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资讯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趋势”座谈会在京召开

摘要: 21世纪20年代,现代考古学传入中国。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中国考古学摸索出了一套适合中国特点的田野工作方法,积累了大量的发掘资料,逐步建立起中国考古学的体系。3月13日,在北京大学召开的“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趋势”座谈会上,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杭侃表示,随着大规模基本建设热潮的过去,中国考古学面临着新的变化,文化遗产价值的深入阐释和保护利用成为今后的工作重点,多学科交叉融合是考古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21世纪20年代,现代考古学传入中国。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中国考古学摸索出了一套适合中国特点的田野工作方法,积累了大量的发掘资料,逐步建立起中国考古学的体系。3月13日,在北京大学召开的“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趋势”座谈会上,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杭侃表示,随着大规模基本建设热潮的过去,中国考古学面临着新的变化,文化遗产价值的深入阐释和保护利用成为今后的工作重点,多学科交叉融合是考古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座谈会现场  张娓 摄

  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的考古学研究有很多重要的发展。杭侃说,中国考古学摸索出了一套适合中国情况的“土中找土”的田野工作方法,积累了大量的田野资料,建立起中国考古学体系,成为历史研究的两翼之一。研究分支逐渐增多,动物考古、植物考古、景观考古、冶金考古、陶瓷考古等专门考古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自然科学技术手段在考古领域逐步得到应用,如碳十四测年、DNA技术、三维扫描技术等技术在考古中的运用。 

  谈到中国考古学的研究内容,杭侃说,中国考古学诞生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大背景下,所以一开始就对文明起源、夏商周三代更替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近年来中国在考古学领域实施了两大重点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点探讨了五千多年前古代社会文明复杂化加速发展的动因,涉及文明标准的探讨,其实质与对中华文明特质的认识有关;“夏商周断代工程”试图通过多学科合作的手段,对夏商周时期的历史进行更准确的探究,其中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夏,包括夏代存在与否、年代与范围、标志性遗存等。这个问题是与中国进入现代世界体系同步的,一方面我们的身份在被主导现代学科体系的西方世界所议论,另一方面,我们也在重新审定自己的文化历史身份,确立文化自信。 

  目前,中国考古学正面临着转型。杭侃提出,随着对外交往的不断增强,考古学专业急需加大精通外语的考古人才的培养力度。随着大规模基本建设高潮的减弱,考古学科的研究重点也在转型,从田野发掘走向田野考古与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展示、利用相并重的新阶段,学科深度交叉成为考古研究的必然之路。 

  同时,考古学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杭侃认为,考古学是历史学发展的新阶段。从考古学研究内容来看,考古学本身包涵着巨大的物质文明基因库,包括城址、墓葬、手工遗存、古建筑等等。由于考古学首先是从人类的物质文化的角度观察历史的,因此有一套不同于文献史学的概念、术语,如石器时代等。而如何能将考古学学科报告、学术文章等让更多的读者读得懂,走出考古术语青涩难懂、枯燥无味的现状,以便于学科之间研究的交流,真正让考古学发挥推动历史学研究进入新的阶段的作用,这是目前考古学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此次座谈会由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举办。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资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