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考古札记】王璞:小河的文化生命力

摘要: 历史上,有些小河,随着历史和环境的变迁消失了,有些刚刚有了些文化的气息,不久,随着小河的消失,铿锵中的文化便夭折了。有些小河蔓延绵长,它的文化生命力也是愈久弥坚。▲ 红柳峡红柳峡人文在玉门市赤金镇以西,有一片广袤的戈壁,在这戈壁上,也有一些小小的人文现象,会令你震惊不已。在红柳峡,在五颜六色的丹霞地貌中,这里的先民们开凿了一处石窟,这就是红柳峡石窟。石窟开凿130年左右,不知以前是什么样的胜景,现


历史上,有些小河,随着历史和环境的变迁消失了,有些刚刚有了些文化的气息,不久,随着小河的消失,铿锵中的文化便夭折了。有些小河蔓延绵长,它的文化生命力也是愈久弥坚。


▲ 红柳峡


红柳峡人文


在玉门市赤金镇以西,有一片广袤的戈壁,在这戈壁上,也有一些小小的人文现象,会令你震惊不已。在红柳峡,在五颜六色的丹霞地貌中,这里的先民们开凿了一处石窟,这就是红柳峡石窟。石窟开凿130年左右,不知以前是什么样的胜景,现在留下的就是一些洞窟和山台地上的几处冶炼遗迹。


古人开凿石窟修行,既要远离人烟,不被尘世打扰,又要有水源,能长期生存。想必这里以前是有水源的,而如今,山前只有一条不知何时干涸的河道,从台地上残存的大跃进时期的冶炼遗迹判断,想必河水消失的时间也不过四、五十年。


红柳峡石窟寺就位于丹霞地貌的山上,山体是红的。有洞窟16个。壁画破坏较为严重,攀爬洞窟的路很陡。洞窟内有好多到此一游的人题上了自己到此一游的题。功德簿是壬申年的,捐资较多的达到了3000文,货币单位是“文”,应该是清末的壬申年,应为1872年,根据功德簿及题记,判断为清末洞窟似为合适。

▲ 红柳峡石窟


洞窟内有许多无名题词,其中也不乏有思想性的。其中有一个是“耸山脚下红柳峡,造出廟宇人敬它,人人敬神化香梵,留下古迹后人观,谁知今朝把它残”。


有些是有名有姓的题词,张平题词:“当年梵音洞,日照菩提红,悠悠天下事,人神何不同。”岁在甲申中秋张平题诗并书之。在这样荒芜人烟人迹罕至的洞窟里,有这样洞察洞天、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梵语,真是有容乃大。


有些题词则反映了这里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如有一个是“民国30年3月10日本部队伍—前往马—一带追缴哈比到此,匪已西窜无存以鼓,我部兵困马乏返至此,因作一绝句为纪念。‘趟趟千里路甚遥,拔(跋)山涉水妄徒劳,堪叹马乏兵又困,哈匪终于在脱逃’——100师骑兵连无名氏题。”


还有一个是“红柳峡间原庙宇,今日则为石灰地,石灰堆堆白如雪,人心为财狠如铁,劲烧石灰十载多”,应该反映的是这里曾经大规模烧石灰而破坏石窟的事。


▲ 冶炼遗迹


红柳峡石窟位于玉门市赤金镇朝阳村五华山红柳峡南峡口西侧山壁。石窟分两层排列,上层6间排列于山腰,下层10间排列于山脚。上层从南数第一间石窟门底离人能站立的地面有3米高,门下山壁上有一列上窟脚窝,但人很难攀登上去。第二间石窟内有千手观音壁画。


第三间石窟内有建窟捐款人名单。根据上层石窟第三间功德簿记载石窟建造年代是“中华民国壬申年孟夏上浣”即1932年5月上旬,应该是石窟完成时间。第四间石窟内南北两侧墙上有壁画。底下一排从南数第六间石窟最里面靠西墙有一睡佛,睡佛背靠墙面朝里侧睡,头南脚北,只存头和脚。红柳峡石窟始建于清代—民国时期,解放后“破四旧”中,佛像被砸毁。


▲ 冶炼渣


在洞窟前的河岸边有一排土炼铁炉。后人在洞窟内随意挖掘,对石窟造成了极大破坏。该石窟是研究清代石窟建筑的重要资料。证明在民国时期玉门乃至河西地区道教活动兴盛。

如今小河干涸了,这里只留下了一些遗迹。


▲ 小溪绿洲


小溪文化苦旅


在西北,小河、小溪都是名不见经传,地图上根本找不着,但在有小河、小溪的地方,就有生命的气息,就有文化的气息。


在西北,一条小河可以孕育文化,但当一条小溪在四周戈壁包围的严酷环境下,也同样孕育生命和文化的时候,你是诧异于生命的奇迹,诧异于文化的无所不在。在玉门红柳峡的深山里,就有这么一条小溪。


2012年的夏天,我随敦煌研究院的专家对境内的石窟寺进行进一步的考察,在赤金红柳峡向南行驶中,一望无际的戈壁让人很难想像这里有生命迹象。当我们艰难拐进一条小山谷时,看见了一条宽不及20米,长不足1000米的峡谷绿洲,这是我平生见过的最小的一块绿洲。


