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汉代玉蝉研究

摘要: 汉代是我国古代玉文化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期。受《礼经》影响,玉器在汉代社会的礼制活动、丧葬习俗、日常生活中的使用达到了巅峰,在理论方面逐步形成了影响至今的玉德学说。汉代玉器与玉文化是我国公元前6000年以来玉器及玉文化的进一步发展,玉蝉作为一种特殊器型,应是承袭了石家河文化晚期的玉文化传统。 目前考古发现的汉代玉蝉数量较多,已经公布资料的有120多件。其中在2005年以前公布资料的有90多件,胡常春


汉代是我国古代玉文化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期。受《礼经》影响,玉器在汉代社会的礼制活动、丧葬习俗、日常生活中的使用达到了巅峰,在理论方面逐步形成了影响至今的玉德学说。汉代玉器与玉文化是我国公元前6000年以来玉器及玉文化的进一步发展,玉蝉作为一种特殊器型,应是承袭了石家河文化晚期的玉文化传统。

目前考古发现的汉代玉蝉数量较多,已经公布资料的有120多件。其中在2005年以前公布资料的有90多件,胡常春、张昀曾对这批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与研究。但在2005年以前公布的这批玉蝉资料很简略,有的没有公布玉蝉的具体尺寸数据与图片或线图,有的仅公布了很不清楚的黑白图片,多数只是公布了十分简略的线图。2005年出版的《中国出土玉器全集》公布了图像较为清晰的15件汉代玉蝉。近年来,北京艺术博物馆等单位合作举办汉代玉器展览,展览图录中又公布了约20件图像较为清晰的汉代玉蝉。

已经公布清晰彩色图像的35件玉蝉,数量上虽只占出土汉代玉蝉的近三分之一,但基本涵盖了出土汉代玉蝉的全部类型,而且是出土汉代玉蝉中最为精致的部分。所以,本文主要依据这35件玉蝉,并参考部分公布了线图的玉蝉资料,分析汉代玉蝉的形制特征、年代,以及汉代玉蝉形制演变的特点,并探讨和追溯汉代玉蝉的文化传统。

一、汉代玉蝉的形制类型

依据目前发现的汉代玉蝉的形制特征,可将汉代玉蝉分为四型。

A型 蛹状卵型。以黑龙江友谊凤林城址七城区汉魏时期玉蝉、江苏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玉蝉、徐州铜山苏山头西汉墓玉蝉、徐州奎山11号西汉墓玉蝉、广州西村凤凰岗西汉玉蝉这5件为代表。其特征如下:头部呈三角形,眼呈斜角水滴形。背面:颈部施刻绞丝纹条带;身躯呈梭形,并施刻左右大型抿合状翅翼,两侧翅翼在中部相交呈棱状,翅翼上施刻双线或单线羽纹;尾部与翅翼尖一体,呈三角形。在头部斜角水滴形眼之下至颈部绞丝纹条带之上形成正三角形区域,其内通常施刻“八”字形或对称勾卷弧线纹饰,可能表示额部的组织特征。在颈部绞丝纹条带之下至左右翅翼相交点之上形成倒三角形区域,其内下部通常施刻若干短横线表示节理纹,节理纹之上通常施刻勾角月牙纹或左右对称的短弧线,可能表示背部的组织特征。腹面:由上至下有分别表现嘴下部呈长三角的涎区、左右对称的蝉足、腹尾部的节理等纹饰。依据这5件蛹状卵型玉蝉的细部特征,可分为三式。

Ⅰ式 3件。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玉蝉,长4.5厘米,宽2.1厘米,头尾贯穿一小圆孔(图一,1)。徐州铜山苏山头西汉墓玉蝉,长3.2厘米(图一,2)。广州西村凤凰岗西汉玉蝉,长3.6厘米,宽2.1厘米,厚0.9厘米,头尾贯穿一小圆孔(图一,3)

图一 玉蝉

1.徐州狮子山楚王墓玉蝉;2.徐州铜山苏山头西汉墓玉蝉;3.广州西村凤凰岗西汉玉蝉;4.友谊凤林城址玉蝉;5.徐州奎山11号墓玉蝉;6、7、8.徐州铜山拾屯火山刘和墓玉蝉;9.徐州小长山4号墓玉蝉;10.安徽天长三角圩1号墓玉蝉;11.徐州鹿楼7号墓玉蝉;12.巢湖放王岗1号墓玉蝉;13.寿县戴楼1号墓玉蝉;14.淮南赖山玉蝉;15.南昌老福山西汉墓玉蝉;16.徐州鼓楼区簸箕山2号玉蝉;17.蓟县大井东汉墓玉琀蝉


