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北魏平城胡人的考古学观察

摘要: 北魏平城时期胡风因素的研究,已有多位专家做过论证。王银田先生从丝绸之路输入的西方器物研究平城与萨珊波斯、中亚等地的关系交流。张庆捷先生著《民族汇聚与文明互动——北朝社会的考古学观察》一书,从北朝时期的胡商、胡俑、胡舞、波斯币、石葬具、宝石戒指等多个方面论述了北朝社会的民族的汇聚以及文明的互动,并在多篇文章中述及平城时期胡人的情况。   本文根据考古材料的新发现及学者们的研究成果,重新检索云冈石窟的 ...

 




  北魏平城时期胡风因素的研究,已有多位专家做过论证。王银田先生从丝绸之路输入的西方器物研究平城与萨珊波斯、中亚等地的关系交流。张庆捷先生著《民族汇聚与文明互动——北朝社会的考古学观察》一书,从北朝时期的胡商、胡俑、胡舞、波斯币、石葬具、宝石戒指等多个方面论述了北朝社会的民族的汇聚以及文明的互动,并在多篇文章中述及平城时期胡人的情况。
  本文根据考古材料的新发现及学者们的研究成果,重新检索云冈石窟的雕刻以及北魏墓葬出土的壁画、器物等,进一步梳理平城时期的胡人情况及相关问题,作考古学观察。

