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古调】晋城上青莲寺宋代彩塑

摘要: 青莲寺位于山西省晋城市东南约17公里的硖石山南麓,分上下两寺,  青莲寺地图位置(山西晋城市至河南焦作高速)距晋城17公里处青莲寺鸟瞰图上青莲寺,因地势较古青莲寺高而俗称上寺,坐落于硖石山环抱的腹地之中,坐北朝南,规模较大。寺院大致呈长方形,东西约60米,南北约100米。轴线上大体分为三进院落,一进院落包括天王殿、钟鼓楼、藏经阁;二进院落包括释迦殿、东侧观音阁、西侧地臧阁;三进院落包括大雄宝殿(演

青莲寺位于山西省晋城市东南约17公里的硖石山南麓,分上下两寺,

  
青莲寺地图位置(山西晋城市至河南焦作高速)距晋城17公里处

青莲寺鸟瞰图
上青莲寺,因地势较古青莲寺高而俗称上寺,坐落于硖石山环抱的腹地之中,坐北朝南,规模较大。寺院大致呈长方形,东西约60米,南北约100米。轴线上大体分为三进院落,一进院落包括天王殿、钟鼓楼、藏经阁;二进院落包括释迦殿、东侧观音阁、西侧地臧阁;三进院落包括大雄宝殿(演法堂)、东西配殿、厢房、斋堂。西北角有三佛殿,东部有文昌阁、掷笔台、敬月亭等。

上青莲寺平面示意图
上青莲寺创建于北齐,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御赐名为“福严禅院”,明代复称青莲寺。寺庙依山就势,殿宇楼阁,栉次鳞比,经堂僧舍,错落有致。院内古柏虬柯,银杏参天,院外林木葱茂,野草闲花,馥郁芬芳,古刹幽深,令人心旷神怡,千百年来为泽州的佛教文化中心和自然景观胜地,从而誉满上党,流芳千载。

上青莲寺鸟瞰图
上青莲 寺现存彩塑有宋代彩塑与明清彩塑,其中三佛殿有明清彩塑7尊,释迦殿有宋代彩塑5尊,观音阁有宋代彩塑19尊,地藏阁有宋代彩塑12尊,另外还有几尊比较特殊的泥塑,地藏阁角神(力士)4尊,释迦殿角神(力士)2尊,共6尊,共有宋代彩塑42尊。

上青莲寺释迦殿,(殿内有宋塑5尊)
释迦殿又称大佛殿,位于寺之中,面宽、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殿前无月台,亦无台阶。始建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至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间。殿内佛坛宽大,坛上现存彩塑5尊。
佛坛中央北侧矩形须弥座简洁古朴,上下枋之间分列四根蜀柱,束腰正面和两侧面,壶门处有狮头探出,四角有力士负重,力士裸上身,下身着裙,肌肉隆起,强健有力。须弥座上有莲花台,释迦牟尼佛结跏趺端坐其上。佛像头饰螺髻,面相方圆,慈眉祥目,肤色贴金。穿通肩袈裟,左手放于膝面,右臂抬起,手部残缺。
佛像西侧有阿难弟子,穿僧袍斜披大块百衲衣,双手合十于胸前,肌肤白皙,面相圆润,神态谦和。其额头上半部泥皮脱落,露出粗泥层。
东侧迦叶像缺失。
佛坛前沿两隅,文殊、普贤菩萨,半跏趺坐于八角须弥座莲台之上,皆外侧一足垂坐。须弥座束腰处有蜀柱支撑,壶门处四面,有狮头和象头探出。西侧普贤菩萨右腿下垂部分残缺,手部均残缺,手印不可辨认。二菩萨头部方圆,直发高髻,发丝清晰可见,无花冠,戴耳珰,小辫抚肩,胸佩璎珞。着装相近,为通肩式法衣,内衣自左肩斜下,腰带结于腹前,衣纹流畅,质地柔软,垂于莲座。肌肤白皙圆润,面相端庄、典雅,流露出一种宋代山水画清淡、静远之美。二菩萨于佛坛东西两侧对称分布,迎面对坐。
这组塑像形制布局,似乎是仿照古青莲寺弥勒殿唐塑而作,特别是文殊和普贤菩萨,衣着打扮非常相似,只是主佛像不同,也未设供养菩萨。
另外扇面墙背面有悬塑须弥山,倒坐千手观音一尊,但是整体悬塑残损比较严重。观音两侧有两个莲座,塑像缺失,应为善财和龙女胁侍。
佛像身后无背光,但是扇面墙壁画绘制的非常精美,壁画为花鸟画,内容有凤凰、牡丹、仙鹤,还有春燕飞舞、鸳鸯戏水。画面线条流畅,造型生动,功底深厚,造诣非凡。如此民间匠师之作,诠释了宋代美术事业的繁荣。
另外释迦殿须弥座式佛坛,以及立面宋代砖雕也原汁原味保留下来,特别是束腰壶门砖雕,有花卉、动物图案,无一雷同,非常精美。