Ⅱ式 1件。友谊凤林城址七城区汉魏时期堆积中出土的玉蝉,长3.5厘米,宽1.93厘米,厚1.35厘米,孔径0.25厘米,头尾贯穿一小圆孔(图一,4)。形制特征与Ⅰ式玉蝉相同,区别在于其背部呈内凹长三角形。这一特点可能是玉料形状所致,也有可能是在Ⅰ式玉蝉基础上进行二次加工的结果。

Ⅲ式 1件。徐州奎山11号西汉墓玉蝉,长4厘米,宽2.5厘米,厚0.4厘米(图一,5)。Ⅲ式玉蝉的形制与Ⅰ式玉蝉有明显区别,头部扁短,双眼与喙部特征弱化,出现尾部节理纹饰和尾尖与左右翅翼尖三尖的形式。

B型 素面简易型。以天津蓟县大井东汉墓玉琀蝉、江苏徐州铜山拾屯火山西汉刘和墓3件玉蝉、徐州小长山4号西汉墓玉蝉、徐州鹿楼7号西汉墓玉蝉、徐州鼓楼区簸箕山2号西汉墓玉蝉、安徽天长三角圩1号西汉墓玉蝉、巢湖放王岗1号西汉墓玉蝉、寿县戴楼1号汉墓玉蝉、淮南赖山出土玉蝉、江西南昌老福山西汉墓玉蝉这12件为代表。其主要的特征如下:仅雕琢了玉蝉的轮廓,多数还雕出了双眼形状,有的雕琢了背面左右双翅翼交汇处或是背部的三角区域,整个玉蝉外表没有施刻纹饰,更没有雕琢头部的双眼、喙部、额部,以及背部、双翅翼、尾部、腹部等细部特征的纹饰。这些特点似乎表明这类玉蝉有的可能是半成品,有的则可能是作为玉琀使用的简易作品,有的也可能是某类玉蝉的最初形态。依据这12件素面简易型玉蝉的细部特征,可分为五式。

Ⅰ式 4件。徐州铜山拾屯火山西汉刘和墓3件玉蝉,第一件长3.85厘米,宽1.5厘米(图一,6);第二件长3.3厘米,宽1.5厘米(图一,7);第三件长3.3厘米,宽1.6厘米(图一,8)。徐州小长山4号西汉墓玉蝉,长3.1厘米,宽1.7厘米,厚1.2厘米(图一,9)。Ⅰ式玉蝉为素面,但已经雕琢了玉蝉的轮廓与双眼的特征,并作为一种制作完整的玉蝉使用。这是一种简易形玉蝉,可能是一种新型玉蝉的原始形态。

Ⅱ式 1件。安徽天长三角圩1号西汉墓玉蝉,长4.5厘米,宽2.6厘米,厚0.5厘米(图一,10)。Ⅱ式玉蝉形似蛹状卵形,但是较薄,素面,其斜角水滴形双眼与颈部凹槽条带的特征较为鲜明。这一特点可能与A型蛹状卵形玉蝉有关,或许是A型蛹状卵形玉蝉演化的后期形式。

Ⅲ式 5件。徐州鹿楼7号西汉墓玉蝉,长3厘米,宽1厘米,厚0.8厘米(图一,11)。巢湖放王岗1号西汉墓玉蝉,长4.6厘米,宽3厘米,厚0.9厘米(图一,12)。寿县戴楼1号汉墓玉蝉,长4.7厘米,宽2.6厘米,厚0.8厘米(图一,13)。淮南赖山玉蝉,长5.4厘米,宽2.3厘米,厚0.5厘米(图一,14)。南昌老福山西汉墓玉蝉,长4.8厘米,宽2.5厘米,厚0.5厘米(图一,15)。Ⅲ式玉蝉仅雕琢了玉蝉的身躯与双眼的轮廓,尚未体现头部的整体特征,可能都只是半成品。

