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资讯

“生物—文化视角下的人类骨骼考古学研究——以殷墟若干遗址为例”讲座纪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19年度考古学研究系列学术讲座(第6讲)

摘要:   2019年4月9日下午14:3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19年度考古学研究系列学术讲座第6讲在考古研究所八层多媒体会议室举行。加拿大西蒙菲莎大学(Simon Fraser University)博士后张桦带来了题目为“生物—文化视角下的人类骨骼考古学研究——以殷墟若干遗址为例”的学术讲座。讲座由科技考古中心副主任王明辉主持。主讲人 张桦博士  张桦博士首先介绍了人类骨骼考古学及其主要研究方法,然后用两个研究案例详细展示了人类 ...

  2019年4月9日下午14:3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19年度考古学研究系列学术讲座第6讲在考古研究所八层多媒体会议室举行。加拿大西蒙菲莎大学(Simon Fraser University)博士后张桦带来了题目为“生物—文化视角下的人类骨骼考古学研究——以殷墟若干遗址为例”的学术讲座。讲座由科技考古中心副主任王明辉主持。

主讲人 张桦博士

  张桦博士首先介绍了人类骨骼考古学及其主要研究方法,然后用两个研究案例详细展示了人类骨骼遗存如何为考古学提供不可或缺的信息。

  一、人类骨骼考古学及其主要研究方法

  人类骨骼考古学是以人骨为研究对象的多学科综合研究领域,结合考古学、临床医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在古代人群生活环境的大背景下考察人类骨骼遗存,重建古代人群生活方式,为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

主持人 王明辉副研究员

  学术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新石器时代人口过渡论”,该理论是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始、跨越多个地区和文化的、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流行病学大转变。这种转变是人类群体对生业模式和社会环境从简单的狩猎采集向复杂的定居农耕文明转变而产生的适应性变化,包括行为模式的改变和不同人群中疾病变化的规律等。该理论是在观察和研究人骨上的慢性病变和多种系统功能压力指标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些骨骼上的压力指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到人口数量和密度、社会组织等如何协同影响古代人群的健康。

  根据年龄、性别和其他因素的不同,每一个体对相似的外界刺激都具有不同的适应能力。此外,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的适应能力也存在差异。例如儿童生长发育期适应能力较差,最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处于相同环境中的成人面对营养物质缺乏或者病原体接触则有一定的抵抗力。因此,要想全面了解整个人群的生存压力及健康状况,就需要考察相对完整的全身骨骼,以及具有代表性的骨骼人群 (儿童、成人、男性、女性),尽可能选用多种骨骼压力指标,尽量全面地涵盖骨骼及牙齿的各个方面,这也是人类骨骼考古学研究的基础。

  通常来讲,压力不会在骨骼上留下痕迹,例如急性传染病、心脏病等,即使留下痕迹,大多也是非特异性的。通过统计这些非特异性的骨骼病理变化在不同的人群、等级、性别和年龄段中的出现率,可以了解到疾病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以及健康状况的差异。

  生物—文化研究方法就是以人类群体为重点,从人体生物学和社会文化发展两个角度进行深入研究,综合解析和解释人类骨骼变化变异的原因,同时结合动植物考古学、环境考古学以及新兴技术(例如古DNA探索病原体、同位素考察饮食差异、迁徙模式等)的研究成果重建古代人群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以便更好地将人骨变化变异研究回归到考古学的背景中去。该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是人类健康的各个方面都与生态、社会、政治及经济因素协同变化、相互制约。

讲座现场

  二、研究案例

  殷墟是最早开始科学发掘的地点之一。殷墟发掘90年以来,出土大批内涵丰富的考古遗存和大量保存相对完好的人骨,而且很早就开始了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丰富的考古学背景资料对研究人骨来说非常重要。

殷墟遗址

  考古学研究显示,殷墟短暂建都的200多年时间里,气候变化剧烈,城市扩张,人口数量和密度加大,导致粮食资源缺乏;农业生产加剧,投入到农业中的劳动量增大;早期城市化加剧,职业分工明显,特定人群必须长期从事重复性劳作;城市生活中又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垃圾污水处理、拥挤的居住和劳动环境等问题。由此本研究提出了两个假说:第一、随着早期城市化发展,殷墟平民的健康状况逐渐恶化;第二、殷墟平民的健康状况受性别差异、社会等级、以及职业分工影响。

  1、早期城市化与系统功能压力的关系

  研究选取殷墟5个地点的材料,分别是新安庄、黑河路、孝民屯、刘家庄北地和花园庄东地,总计347例个体的人骨。时间跨度涵盖殷墟一至四期,由于样本量的限制,本研究把殷墟一期、二期合并为早期,三期、四期合并为晚期。根据墓葬形制和随葬品情况,将这些人骨分为两组:中小墓人群和灰坑葬人群,其中,中小墓人骨中有185例可以分期。由于缺乏可用来分期的器物,灰坑葬人骨未进行分期,只是将这群人定义为与中小墓性质不同的人群来做对比研究。从性别年龄结构来看,男性和女性在样本的代表性方面不存在差异;样本中青年期和壮年期个体较多,这种年龄分布与殷墟其他地点出土人骨的结构相似。

