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资讯

栾丰实老师:中国史前文化中的白陶

摘要:   2019年4月9日,首都师范大学考古文博系列讲座2019年第9讲,我们邀请到著名考古学家、山东大学二级教授栾丰实老师,为大家带来题为《中国史前文化中的白陶》的学术讲座。    在史前时期与早期历史阶段,礼仪制度的展现通常使用某些类型的贵重物品,如玉器和青铜器等。白陶是陶器的五种基本颜色中比较特殊的一种,早年曾在殷墟等晚商大中型墓中发现,是一种重要的礼器。由于陶土原料的不同,白陶出现的时间远早于殷墟时期。 ...

  201949日,首都师范大学考古文博系列讲座2019年第9讲,我们邀请到著名考古学家、山东大学二级教授栾丰实老师,为大家带来题为《中国史前文化中的白陶》的学术讲座。 

  

  在史前时期与早期历史阶段,礼仪制度的展现通常使用某些类型的贵重物品,如玉器和青铜器等。白陶是陶器的五种基本颜色中比较特殊的一种,早年曾在殷墟等晚商大中型墓中发现,是一种重要的礼器。由于陶土原料的不同,白陶出现的时间远早于殷墟时期。本次讲座,栾老师将他有关史前文化中的白陶研究心得与大家分享。 

  20世纪初叶,1910年滨田耕作于大连老铁山积石冢的龙山文化时期墓葬中发现四片白陶,其后伴随着城子崖遗址的发掘,在以山东为主的海岱地区(黄河和淮河下游)陆续发现一定数量的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的白陶。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环洞庭湖地区也发现了大量白陶。目前,中国史前文化中的白陶主要集中在环洞庭湖区域与海岱地区。 

  

  洞庭湖周边地区,白陶的主要发现在高庙文化、汤家岗文化与大溪文化中。高庙文化白陶的主要特点为,原料为白膏泥,氧化镁含量较高,存在白陶和白衣陶,以圈足盘和圈足盆为主,器表多有复杂压印、戳印、刻划纹饰,更有复杂的兽面纹、凤鸟纹与八角星纹。高庙文化遗址中发现专门的祭祀场所,白陶可能是作为祭祀用礼器。其兽面纹与环太湖地区良渚文化的同类纹饰可能存在渊源。 

  汤家岗文化白陶可能继承并发展了高庙文化白陶,仍以圈足盘、罐为主,但圈足盘的形制有所变化,高庙文化圈足盘为敞口盘,汤家岗文化为敛口盘。除此之外,汤家岗文化白陶同样存在白陶与白衣陶两种,表面多压印、戳印等纹饰,八角星纹与高庙文化也有传承关系。栾老师认为,八角星纹内部成方形,可能与古代太阳无关,而是早期表示方位的图案。凌家滩的八角星玉版被夹在玉龟中间,可能与天地间的信仰和祭祀有关。 

  环洞庭湖的白陶发展到大溪文化时已经呈现明显衰退趋势,数量和种类明显减少。前后延续了1000年左右。环洞庭湖地区的白陶在发展过程中,向域外地区传播和扩散。湖北至陕南的汉水中上游、长江下游和环太湖区域、珠三角等地都发现与环洞庭湖地区相同或相似的白陶器物。 

  海岱地区的史前白陶始见于距今5000年前后的大汶口文化晚期,主要见于泰沂山南北两侧。栾丰实老师认为白陶的产生可能与此前彩陶文化中施加的白彩有关。大汶口文化中的白陶原料主要为高岭土,尚未出现白衣陶,器表以素面为主无复杂纹饰。白陶器型种类多样,有鼎、豆、罐、壶、背壶、高足杯、盉、尊、盒、碗等,其中数量较多、造型最复杂的器型为“鬶”。鬶象鸟之形,可应与东方的“鸟”崇拜习俗有关,因此海岱地区的白陶文化可能带有礼制色彩。大汶口文化时期的白陶颜色不一,根据当地仍存在的手工制陶工艺观察,可能与在窑内的位置不同有关。发展至龙山文化,白陶的仍以素面为主,并且无复杂纹饰,出现白衣陶,器型单一化,仅限于鬶这样一种特殊造型。经栾老师研究,白陶的功能具有实用性和非实用两种情况,并且根据对海岱地区相关墓地随葬品研究,白陶总数不多,分布很不平衡。大型遗址数量多,中型数量少,小型未发现;与遗址内的分布相同,墓葬也是如此。因此在海岱地区白陶流行时,社会分层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与环洞庭湖地区一致,海岱地区白陶文化同样向四周辐射。 

  环洞庭湖地区与海岱地区的白陶文化具有许多共同点,例如白陶在陶器中不占主要地位,白衣陶与白陶功能一致,都是从中心分布区向周围辐射。但是这种相似之处是宏观角度。两者在分布区域和对外传播的方向和位置不同,原料差异较大,两者基本器物形制、纹饰也完全不同。两者应该是属于不同的文化区域。海岱地区的白陶对我国夏商时期文化影响较大,二里头文化中礼器组合就有白陶。 

  讲座最后,同学们围绕环太湖地区与海岱地区白陶的制作工艺分析、原料的获取、陶器残留物等问题与栾老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栾老师一一给予解答,并且鼓励同学们对其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行积极的探索实验。通过本次讲座,大家深深感受到栾丰实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宽广的学术视野,这些都让同学们受益匪浅。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资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