Ⅳ式 1件。徐州鼓楼簸箕山2号西汉墓玉蝉,长2.3厘米,宽1.2厘米,厚0.6厘米(图一,16)。Ⅳ式玉蝉仅有玉蝉身躯的轮廓,没有头部的轮廓,更没有双眼的轮廓。其上端中部有一个凹三角形,这通常是玉蝉背部双翅翼相交处上端的背部凹三角或平三角的特征。根据这一特征可知这件玉蝉缺头部。这件玉蝉可能是在Ⅲ式玉蝉的基础上截取上半部分后遗留的部分,是一件半成品玉蝉的下部大半部分。

Ⅴ式 1件。蓟县大井东汉墓玉琀蝉,长3.7厘米,宽2.4厘米,厚1.2厘米(图一,17)。Ⅴ式玉蝉的最主要特征是双眼在头部两侧呈半球形圆凸状,背面颈部有凹槽,并且雕出抿合的翅翼,这是素面简易形玉蝉中较为成熟的一种形态。其双眼呈半球形圆凸状形态,与其他B型玉蝉的双眼形态迥异,应是年代较晚的一种形制。

C型 多棱角成熟型。数量较多,以河北阳原三汾沟村汉代玉蝉、定县北庄东汉中山简王刘焉墓玉蝉、江苏盱眙东阳4号西汉墓玉蝉、泗阳大青墩汉代泗水国王陵玉蝉、扬州甘泉庄姚庄102号西汉墓玉蝉、扬州东风砖瓦厂汉墓玉蝉、徐州鼓楼裴窝后山1号汉墓(西汉晚期至新莽)玉蝉、安徽博物院藏玉蝉、宿县出土汉代玉蝉、泗县大庄汉墓玉蝉、萧县西虎山汉墓玉蝉、广西合浦黄泥岗1号墓新莽时期玉蝉、陕西历史博物馆藏3号玉蝉(序号依据图录公布玉蝉的前后顺序编排,下同)、西安尤家庄14号汉墓玉蝉、宝鸡眉县第五村岳陈大队移交汉代玉蝉、甘肃武威磨咀子汉代玉蝉这16件为代表。其主要特征如下:平面形体较大,但厚度大都在0.5~0.7厘米,个别较厚者达0.97厘米,有的厚度仅0.4厘米。所以C型玉蝉的器体显得较为扁薄。整器边棱分明,尖角突出,刻意雕琢玉蝉头部的双眼、喙部、颈肩、颈背、素面翅翼、尾部三尖(双翅翼尖与尾尖),以及腹面下部的节理等细部特征。头部通常是两侧双眼突出,喙部施刻正“八”字纹,喙端呈三尖状;束颈,肩角分明;颈背施刻半圆弧线;双翅翼刻线流畅,呈倒“八”字形,两翅翼呈半抿状不相交,翅翼尖长于尾尖。腹面刻纹简略,大多仅施刻嘴下部呈长三角的涎区和尾部的节理纹饰。这些玉蝉细部特征的形成与演变发展使得汉代玉蝉的形制渐臻成熟。所以,C型玉蝉是汉代玉蝉的典范。依据以上16件玉蝉的细部特征,可分为四式。

Ⅰ式 1件。陕西历史博物馆藏3号玉蝉,长4.7厘米,宽2.6厘米(图二,1)。Ⅰ式玉蝉细部特征的刻纹很简略,仅雕刻了微凸的眼部刻线(表现眼部的刻纹较浅)、颈部两道刻线、背部一道弧线、背部的双翅翼边缘线,尾部出现三尖,即双翅翼尖与尾尖,但三尖都较短小。头部与背部没有其他刻纹,喙部前段也没有刻纹,喙部呈弧凸形。Ⅰ式玉蝉的形制特点表现出C型玉蝉的形制开始定型,但玉蝉细部特征的施刻纹饰十分简略,而且刻纹较浅。这大概是C型玉蝉形成初期的形态。

