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资讯

开拓 互动 共享——2018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业务工作公众分享报告会召开

摘要:   4月3日至4日,2018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业务工作公众分享报告会在拉萨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故宫博物院,新疆、甘肃、青海、陕西、四川、云南等省级科研院所以及西藏自治区直属文物系统各单位和昌都等部分地市有关人员共130余人参会。西藏自治区文物局党组副书记、局长刘世忠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2018年,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按照以流域调查为主、局部发掘为辅 ...

  4月3日至4日,2018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业务工作公众分享报告会在拉萨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故宫博物院,新疆、甘肃、青海、陕西、四川、云南等省级科研院所以及西藏自治区直属文物系统各单位和昌都等部分地市有关人员共130余人参会。西藏自治区文物局党组副书记、局长刘世忠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2018年,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按照以流域调查为主、局部发掘为辅的工作思路,继续加大文物考古和科研工作力度,全力配合推动国家、自治区基建项目文物考古调查、勘探以及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全年开展主动性合作、抢救性考古项目7项,配合性基建考古项目26项。汇报会围绕考古发掘、区域调查、古建测绘与遗产保护及资料整理与探讨研究四大内容,展示了2018年各自业务和研究领域的最新收获和研究成果。其中,阿里地区的考古成果成为最大亮点。

梅龙达普洞穴遗址

  阿里新石器时代至前吐蕃时期考古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2018年夏,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和支持下,在西藏自治区文物局的具体安排下,来自西藏、北京、四川、陕西的五家考古队在西藏阿里札达县境的象泉河流域、狮泉河流域及其周围区域展开了考古调查与发掘,其中革吉县梅龙达普洞穴遗址、札达县格布赛鲁墓地和桑达隆果墓地的考古发现和发掘工作,在进一步探讨西藏西部乃至西藏新石器时代至前吐蕃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序列及演进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梅龙达普洞穴遗址是迄今青藏高原首次开展考古发掘的史前洞穴遗址,也是青藏高原腹地首次发现的有确切埋藏地层的史前洞穴遗址。该洞穴遗址属于典型的细石叶文化,遗址年代为距今5000年至3000年,填补了西藏西部没有距今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的空白,为研究西藏高原细石叶文化,尤其是研究掌握细石器技术的人群在高原活动的时间和生计方式提供了最强有力的证据,也为研究史前人地互动、环境变迁以及西藏本土的农业、畜牧业起源和传播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材料。

  格布赛鲁和桑达隆果作为位于札达县城附近、象泉河中游流域的两处重要墓地,连续两年的发掘成果和初步研究表明,以格布赛鲁墓地为中心的南北30公里的河谷内,大约从公元前600年至公元1世纪时期,这一区域的考古学文化面貌、内涵显现出相对统一的特点。这些发现为建立该区域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填补西藏高原前吐蕃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序列,更深入研究西部阿里古代文明、社会的文明演进和古代社会结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此外,札达县皮央·东嘎遗址早期墓葬类型多样,包括土坑墓、石丘墓和洞室墓;出土遗物丰富;时代从公元前五世纪一直延续到公元十世纪左右。这批墓葬为认识皮央东嘎区域乃至札达盆地长时段的历史文化演变提供了新材料。札达县曲龙遗址考古工作确认了遗址群内存在汉晋、明清早、晚两个时期的遗存。

  丝绸之路南亚廊道调查的区域合作令人期待 

  为配合丝绸之路申遗,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分别对丝绸之路南亚廊道的青海段、云南段进行了考古调查和勘探工作。青海以五州十六县135处调查遗存为基础,用城址、烽燧、岩画、盐田等遗存逐步复原青海境内各时期交通网络及古道的变迁沿革;云南调查了7个地州市近30个县区,共调查古驿道134段,发现古建筑、古村落、古桥梁、古城址、古墓葬等,同时对汉代、南诏大理时期以及元明时期通道沿线的重要城址进行了重点勘探,进一步明确了位置,对城址的范围、形制布局、性质等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丝绸之路南亚廊道涉及西部边疆多省,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哈比布所长建议,以南亚廊道调查为契机,各所尽快建立新的区域合作交流平台,统一调查标准,促进区域学术交流。

  西藏业务工作公众分享报告会既是对每年工作的总结,也是一次与邻省及在藏开展工作兄弟单位的交流学习提高的会议,同时也是面向社会公众的科普会议。哈比布表示,今后将继续秉承开拓、互动、共享的发展理念,为讲好西藏故事做出自己的努力。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资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