一、胡人来到平城

  胡风传入平城是因胡人来到平城,其中有来华的胡人,迁入的胡人,被俘的胡人,也有他们的后裔等等,带来了域外的文化艺术和生活习俗,影响着平城的生活。从北魏平城出土的胡俑、壁画及雕刻等所表现的胡人资料分析,有四种身份,一是胡僧,二是胡伎乐舞者,三是胡商,四是胡奴。据文献资料记载,还有在北魏王朝从仕的,据《魏书》卷三十《安同传》载安同曾奉侍太武帝。又如洛阳出土的唐咸亨四年(673)《唐故处士唐君墓志》曰:“原夫吹律命氏,其先肇自康居毕万之后。因从孝文,遂居于邺”。其祖辈居康居后东渐,奉朔魏国,率随孝文南迁入贯于邺。其父在北齐都邺期间掌领“九州摩诃大萨宝”一职,可见其祖在平城奉仕。
  胡僧,《魏书》卷一百一十八《释老志》载,太安元年(455),有“师子国胡沙门邪奢遗多、浮陀难提等五人,奉佛像三,到京都。皆云:备历西域诸国,见佛影迹及肉髻,外国诸王相承,咸遣工匠,摹写其容,莫能及难提所造者,去十余步,视之炳然,转近转微。又沙勒胡沙门,赴京师致佛钵并画像迹。”西域诸国的高僧纷纷来到了平城,他们带来了印度及西域佛教艺术的样式。云冈石窟早期第18窟北壁主尊两侧的十大弟子,有几尊明显为梵相胡貌。额头后倾,深目高鼻,颧骨突出,或笑容可掬或略显沉思。
  太延五年(439),太武帝平北凉后,从河西凉州迁徙到平城的有汉人家,也有胡僧。文成复法后,所任命的道人统师贤,最早奏请文成帝开凿云冈石窟的昙曜都是来自西域的高僧。可见平城佛教活动中活跃着很多来自域外的僧人。
  云冈石窟第六窟中心塔柱四周主佛龛周围有许多供养天和护法神,其中两两并肩人物中,必有一个高鼻深目、须发卷曲的胡人,另一个则是地道的中原人形象,这种雕塑模式固然反映了佛法传播过程中胡僧西来的真实,但也反映了平城胡汉民族杂处聚居的实际踪迹。同在第6窟窟壁上层立佛周围供养天中常有逆发高耸,大眼圆睁的胡相之人;同样在第6窟窟壁上层立佛之侧有一弟子,虽弯眉细目,嘴角上翘,但鼻子弥高,最明显的是身着一侧翻领的僧衣,足蹬靴,显然为西来之僧人。
  胡伎乐舞者,琅琊王司马金龙墓出土7件伎乐胡俑。司马金龙墓虽被盗,但还是出土了釉陶人物俑约350件,据人物的面部特征、服饰、手势及釉色特点,厘出8件胡俑,其中7件特征相近,另1件为牵驼俑。胡伎乐俑头戴圆顶毡帽,前额后倾,高鼻深目,圆眼突出,墨绘胡须,垂腹提臀,身材高挑,两臂均上举或前举,作弹拔乐器或举手欢呼状。身着圆领缺骻长袍,袍前后部中央、身两侧及袖中部白彩绘一列纵向排列的栉齿状几何纹,足蹬长靴。
  原雁北师院北魏墓群M2出土胡人俑9件,在表演令人叫绝的顶幢杂技,因其担当角色不同,形体姿态和面部表情各异。均高额窄颐,浓眉深目,鼻梁高挺,头戴黑色圆形小帽,身着圆领窄袖宽缘长袍,饰团花图案,胯下开衩,腰束带,足登黑靴。
  1970年代大同城南轴承厂北魏遗址出土的石雕方砚,砚面上明确雕刻一男子双手举过头顶,一腿屈膝抬起在跳舞,旁有一男子盘腿坐着弹琵琶伴奏。
  沙岭壁画墓南壁野宴图中围幛内有伎乐舞者。跳舞的有二排,前排四人手拉手,步伐一致,左腿直立,右膝曲于左膝之后。右边人高举右手,掌心向外,而左边人平伸左手,同样掌心向外;后排约二人,一人平伸两手,一人左手外展,右手平置于胸前,惜腿部残。从图面看,前排最右一人面貌最具胡相。身着圆领短衣,长裤。两组人物姿态与虞弘墓椁内左壁南部台座上三人舞蹈姿势相似。
  2008年大同垃圾发电厂发掘的北魏壁画墓北壁为墓主人宴乐图。宴乐图右侧绘杂耍乐舞图。在一组耍顶杆的胡人一侧,有一人正弹奏琵琶,头戴白色小帽,脸型瘦长,回望举杆者,上身穿红色紧身袍衣,下身着白色裤子和毡靴,俨然西域人装束。在其外侧,还有一人双臂上弯,双手上举与嘴平,据其姿态推测可能在吹横笛,只惜乐器部分漫漶不清。从服装看,也是胡人装扮。
  2010年发掘的云波里北魏壁画墓东壁绘墓主人宴乐图。在男主人左侧绘有三排人物,其中最下一排绘五位站立的胡人乐伎,深目高鼻,蓄有胡须,过耳长发整齐光滑,身穿圆领竖条纹长袍,足蹬短靿黒靴。分别手持琵琶、横笛、排箫、细腰鼓和行鼓五种乐器演奏。
  胡商,司马金龙墓出土1位牵驼俑,3件骆驼、2件驮物马。牵驼俑圆眼高鼻,头偏右向上仰,头戴圆顶帽,帽缘饰毛穗,身着窄袖及膝长袍,两侧开衩;下着裤,裤口束于长靴内,腰系红带;左臂曲肘左手叉于胯边,右小臂前举,右手虚握,前垂腹后提臀。从其体态来看,应该是牵驼俑。骆驼昂首曲颈,小眼大耳,上唇分两瓣,张嘴露齿,背有双峰,四腿直立,瘦劲有力;马平首平背,四肢粗短,臀肥体壮。黑线绘梯形鞍,鞍上驮袋,袋上用黑线绘虎斑纹,袋顶部塑一椭圆形装饰。
  云冈石窟第7窟后室西壁第二层南龛佛传故事“商主献密”,佛之两侧各有二商主,戴鲜卑帽,着交领右衽衣,合掌长跪;在其西壁的商主戴垂裙鲜卑帽,长跪或胡跪,着交领衣,长褶及膝,下着裤,腰束带,褶底部有宽缘。
  第8窟后室东壁第二层北龛,同是“商主献密”佛传故事,商主衣同第7窟西壁,交领直襟,长褶前摆中部呈尖状,长跪捧钵。
  第12窟后室南壁下层东龛,左侧为四名供养人与两匹跪卧的骆驼,而龛之右侧则为驮物马。供养人头戴尖顶帽,着交领直襟衣,长褶前摆中部呈尖状。双手捧物,胡貌,表现的是商队。
  中晚期的第16-1窟西壁上层南侧坐佛龛左侧雕五体供养人,头戴尖圆顶毡帽,身着对襟长衣,腰系带,双手合十,有的胡相十足。他们身前是正在抬蹄行走的两匹驮物驴。龛内坐佛著覆双肩佛衣,衣缘于胸部处向两侧外翻成三角状。
  第17窟拱门东侧坐佛龛两侧下部各雕二位头戴尖顶帽、双手持物的供养人和跪姿驮物马、驮物骆驼各一匹。
  文瀛北路北魏壁画墓,砖床前立面后半部分白灰泥上绘红方框,框内用墨线绘一个黑色卷发、深目高鼻的男性胡人,身着圆领窄袖长袍,前直襟,腰束带,下着长裤,足蹬长袎黑靴,右手举鞭,左手执缰,侧身回首。牵着一头疾步前行的双峰骆驼,驼峰间有菱形图案的圆角坐垫。之后随着一位右手托举,左手拄一支底部呈陀螺样的黑色法器,上身裸,下着襩鼻裤的形体巨大,同样深目高鼻的“保护神”,应该是墓主人深受本民族固有的关于“天神”的信仰理念和艺术影响而作。
  胡奴。胡奴驯狮,多雕刻于石灯灯柱底部。如安留庄北魏墓出土,由灯碗、灯柱和灯座三部分组成。灯盘方唇直口,弧壁,圜底,灯座呈方形。灯柱镂空圆雕胡奴驯狮,有三人二兽相间排列,胡人胡跪状,头戴尖顶或圆顶帽,身着交领窄袖上衣和裤,上举一手抚于狮首之上,另一手叉腰。民间亦多见此题材灯型。
  湖东北魏1号墓出土漆画棺,棺后挡中部绘中国传统建筑式样的门楼一座,朱色大门半启,门内一人头戴白色尖圆顶窄缘帽,着圆领窄袖黑色衣,腰系带,探身翘首前视。门外两旁各绘左右对视的守门侍者,侍者弯腰曲身,双手置于腹前,均头戴白色尖圆顶四檐向上翻卷帽,着圆领窄袖朱色衣,腰系带。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作者:王雁卿

更多信息...

北魏平城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