  本研究选用了三个最常用的系统功能压力指标,牙齿釉质发育不全(Enamel hypoplasia)、眶上筛孔样变(也叫筛状眶,Cribra orbitalia)和非特异性的骨膜炎(Osteoperiostitis),采用比值比(Odds ratio)的方法进行统计,该统计方法能够尽可能地减少两个群体年龄结构差异对病变出现率的影响。结果显示,从殷墟早晚两期的对比和男女两性的对比中可以看到,这三种压力指标的出现率在统计学上都没有显著差异。从墓葬形制方面的对比结果可以看到,釉质发育不全在整个人群中都显示较高的发病率,中小墓男性个体骨膜炎发病率显著高于中小墓的女性个体,灰坑葬女性个体的眶上筛孔样变和骨膜炎出现率显著高于中小墓女性对比组。

早期城市化与系统功能压力的关系

  殷墟早晚两期对比无差异的结果暗示了在早期城市发展进程中,殷墟早期和晚期平民的健康状况没有显著的变化,社会环境剧变造成的压力可能早在殷墟早期城市化发展之前就已经存在,殷墟社会及平民阶层可能已经形成了某种应对机制以维持压力与适应之间的平衡。墓葬形制对比结果显示,很大一部分殷墟平民在儿童期都经历了严峻的系统功能压力,这可能与当时不稳定的环境因素有关。釉质发育不全高发现象在世界上很多农耕定居群体、复杂社会以及人口密集的古代城市都有发现,殷墟也不例外。进入成年期后,由于社会等级和性别差异导致殷墟平民的生存压力及健康状况出现明显分化。这种差异导致特定人群,比如社会等级较低的灰坑葬女性个体,在城市化过程中更容易受到系统压力的影响,而中小墓男性个体可能在城市职业分工中从事较繁重的重复性劳动。

  2、早期城市生活方式与骨关节炎

  研究选取殷墟3个地点的材料,分别是新安庄、黑河路和孝民屯,总计193例人骨。根据考古学研究,新安庄和黑河路暂定为无明显职业分工的人群,而孝民屯则代表与铸铜遗址有关的人群。

  选取了肢骨的八处关节(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手部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足部关节),脊柱(包括颈椎、胸椎、腰椎)的三处骨性病变(许莫氏节、上下关节突关节面、椎体边缘骨锥)来考察骨关节炎在殷墟成年平民中的分布。

早期城市生活方式与骨关节炎1

  结果显示,在男女两性对比时,可以看到男性组身体上部骨关节炎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其中肩关节、颈椎骨变和胸椎许莫氏节的出现率在男性组尤其明显;女性组则在身体下半部,如膝关节和腰椎部位出现较高的骨关节炎。将新安庄与孝民屯两个遗址进行对比,可以看到孝民屯组绝大多数关节位点都显示较高的骨关节炎出现率,特别是身体的上半部。将两个遗址中男性和女性个体分别作对比时,也显示同样的规律,孝民屯男性和女性个体的骨关节炎发病率都显著高于新安庄个体。

  研究认为,观察到的两性差异支持前面提出的有关性别分工的假说:男性个体在城市生产生活和特定职业中可能较多参与和抬举重物有关的劳动;女性个体可能从事低体位的劳作,这种劳作需要女性弯腰屈膝。另外,新安庄与孝民屯两遗址的差异可能与人群的职业分工有关,孝民屯人群的骨关节炎显著高发现象可能是因为与铸铜有关的工种对身体上半部的关节施加额外的、繁重的机械压力造成的。

早期城市生活方式与骨关节炎2

  除此之外,还发现殷墟人骨中跖趾关节骨关节炎的高发现象,50%以上的个体显示中度到重度病理改变,这种病变在两性之间没有差异,并且危及各个年龄段,关节病患的严重程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剧。在叙利亚、厄瓜多尔和新墨西哥等遗址也发现跖趾关节骨关节炎的高出现率,这一现象很可能是农业生产生活中跪地前屈身体、前后推拉磨棒的劳作、长期跪姿造成的。在这些研究中,跖趾关节骨关节炎大多只出现在一部分女性个体中,且出现率不超过20%。因此殷墟人骨高发现象的性质不应该仅仅是由农业生产而引起的。李济、石璋如、林沄、冯时等多位学者都从甲骨文、雕塑、墓葬形式以及文化人类学角度研究过商代的跪坐现象,并认为跪坐姿势是商代的正坐。研究认为,殷墟人骨中跖趾关节骨关节炎高发现象很可能和当时的日常跪姿有关。

刘建国研究员为张桦博士颁发讲座嘉宾聘书

  讲座结束后,主持人王明辉副研究员高度评价了张桦博士的工作,并感谢她带来的精彩讲座内容。与会学者就古病理学研究、殷墟人骨跪姿现象等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与热烈讨论,张桦博士做了详细解答。

  最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建国研究员向张桦博士颁发讲座嘉宾聘书。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资讯
关键词:

殷墟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