌文献可知,唐宋时期上元节燃灯热闹非凡,不仅有民间燃灯,千门九陌,火树银花,全民同乐,更有以莫高窟为中心的佛寺燃灯,辉煌空前。撰于晚唐的《时文规范》(编号:S.2832a、P.2631)记载:“初入三春,新逢十五。灯笼火树,争燃九陌;舞席歌筵,大启千灯之夜。”可见上元之夜千灯万盏,辉耀夜空,还有歌舞助兴,筵席作乐。撰于10世纪初的《诸色入破历算会稿》(P.3234):“油叁胜,正月十五日夜燃灯用。”“叁胜”即三升,专备上元节燃灯之用。

  《显德六年(959)正月三日女人社再立社条》(S.0527):“社内正月建福一日,人各税粟壹斗,灯油壹盏。”《太平兴国七年(982)二月某社社条》(P.4525):“又有新年建福一日,人各炉饼一双、粟一斗、然(燃)灯壹盏,团座设食。”当时敦煌民间结社兴盛,见于文献中记载的就有龙沙社、兄弟社、女人社、修佛堂社等,社内亦要举行上元燃灯活动。

  上元节当天,上自敦煌地方最高官员,下至僧道信众,都要上莫高窟参与燃灯活动,设供焚香、礼佛诵经,振钟设乐,同庆佳节。写于9世纪初的《节儿论莽热施舍疏》(P.2583vc)曰:“解毒药二两,充正月元夜燃灯……正月七日弟子节儿论莽热谨疏。”论莽热为吐蕃宰相,亦是沙州节儿,为吐蕃占领敦煌时期当地的最高长官,他直接参与上元燃灯的佛事活动,可见对其颇为重视。

  《沙州净土寺直岁保护手下诸色入破历算会牒》(P.2049v)中多笔账目记载了上元节燃灯等活动。净土寺即莫高窟。如庚寅年至辛卯年(930—931):“麦壹斗卧酒,正月十五窟上燃灯顿定用。”卧酒,即通过粮食发酵酿酒。顿定指停留、止息及为此而预备的饮食。《隋书·炀帝纪》下:“每至一所,辄数道置顿。”同卷又记:“粟贰斗,正月十五日卧酒,窟上燃灯、看和尚顿用。”顿用,即顿定用。又记:“面贰斗伍升,正月十五日上窟燃灯僧食用。”同卷长兴二年(931)的账目亦记:“粟肆斗,正月十五日路上迎上窟僧官顿用”;“粟壹斗,正月十五日上窟寺主纳官用。”纳官,指接纳衙府官员。

  《庚戌、辛亥、壬子年直岁法胜等所破油面历》(S.1519)记:“壬子年(892)正月,又面肆斗伍升、油壹升壹抄、酒半瓮,十五日东窟上燃灯及赛天王用。”直岁为职掌全寺常住什物和财务收支的寺职,须定期向寺众公布财产变动状况和财务收支结算账目。所谓“赛天王”,即以祈赛的方式酬答天王的护佑恩德。据《佛祖统纪》,唐代以来流行毗沙门天王助太宗定乱及平番有功、解凉州城围的故事,天王信仰遂在民间兴盛起来。又如前引P.2049v卷记:“面三斗,善发西窟正月十五日赛天王法事,斋时众僧食用。”

  赛天王活动一般在天王堂或寺院的天王像前举行,晚唐时莫高窟“南北两头有天王堂”,至今北区窟顶仍存有北宋曹延禄和于阗公主修建的天王堂遗迹。莫高窟南区492个洞窟中今存天王壁画及塑像者超过200身。祈赛时须焚香设供,还伴有乐舞,“上香华食馔、动歌舞,谓之乐天王也”。除正月十五的祈赛外,通常敦煌赛天王每月两次,在朔望日举行。《国忌日行香文及其他释子文》中的《四天王文》(P.2854)曰:“远托神明,用清邦国,故一月两祭……我都督刺史,一承纶旨,竭意增修,每月两时,躬临祭奠。”同卷又云:“一月两祭,奠香乳兮动笙歌;三心重陈,焚海香而奏鱼梵。”其中,尤以上元节的祈赛最为隆重。