绿洲边上有一条小溪,溪水潺潺流淌,清澈见底,不多的几棵树在溪水的滋润下,枝叶繁茂。小溪绿色,绿意荡漾,戈壁包围下的世外桃源,修行人的好去处。


▲ 营养不良的条田


在一侧山谷上,有一些洞口,等我们走进看时,就是我们要寻找的祭供台石窟。这让我诧异于在这样与世隔绝的小山谷里,一条小溪不但孕育了绿色生命,也同样让石窟文化、宗教文化走进了这里。

严酷的外围环境包裹着这样一个小小绿洲,彰显着生命的奇迹。就是这样一个远离人群不为人所知的深入戈壁腹地的小山谷,也没有逃过“佛”的眼睛。被上世纪的修行之人开凿和修建了一个两层的石窟,窟与窟串联起来,多达20多个洞窟,佛道融合的壁画布满洞窟。由于远离人群,保存较为完整。


▲ 小溪边的现代人文——山洞羊圈


一条小溪显然无法满足绿色的水份需要,条田里的绿色明显缺水,靠近小溪的地方,郁郁葱葱,远离小溪的地方,绿色则显得营养不良,说远离小溪,也就是二十多米的样子。

积阴功台石窟位于玉门市赤金镇光明村祁连山大熊子沟和花牛巷中间、旱峡煤矿北15公里。该石窟又名“祭供台”。窟依山而建,分上下两层,共有26门石窟分布在东、中、西三个山头,以中间山头为主,只有中间山头的石窟内有塑像和壁画。东部山头的西山坡下有两个石窟。


中间山头东边山坡有上下两排石窟,上排有7门石窟,下排有5门石窟。下面一排石窟从南数第5窟分前后两室。前室两侧有耳室,耳室内有壁画和塑像。后室中间有中心柱,两侧有耳室,中心柱前后两边带有供桌,室内四壁、顶部和中心柱四面全部绘有壁画。上面一排石窟从南数第1窟开有三门,中间门宽,两边门窄。


中间门内有照壁,照壁后面左、后、右壁凹进去,形成三个小室。石窟内所有墙壁均有壁画。第2、3、4窟进门后之间有甬道相通,所有墙壁上都有壁画。第6、7窟内有塑像。西边山坡有两窟,南头石窟有前后两室,后室正墙有八卦图。北头石窟进门后有一方形天井,天井北、东、南三壁上开有四个洞窟,其中一窟内有壁画。


西部山头的东山坡下有10门石窟。积阴功台石窟始建于清同治年间(1861—1875),民国十八年有续建,破“四旧”时塑像被砸毁。后来遭人为偷盗壁画、塑像,搜寻财宝,游人随意践踏、涂抹、刻画和种田放牧之人把石窟用来居住和圈羊,使洞窟和壁画严重破坏。


石窟是研究清代和民国时期石窟建筑的重要资料。玉门市政府1995年公布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小溪边的现代人文——石砌的羊圈墙


据记载,这里曾经是荒无人烟的地方,只是随着十九世纪祁连山旱峡煤矿和家什窑的生产,出入这里的人们为了祈求平安,在这里修筑了洞窟,塑造了壁画,供人们使用。现在,留在这里的除了洞窟的残垣断壁外,还有1户牧羊户的羊圈。牧羊人的羊毛悠闲的夹在树杈间,牧羊人却不知何处。


积阴功台因为还有小溪的缘故,这里还有绿色的生命,有了一些人文气息。而红柳峡却因为河道没有了水,这里也就没有了人活动的迹象。


▲ 牧羊人的羊毛


古道心灵驿站


在西北内陆的干旱荒漠区,一条小溪甚至是一汪泉水,都是漫漫长路上客人们的“心灵驿站”,有了这“心灵驿站”,支撑着客人们走完全程的信念。在玉门祁连山下,有这么一个去处。


在玉门市赤金镇通往昌马乡的古道上,有一条昂藏沟,这是奇险的沟,长达11公里,据考证,这很可能是丝路的南道,在北沟口路旁的山洼里,有一汪泉水,方圆二三十公里内,再无水源,这成了这条古道的水源补给。


▲ 峭壁林立的昂藏沟


距离沟口1公里,在一处山坡下面的小高地上,在山的夹缝处有一汪泉水,在它的上面还有汩汩细流流入泉水。这是这条长达11公里的沟里唯一的水源,成为路过此地的人们生存的生命水,弥足珍贵。突然我们明白沟里有1户牧羊户能在此长期放牧的原因了。也让我们多少看明白了古代的人为什么在这里进出。这一汪泉水给了我们有力的诠释。


▲ 一汪泉水


清代靖逆营在这一带各山口设有十多个汛防之处,昂藏沟就是一处。古代,谁控制了这个天然的关口和一汪泉水,谁就控制了这条沟。过去的昌马人要进城(赤金堡、靖逆卫),过了城门墩子,在前面的一汪泉水旁歇息一下,就离城不远了。


作者简介:


王璞(1969——)、男,甘肃定西,副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内陆河河流与历史文化关系、河西史地,著作有《玉门历史考古》,先后获得甘肃省第十四次社科奖三等奖和酒泉市第三次社科奖二等奖,主编《玉门文物》、《火烧沟与玉门历史文化研究》,其中《玉门文物》获得酒泉市第三次社科奖三等奖。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小河

作者:王璞

更多信息...

关键词:小河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