释迦殿佛坛上释迦牟尼佛、阿难、文殊、普贤菩萨

释迦殿佛坛扇面墙背面千手观音

释迦殿佛像、阿难、文殊、普贤特写

释迦殿佛座力士、扇面墙壁画(局部)、佛座壶门处狮头、佛坛立面砖雕(局部)
观音阁亦称罗汉堂,位于释迦殿左前方,二进院东厢。建于宋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阁高两层,面阔三间,前檐设廊,悬山式屋顶,一层北次间檐廊有楼梯登顶。现存建筑规模中,历代都有修葺,上层木构部件多保留宋代风格,下层多为明清时期改建时所创。阁内彩塑19尊,均为建殿同期作品,但是明清时期曾予以修补和重妝彩绘。

观音阁
观音阁内依后墙和两山墙砌筑条形神台,主尊观音菩萨像高1.7米,端坐明间台上中央,左足下垂,右腿蹲式呈游戏坐。菩萨头顶花冠,冠上有化佛,小辫自耳后垂于肩头,衣服宽敞柔丽,面相平和面带微笑,眼神注视前下方,神态坦然自若。左右两侧有善财童子和龙女胁侍,善财童子面相丰满,稚气外露,脸带微笑,头上留小辫,身着披帛飘带,佩项环,双手合十,周身肌肤健康,天真活泼。龙女红巾束发,戴花冠,佩项环,头首微侧,手残,面相俏丽,体态俊雅,神情善良娴静,虽经后世重装,但装绘技法尚佳,宋风依然。
两次间后墙和两山墙的神台塑十六罗汉,分坐于观音左右各三尊,南北壁各五尊,像高1.4米左右,姿态表情,各不相同,大都形神兼备,富写实作风。罗汉的装束或着僧衣,或袒胸露臂,坐姿或结跏趺坐,或半跏趺坐,或双足垂坐。这些罗汉像的塑造,不但比例得当形态生动,而且表现出情感化、人性化的意味。甚至也塑造出他们的年龄和性格,
依其身姿、面容和举止动作,年龄可分为青年、中年和老年三个层次,性格可分为温和、恭顺、善良、英武、刚毅、急躁等。呈现出来的神情有凝神、沉思、禅定、强悍、勇猛、刚毅等,变化多端,无一雷同。

观音阁后墙东壁观音、善财、龙女,罗汉像

观音阁北山墙罗汉像

观音阁南山墙罗汉像

观音阁观音菩萨、善财、龙女、部分罗汉像特写
地藏阁位于释迦殿右前方,院之西厢,建殿年代与形制结构,均与对面观音阁相同,阁内彩塑12尊,亦为宋代建殿同期作品,明清时期曾予以修补和重妝彩绘。

地藏阁
阁上当心间塑地藏菩萨,结跏趺坐于六边形束腰须弥座上,座上有莲花台,通高1.86米,高髻,戴花冠,冠上有化佛,身着长衣,袒胸,佩璎珞为饰,右手抬起作拈花印,左腕横于腹前,手残损。菩萨面相平和,细眉大眼,两眼平视,嘴角微向内收,呈慈眉善目、和颜悦色之态。从菩萨两侧空位置分析,原应该有闵公居士和道明和尚胁侍,现已不存。
两次间依后墙和两山墙神台上,塑有十殿阎君坐像,高度在1.52米至1.63米之间,与真人大小相似,布列分置于地藏菩萨两侧,每侧五尊。
十殿阎君的形态为帝王装扮,头戴王冠,身着广袖袍服,脚蹬云头履,双足垂坐。其身姿有正有侧,相貌有孔武有力,也有文质彬彬,神态有怒目呲牙威慑,也有道貌岸然,谆谆教诲。手势变化多样,有的双手捧笏于胸前,有的藏于袖内,还有作说法印的。总之这组彩塑比例得当,衣纹流畅得体,形象生动活泼,面部刻画极富表情,彼此呼应协调,又极具个性特征。
在两侧神台前端窗前,原各有一鬼卒像,现仅存南侧一尊残损之像,該像全身多裸露,上身斜披帛带,下身着短裤,软带系腰围,戴臂钏腕镯,全身青筋暴起,肌肉夸张凸起,面目狰狞,伸手欲抓,形象生动,令人望而生畏。
整组彩塑个性突出,动静结合,具有十分感人的艺术魅力。