图二 玉蝉

1.陕西历史博物馆藏3号玉蝉;2.阳原三汾沟村玉蝉;3.盱眙东阳4号墓玉蝉;4.西安尤家庄14号墓玉蝉;5.宿县出土汉代玉蝉;6.扬州东风砖瓦厂玉蝉;7.武威磨咀子玉蝉;8.萧县西虎山玉蝉;9.泗县大庄汉墓玉蝉;10.泗阳大青墩泗水国王陵玉蝉;11.扬州甘泉庄姚庄102号墓玉蝉;12.定县北庄东汉中山简王刘焉墓玉蝉;13.徐州裴窝后山1号墓玉蝉;14.宝鸡眉县第五村岳陈大队移交汉代玉蝉;15.安徽省博物馆藏玉蝉;16.合浦黄泥岗1号墓新莽时期玉蝉;17.陕西历史博物馆藏1号玉蝉;18.陕西历史博物馆藏2号玉蝉;19.浙江安吉垅坝村战国玉蝉


Ⅱ式 4件。阳原三汾沟村汉代玉蝉,长6.2厘米,宽2.9厘米,厚0.4厘米(图二,2)。盱眙东阳4号西汉墓玉蝉,长4.7厘米(图二,3)。西安尤家庄14号汉墓玉蝉,长6.3厘米,宽3厘米,厚0.4厘米(图二,4)。宿县出土汉代玉蝉,长6厘米,宽3厘米,厚0.7厘米(图二,5)。Ⅱ式玉蝉细部特征的刻纹比Ⅰ式玉蝉的要醒目,主要表现为双眼的刻纹较深,使得双眼凸出;头部施刻“八”字纹,但喙端仍呈弧凸状,没有出现齿状;尾部双翅翼尖加长。腹面嘴下部有清晰的长三角涎区,尾部有节理纹。

Ⅲ式 4件。扬州东风砖瓦厂汉墓玉蝉,长6.2厘米,宽3.4厘米(图二,6)。武威磨咀子汉代玉蝉,长6.4厘米,宽3.1厘米,厚0.8厘米(图二,7)。萧县西虎山汉墓玉蝉,长6.2厘米,宽3.1厘米,厚0.97厘米(图二,8)。泗县大庄汉墓玉蝉,长5.6厘米,宽2.5厘米,厚0.7厘米(图二,9)。Ⅲ式玉蝉的细部特征刻纹比Ⅱ式玉蝉略有发展,主要表现为双眼的刻纹进一步加深,使得双眼凸出十分明显;头部施刻的“八”字纹刻纹加深,喙端形成锯齿状,通常为两个小凹点三个小齿尖,有的仅形成三个小尖棱点。尾部三尖特征成熟,双翅翼尖加长,三尖呈锐角。腹面嘴下部除了有清晰的长三角涎区、尾部有节理纹外,下腹部与两侧翅翼的分界刻纹更加清晰,有的将与下腹部相接处的两侧翅翼进行减地削薄,突出腹与翅翼的区分。

Ⅳ式 7件。泗阳大青墩汉代泗水国王陵玉蝉,长6.3厘米,宽3厘米,厚0.5厘米(图二,10)。扬州甘泉庄姚庄102号西汉墓玉蝉,长5.7厘米,宽2.9厘米(图二,11)。定县北庄东汉中山简王刘焉墓玉蝉,长6.4厘米,宽3.3厘米(图二,12)。徐州鼓楼裴窝后山1号汉墓(西汉晚期至新莽)玉蝉,长6.1厘米,宽3.3厘米,厚0.4厘米(图二,13)。宝鸡眉县第五村岳陈大队移交汉代玉蝉,长5.7厘米,宽2.3厘米(图二,14)。安徽省博物院藏玉蝉,长5.9厘米,宽2.8厘米,厚0.7厘米(图二,15),合浦黄泥岗1号墓新莽时期玉蝉,长6.2厘米,宽2.9厘米(图二,16)。Ⅳ式玉蝉的细部特征刻纹比Ⅲ式玉蝉有明显的发展,其成熟程度达到了巅峰。主要表现为双眼的刻纹深而宽,使得双眼凸出达到悬凸的效果;头部施刻的“八”字纹刻纹加深呈沟槽状,有的为双“八”字纹,喙端形成鲜明的三齿尖,有的为五齿尖锯齿状;表现颈部的两道凸弧刻线缩短,有的甚至没有;双翅翼、肩部刻纹加深加宽,其他部位的翅翼刻纹也加深,使得翅翼肩凸出、整个半抿合状的双翅翼呈浅浮雕状;尾部三尖特征进一步成熟,双翅翼尖进一步加长,三尖尖锐,尾尖面由下而上出现脊棱。腹面长三角涎区缩短,出现表现两侧胸页的刻纹,尾部节理纹十分清晰,腹面的双翅翼刻纹亦加深加宽,腹面的翅翼与胸、腹的区分十分醒目。Ⅳ式玉蝉的各个细部特征呈现出浮雕的特征,是汉代玉蝉中最为成熟的形态。

