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资讯

“觉色敦煌:1650敦煌大展”:在上海沉浸式体验敦煌之美

摘要: 4月26日,“觉色敦煌:1650敦煌大展”在上海宝龙美术馆开幕。由敦煌研究院精选、浓缩1650年敦煌艺术精华的壁画、彩塑、供养人和敦煌遗书等展品(复制品),将与3000㎡黄沙、万株敦煌沙地植物一同呈现在宝龙美术馆,为观众带来沉浸式敦煌艺术体验。四个角度读敦煌文化公元366年,一位普普通通、名不见经传的苦行僧乐僔云游至敦煌,突见鸣沙山金光万道、如现 ...
4月26日,“觉色敦煌:1650敦煌大展”在上海宝龙美术馆开幕。由敦煌研究院精选、浓缩1650年敦煌艺术精华的壁画、彩塑、供养人和敦煌遗书等展品(复制品),将与3000㎡黄沙、万株敦煌沙地植物一同呈现在宝龙美术馆,为观众带来沉浸式敦煌艺术体验。
四个角度读敦煌文化
公元366年,一位普普通通、名不见经传的苦行僧乐僔云游至敦煌,突见鸣沙山金光万道、如现万佛。圣地奇景令乐僔顿悟,就此结茅,在大泉河谷凿下莫高第一个洞窟。自此,一个中国文化圣地开启了长达1650多年的兴起、废弃、重生的跌宕命运。
展览现场
澎湃新闻了解到,此次展览由敦煌研究院主办,由敦煌研究院精心遴选了200余件展品,浓缩1650多年敦煌文化艺术精华,包含系统展出的敦煌供养人系列展品。此外,展览实现了复制洞窟与多媒体投影技术的多元结合,打破壁画静态展览形式,运用动态多媒体技术让莫高窟最大的壁画——《五台山图》“活”起来,力求打造有深度、有故事的综合性文化艺术展。
记者在现场看到,展览包含“时光”、“如是”、“世相”、“人心”四大展区,分别从敦煌洞窟的建造历史、宗教内涵、社会文化、生活形态四个角度呈现敦煌文化。走入“时光”是与供养人对话洞窟建造史;“如是”则是感悟在壁画彩塑中领悟佛学智慧;“世相”则是试图让观众品味敦煌的建筑、服饰、妆容、歌舞;“人心”部分则是从敦煌遗书中还原古人的世俗生活细节片段。
策展人涂宇庆表示,展览开创“镜头式策展”新思路,以场景式、影像式的、栈道式的观展方式等多种手段相结合,为了将在地的感觉引入到展览中,让大家结合场景来了解敦煌文化,“这样可以了解当时古人创造这些洞窟的心路。”
禅定佛像(莫高窟259窟)
作品为修禅入定的坐佛形象,是莫高窟早期彩塑的代表作之一。
都督夫人礼佛图(莫高窟第130窟)
此幅供养人画像绘于莫高窟130窟甬道南壁。原壁画因为自然原因残缺严重,后经五十年代敦煌研究院院长段文杰先生研究院,复原临摹此画。图中人物依据长幼尊卑,依次画出都督夫人,以及她的两个女儿和九名身着男装的婢女。此画是莫高窟保存至今最为庞大宏丽的一幅绮罗人物像。
敦煌的奇绝,不仅在其艺术形式之精美、宗教文化之丰厚,更在于其中对历朝历代人间百态、社会万象的忠实还原。尽管展品多为复制品,但策展方在敦煌壁画的服饰、妆容与敦煌人物生活百态的梳理上做了充分的准备。
敦煌壁画中的生活百态
在展厅里,观众可以看到尚以汉服为主的汉代凿窟之壁画;汉服胡服并行的十六国时期壁画;女装窄瘦,风格朴素的初唐壁画以及女装渐肥的盛唐健美之风等。而在“人心”部分,则以诙谐幽默的画面呈现出神秘的古人和现代人一样的生活状态,从吃喝拉撒到洗脸刷牙,再到工作烦恼、感情困扰……
敦煌经卷(复制品)
而在经卷上,莫高窟壁画和藏经洞经谷为我们原汁原味保留下许许多多古人瞬间的生活细节。比如,几卷佛经背面,是笔划稚嫩的汉文和吐蕃文手抄经书。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先堂表示,“这次在展场中可以看到很多复制的经卷藏品,藏经洞大量的是佛经,当然也有一些世俗的书,很多西域少数民族的文字,比如苏特文,龟兹文,吐蕃文,反映了丝绸之路上多元文化的交汇。”
值得一提的是,记者在现场还看到了不少敦煌壁画的临摹作品。宝龙美术馆的工作人员表示,“这些临摹作品都是曾经的敦煌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和画家为了修复壁画而画。如今,有些壁画因风化,颜色已褪去,而这些临摹作品就成了宝贵的史料。”