地藏阁后墙西壁地藏菩萨、阎君像

地藏阁南山墙鬼卒、阎君像

地藏阁北山墙阎君像

地藏阁菩萨、阎君像特写
在山西十殿阎君题材的彩塑作品很多,但大部分是明代作品,虽然也有许多优秀作品,但是均没有这组十殿阎君如此声情并茂,生动有趣。而且这组彩塑是山西此类题材最早的一组,也是现存宋塑中唯一的一组。阎君像本应是本土道教形式,融入佛教,是佛教本土化世俗化的体现,所以其价值尤为可贵。
尽管这组彩塑后代有重妝,但是可以看出不是全部覆盖重新彩绘,是有选择的彩绘,部分彩绘还留有原作风貌,仔细观察能看出非常精彩。另外墙壁的壁画也有原作遗留,虽然残损严重,但也能窥其一斑,其山水花鸟画风特征,绝非明清匠师所为。

地藏阁内地藏菩萨身后壁画
另外在上青莲寺还有几尊比较特殊的塑像,他们不再殿内,也不再神台上,很容易被忽视。在释迦殿和藏经阁大殿外面,四个挑角檐下,各有四个负重支撑的力士塑像,亦称 “角神”(现释迦殿仅存西南角和东北角两尊),具体位置在角檐下面转角斗拱的昂和角梁之间。这个位置空间狭小,力士像胡人扮相,骑坐在昂上,歪着头扛着肩,浑身肌肉凸起,面部表情龇牙咧嘴,两眼圆瞪,忍辱负重地扛着长长的出檐。这些塑像为单纯的建筑构件,平添了艺术情趣。
山西古建筑中类似的泥塑也有,多为元代作品,青莲寺这几尊力士,造型古朴,有唐代遗风,应为宋塑作品。

释迦殿、藏经阁角檐下负重力士
青莲寺山环水抱,景色优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满满精华文物,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同时历史变迁,留下无数沧桑之变,也有许多未解之谜。
关于上青莲寺观音阁和地藏阁,普遍认为明清时期将原来一层殿宇,改造成二层楼阁,而且将原殿内宋塑搬迁至二层楼阁,其依据主要是寺内石碑记载。清乾隆十年(1745)《改建地藏阁碑记》载:“西庑为地藏旧殿,风雨剥落久而渐坏,栋宇已圮⋯⋯且为扩拓崇峻之举,念昔之殿独湫隘也,增之而为阁”;
但笔者曾现场观察,彩塑虽然经后代重妝,以及岁月久远造成斑驳残损,但并无拆零、搬迁、组装痕迹,特别是地藏阁彩塑作品、倚坐的台座、衣褶、泥皮彩绘,甚至彩塑背后墙的壁画,原结构还比较完整。观音阁彩塑残损严重一些,神台和塑像也不协调,北壁靠窗第一尊,神台突然中断,向后凹进去。但彩塑并没有移动过的迹象。
笔者认为泥塑不同于木雕,搬迁不易,古代技术手段远不如现在,搬迁成本非常高,何况搬迁的如此不留痕迹,除非神之助力。
另外上青莲寺近几年对彩塑进行了修复和保护,说明了国家对文物保护的重视,在网上看到了一组修复照片,有感谬论几句;
文物修复要最大限度保存原有历史信息,彩塑作品有些掉落的残块一定要找到合适位置复原,实在缺损补塑,工作人员要有泥塑造诣,和对古代彩塑时代及地域特征了解的知识。
另外修复中贴金也有待商榷,如果塑像原来贴金部位还有,只是颜色变暗,就不应该重新贴金覆盖,如果已经脱落,露出粗泥,应该局部补好,可以贴金,但是要做旧处理,达到与周围协调之美。
古代彩塑通常金彩并用,那么原有彩绘部分应该保留,不得重彩,缺失部分补泥之后上色,并作旧处理。
如果认为给古代彩塑重新金妆,金光烁烁为美,那就大错特错。
彩塑修复不能“画蛇添足”,也不需要“锦上添花”。
另外脚手架钢管,看着即将碰着壁画,能不能用棉絮包裹两端为好。,

释迦殿释迦牟尼佛修复贴金(网络照片)

释迦殿文殊菩萨左脚补塑的有些“蹩脚”(网络照片)
青莲殿阁千山拥,
丹水波涛万古流。
月上晚山双角起,
云开晓日一莲青。
(网络摘录)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