D型 粗糙简陋型。数量不多,以陕西历史博物馆藏1号和2号玉蝉为代表。其主要特征如下:整器平面近长方形;头部为扁短的横长条,两侧为双眼,中间端部刻短“八”字纹,形成三个弧形短凸表示喙部;颈部施刻两道弧线,背部施刻半圆弧线;双翅翼刻线呈倒“八”字形,呈半抿合状,两翅翼不相交;尾部三尖短小,翅翼尖略长于尾尖。玉蝉细部特征的纹饰,施刻简略粗糙。可分为两式。

Ⅰ式 1件。陕西历史博物馆藏1号玉蝉,长5厘米,宽3厘米(图二,17)。Ⅰ式玉蝉的主要特点是头部双眼、喙部特征不鲜明,但尾部三尖特征较清晰。其中双翅翼刻纹线从眼部上端起刻,使得双眼特征效果受损,显示其制作雕刻极为粗糙。

Ⅱ式 1件。陕西历史博物馆藏2号玉蝉,长5厘米,宽4厘米(图二,18)。Ⅱ式玉蝉的主要特点是头部双眼、喙部特征较Ⅰ式玉蝉鲜明,但尾部三尖特征较弱。双翅翼刻纹线从肩部以下起刻,使得双翅翼较短小,而且刻纹线条不流畅,显示其制作雕刻亦极为粗糙。

二、汉代玉蝉的形制演变及其年代分析

汉代玉蝉的形制演变,既体现了汉代玉蝉的流变,又反映了这些玉蝉之间的年代关系。下面依据前述对汉代玉蝉的形制类型分析,阐述A型、B型、C型玉蝉形制演变的状况与特点,并讨论与其有关的年代问题。至于D型玉蝉,鉴于目前发现数量较少,而且都是收藏品,待今后资料增多之后再做讨论。

1.A型玉蝉演变的主要特征及其年代

A型玉蝉的演变,大致是由A型Ⅰ式到A型Ⅱ式,再到A型Ⅲ式。其演变特征主要表现在玉蝉的头部、颈部与尾部,以及翅翼纹饰等方面。头部由尖高三角状向低平三角状演变;颈部绞丝纹条带逐渐弱化;尾部双翅翼分离,逐渐形成尾部三尖;表现翅翼等玉蝉细部特征的繁缛纹饰逐渐简化。

其中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玉蝉属西汉早期,据此可推定3件A型Ⅰ式玉蝉都属西汉早期。而狮子山西汉楚王墓玉蝉的翅翼纹以单线表现(图一,1),显示其可能在3件A型Ⅰ式玉蝉中不是最早的。依据目前对狮子山西汉楚王墓出土的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楚国被削之前的所属县官印和封泥以及四枚半两钱币等文物特征的分析,将狮子山西汉楚王墓的年代推定在公元前175—前154年。狮子山西汉楚王墓玉蝉的形制特征也显示该墓的年代不属西汉早期前段,而可能属西汉早期后段。

A型Ⅱ式玉蝉出自汉魏时期堆积层中,A型Ⅲ式玉蝉属西汉中期。A型Ⅱ式玉蝉的形制(图一,4)早于属西汉中期的A型Ⅲ式玉蝉(图一,5),据此推定A型Ⅱ式玉蝉的制作年代不会晚于西汉中期,或许也是西汉早期的作品。这是早期玉蝉作品在后世延续使用的一个例证。

A型玉蝉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如浙江安吉递铺镇垅坝村出土的战国玉蝉(图二,19),只是玉蝉颈部的绞丝纹、蝉羽等的细部纹饰与A型玉蝉有区别。这显示A型玉蝉承袭了战国玉蝉形制并有所发展。