  寺院燃灯的盛况,于晚唐张承奉时的《正月十五日窟上供养》(P.3405)中可窥见一斑:“三元之首,必燃灯以求恩;正旦三长,盖缘幡之佳节。宕泉千窟,是罗汉之指踨;危岭三峰,实圣人之遗迹。所以敦煌归敬,道俗倾心,年驰妙供于仙岩,大设馨香于万室。振虹(洪)钟于筍簷,声彻三天。灯广车轮,照谷中之万树;佛声接晓,梵响以箫管同音。宝铎弦歌,唯谈佛德。观音妙旨,荐我皇之徽猷。独煞将军化天兵于有道。”“三长”指三长斋月,正月是其中之一月。“宕泉”即流经莫高窟前的河流,今名大泉河。“危岭”即莫高窟东面的三危山。“仙岩”指仙岩寺,为莫高窟之异名。可见,每年正月十五日佛寺的燃灯中心地点就在莫高窟。

  《斋文一篇》(P.3461)记载了五代曹氏执政时期节度使亲抵莫高窟参与燃灯的盛况:“厥今青阳上朔,官僚钦仗于仙岩;太簇中旬,士庶崇投于圣谷。燃灯千树,食献银盘,供万佛于幽龛,奉千尊于杳窟。八音清亮,遍囗囗以旋行。六铢馨香,望能人而注囗。……倾城趋赴于仙岩;注想虔诚,合郡燃灯于灵谷。于是丝竹济济,上通二十八天;铃钹轰轰,傍遍三千世界。供陈千味,不别香积之宫;炉热百和,岂殊昆(?)耶世界。其灯乃良宵发焰,若宝树之花开;静夜流辉,似天边之布月。故得铁围山内赖此灯明,黑暗城中蒙斯光照。是时也,初元顺节,青阳膺时……”卷中言及的“太簇中旬”“初元顺节”,应为上元节燃灯佛事。

  节日中灯具的造型别致多样,除百姓院中张挂的各式灯笼、街面上装扮的花灯和灯树、寺院中精心制作的灯轮及长明灯等外,上元期间敦煌还有影灯,即俗称的走马灯,所谓“若沙戏影灯,马骑人物旋转如飞”。《辛巳年(921)某寺诸色斛斗破历》(P.3490v):“油三升,付愿真燃长明灯及正月十五日影灯等用。”《某寺诸色斛斗破用历》(S.1316):“油贰胜半,充十五日夜点影灯用。”

  踏舞设乐,亦是唐宋时期敦煌上元节及整个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活动。如前引斋文中提及的“丝竹济济”“铃钹轰轰”“八音清亮”“声彻三天”“宝铎弦歌”“梵响以箫管同音”,其热闹场景不难想象。《丙寅年牧羊人状三件》(P.3272):“伏以今月一日……定与郎君踏舞来,白羊羯壹口,未蒙判凭,伏请处分。丙寅年正月。”踏舞即踏歌,“相与连臂,踏地为节”。《某寺粟麦斗入破历》(P.4542):“……十五日出粟肆斗,充音声。廿三日出麦贰斗、粟叁斗,充音声……廿九日出粟壹斗,充音声。三十日,出粟伍斗,充音声……二月一日出麦伍斗、粟伍斗,充音声。”所谓“音声”,即晚唐至宋初敦煌归义军政权所设乐营中的专业人员,专司有关场合中的音乐演奏和咏唱。

  节日期间的相聚筵席活动亦相当火热,如上引文书中言及的“舞席歌筵”“团座设食”“食献银盘”“供陈千味”“炉热百和”等,盛况空前。然而,敦煌文书中未有食用元宵的记载,其主要原因在于敦煌本地当时缺少制作元宵的糯米等食材,且当地饮食习惯主要以麦面和粟米为主食。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所)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