临摹作品
场景式观展体验
展览在挖掘敦煌文化内涵基础上,融合装置造景、全息投影、沉浸式体验等高科技创意展陈形式。记者在现场看到,展览在展陈上还原了真实的西域体验,3000平米的展厅被布置成了沙漠展区,并在现场布置了万株敦煌沙漠植物。
展厅现场中的敦煌沙漠植物
此外,展览1:1还原了盛唐时期的320窟,使得观众可以近距离细品精美绝伦的石窟壁画。走出窟(320复制洞窟)外,观众可以欣赏斑斓多彩的沉浸式投影,一件高达3米、长达13米的巨幅《五台山图》动态多媒体画卷。
320窟(复制洞窟)
320窟正壁绘塑艺术
正壁绘塑艺术:居坐中央的弥勒佛两腿自然下垂,端坐在金刚宝座之上,目光微微下视,容貌沉静,庄严慈祥,右手微微上举,掌心向下,左手屈置胸前,似乎正在向信徒们明示佛教真谛。佛陀左侧现存的老弟子像虽然面部及手残缺,但比例准确,造型生动,衣饰写实自然,表现出韵律感,仍不失为唐代佳作。
320窟南壁释迦说法图
南壁释迦说法图:南壁东西分为三等分,中间画释迦说法图,佛东侧画天龙八部、弟子、菩萨、天王等侍从,其中一菩萨头像在1924年被美国人华尔纳粘走;佛西侧也画天龙八部、阿修罗、弟子、菩萨等侍从,其中天龙八部二身,都被华尔纳粘走。
画面中人物比例准确,造型生动,色泽浓丽,线描遒劲,充分体现出盛唐绘画金碧辉煌,富丽堂皇的特色。唐代十分流行华丽多彩的说法图,在唐代的文学作品中多有描述。
320窟 窟顶藻井图案
窟顶藻井图案:此窟窟顶藻井为云头团花藻井图案。井心中间画云头牡丹团花图案,四角为四分之一团花图案。井边由里向外分别画半对半错纹团花图案,方胜纹图案,一整二半的团花图案,忍冬纹图案,三角垂幔和彩铃图案。藻井构图严谨,层次分明,绘制精细,色调艳丽,给人以华丽厚重和纵深之感,是盛唐藻井中的优秀作品之一。
多媒体五台山图(莫高窟第61窟)
五台山图(莫高窟第61窟)
五台山的文殊信仰萌发于南北朝,至唐代大盛。唐代初年,高僧会颐奉皇帝命在五台山巡礼,画出五台山小帐,五台山图就此出现。莫高窟现存最早的五台山图绘制于中唐,最初大多为屏风画,其后结合名目繁多的五台山圣迹故事,不断改变绘画形式。
61窟的五台山图,面积45.9平方米,是莫高窟同题材中规模最大的一幅作品。画面上部为菩萨、罗汉与天龙的化现景象;中部描绘五台山的山峰及大的寺院;下部表现通往五台山的道路与沿途的地理风貌,充满日常生活气息。
数字技术为敦煌带来的意义
对于通过数字技术的“互动感”和“体验感”给敦煌带来的特殊意义上,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先堂告诉记者,数字化的技术在敦煌宝窟里已经大量使用,敦煌石窟是不可移动的,而且是很脆弱的,随着游客大量增加,狭小石窟里的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都会大量增加,就增加了洞窟里产生病害的几率。“前年的游客量是172万,去年的是195万,每年以百分之十多的速度增加。所以我们用数字化技术把文物信息保存下来,以便以后还原。现在研究院已经完成了二百多个洞窟的数字化采集。近十年数字化技术成熟,我们的工作加快速度在做,未来争取把全部的洞窟采集完成。”
展览现场
同时,在谈及敦煌数字化展览的未来规划时,张先堂表示,目前有很多意向,有外出巡展的计划,比如法国、西班牙、英国等,但由于经费、场地等问题,双方需要找到一定的契合点,“在展览主题上,尤其是欧洲,在宗教文化的影响下,他们也是对于‘丝绸之路’的文化方面更感兴趣。我们就会更偏重文化艺术方面。国内展览则将更多元,根据不同的展览主题会很涉及多方面的。”
觉色敦煌:1650敦煌大展
据悉,“觉色敦煌:1650敦煌大展”将展至7月14日。

分类: 中文 资讯 丝路资讯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