2.B型玉蝉演变的主要特征及其年代

B型玉蝉区分为5个式别,其中B型Ⅲ式与B型Ⅳ式都是玉蝉半成品,无法进行形制演变分析。B型玉蝉的演变,大致是由B型Ⅰ式至B型Ⅱ式,再由B型Ⅱ式至B型Ⅴ式。其演变特征主要表现在玉蝉的头部、双眼、颈部等部位。如B型Ⅰ式玉蝉的头部仅雕出了双眼的初步形态,颈部分界不清晰,背部雕有小三角区域,形体较长,有的雕出抿合的翅翼(图一,6、7、8、9)。B型Ⅱ式玉蝉的头部与颈部分界清晰,背面微凸弧,形体较短(图一,10)。B型Ⅴ式玉蝉的头部平润,双眼在头部两侧呈半球形圆凸状,头部与颈部分界清晰却十分简略,形体也较短,并且雕出抿合的翅翼(图一,17)

B型Ⅰ式玉蝉属西汉早期,B型Ⅱ式玉蝉属西汉中期,B型Ⅴ式玉蝉属东汉。

3.C型玉蝉演变的主要特征及其年代

C型玉蝉的数量较多,分为4个式别。它们的形制演变是由C型Ⅰ式依次发展到C型Ⅳ式。其形制演变的特征主要反映在玉蝉的头部和尾部。演变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玉蝉头部的双眼,由阴刻线表现双眼的形状,逐步加深刻线使双眼凸出,而且凸出的程度逐渐明显,凸出的高度,由矮及高,由C型Ⅰ式的阴刻线双眼形状,到C型Ⅱ式的低矮凸出,到C型Ⅲ式的略高凸出,再到C型Ⅳ式的悬高凸出。

第二,玉蝉头部的喙部,由没有刻纹的素面形态,到出现刻纹的喙部特征,且特征逐渐鲜明;由齐平、刻纹简单的喙部,向尖形齿状、刻纹复杂的喙部演变。如C型Ⅰ式玉蝉喙部为微弧凸状的素面。C型Ⅱ式玉蝉喙部齐平,在其上面(背面)或刻一横线,或刻两个小三角呈“八”字状;在其下面(腹面)由喙部两侧至腹下部刻两道长三角纹。C型Ⅲ式玉蝉喙部开始出现两边小缺口,即喙部上面(背面)的“八”字纹刻纹加深,并切入端部,使齐平的喙部出现喙尖特征;喙部下面(腹面)仍然是由喙部两侧至腹下部刻两道长三角纹。C型Ⅳ式玉蝉喙部的端部呈齿状,有的为三齿状,有的为五齿状,喙尖都呈三角尖状;三齿状者喙部上面(背面)是单“八”字纹刻纹,五齿状者喙部上面(背面)是双“八”字纹刻纹;五齿状喙部的下面(腹面)由喙尖两侧至腹上部刻三道长三角纹,三角纹之下的两侧刻长圆弧形胸线纹。

第三,玉蝉尾部与翅尾都呈尖状。尾尖和翅尾尖由小、短、钝、尖向长、锐、尖演变,尾尖与翅尾尖的距离由短向长演变。

C型Ⅰ式玉蝉至C型Ⅳ式玉蝉演变的主要特征是玉蝉的双眼与喙部特征愈加鲜明,尾部与翅尾部愈加尖锐。这些特征体现了西汉时期工匠对玉蝉特征的追求以及雕刻工艺技术的发展。

C型Ⅰ式玉蝉为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品,其年代可依据其十分原始的形态以及通过与C型Ⅱ式、Ⅲ式、Ⅳ式玉蝉比对,可以推定为西汉早期。C型Ⅱ式的4件玉蝉,2件出自西汉墓,2件出自汉墓,它们形制相同,应都是西汉作品。根据其形态较为原始以及通过与C型Ⅲ式、Ⅳ式玉蝉比对,可以推定为西汉中期。C型Ⅲ式的4件玉蝉,3件出自汉墓,1件年代不明,它们形制相同,应都是汉代作品。

其形制比C型Ⅳ式玉蝉略微原始,故据此将其年代推定为西汉中期。C型Ⅳ式的7件玉蝉,1件出自泗阳大青墩泗水国王陵,1件出自扬州甘泉庄姚庄102号墓,1件出自徐州裴窝后山1号汉墓,1件出自合浦黄泥岗1号新莽时期墓,都属西汉晚期。另外,其余3件玉蝉1件出自东汉中山简王刘焉墓,1件为宝鸡眉县第五村岳陈大队移交的汉代玉蝉,1件为安徽省博物院藏品。这7件玉蝉形制相同,制作年代可能相同,因而推定C型Ⅳ式7件玉蝉可能都是西汉晚期作品。

从上述对汉代玉蝉的形制演变及年代分析中可以看出有关汉代玉蝉的三个重要现象。第一,A型玉蝉是战国玉蝉在西汉早期的发展。第二,B型玉蝉与C型玉蝉是汉代早期开始出现的一种新的品种,数量较多,是汉代玉蝉的主流作品。第三,B型Ⅰ式玉蝉与C型Ⅰ式玉蝉的轮廓特征基本相同,据此推测C型玉蝉形制的产生可能与B型Ⅰ式玉蝉的形制有关。

三、汉代玉蝉的文化传统

汉代玉器与玉文化,是先秦三代及更早的新石器时代玉器与玉文化的进一步发展。玉蝉也是如此。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玉蝉,大致是良渚文化的玉蝉,如浙江余杭反山M14玉蝉(图三,1)。其形制为椭圆形蝉蛹状,背面圆弧状,前一半为头部,雕出微凸的双眼,颈部以一条横线表示,并作为头部与背腹部的分界,背脊两侧分别刻一道微弧的竖线表示蝉的翅羽。底面近平,保留切割痕迹,偏上中部钻一对隧孔以便穿系装饰,故又称之为蝉形玉佩。长2.35厘米,宽1.6厘米,厚0.95厘米。这大概是目前发现的形态最为原始、年代最早的玉蝉。

图三 玉蝉

1.浙江余杭反山M14玉蝉;2.山东章丘焦家遗址M91玉指环;3、4、5.天门石河肖家屋脊遗址瓮棺出土的W6:12、W6:8、W6:44玉蝉;6.罗家柏岭T27③:4玉蝉;7.襄汾陶寺M1449:5绿松石蝉;8.敖汉旗大甸子M383玉蝉;9.滕州前掌大M205绿松石蝉;10.三门峡虢国墓地M2009玉蝉;11、12.灵台白草坡M2玉蝉;13.武汉黄陂盘龙城蝉形玉饰;14.妇好墓玉蝉;15.妇好墓孔雀石蝉;16.妇好墓绿松石蝉蛙;17、18.山西灵石旌介村M2玉蝉;19.新干大洋洲绿松石蝉;20.滕州前掌大M128玉蝉;21.滕州前掌大M4玉蝉;22.滕州前掌大M18玉蝉;23.宝鸡茹家庄M4玉蝉;24.曲沃晋侯墓地M31玉蝉;25.三门峡虢国墓地M2009玉蝉26.平山中山王墓玉蝉;27.平山中山王墓玉窍塞;28.妇好墓石蝉

其次是山东章丘焦家遗址M91出土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玉指环上雕琢的玉蝉(图三,2),其形制较余杭反山M14良渚文化玉蝉略有发展,年代应晚于反山M14良渚文化玉蝉,可能在距今4800年之后。推测章丘焦家M91玉指环上的玉蝉形制可能是受到良渚文化玉蝉影响而产生的。

继良渚文化之后,玉蝉被大量制作、使用是在石家河文化晚期。目前在石家河文化晚期遗存中发现的玉蝉有50多件,数量很多,形制多样,如湖北天门石河肖家屋脊遗址瓮棺出土的W6:12玉蝉(图三,3)、W6:8玉蝉(图三,4)、W6:44玉蝉(图三,5)、罗家柏岭T27③:4玉蝉(图三,6)。石家河文化晚期玉蝉大体由头部、颈部、背胸部、尾部及翅羽等部位组成,并且形成了各部位的基本特征。如玉蝉的头部前端两侧雕出一对凸出的双眼,前端中部雕出尖凸的喙部,颈部形成一条较宽的条带,颈部以下的两侧为略微弯弧的翅羽,颈部以下的中部为逐步收尖的腹部,腹部上通常刻弯弧横线的腹节纹。凡尾部收尖的,尾尖与两侧的翅尾尖形成三个尖角。有的在玉蝉的头部或尾部穿孔,以便佩戴;有的在颈部或腹部上端施刻单线条的勾卷状心形纹饰,这种心形纹饰成为后来玉器及青铜器上蝉纹符号的原型。

石家河文化晚期玉蝉的形制与良渚文化玉蝉的形制有明显的区别并且形成了中国古代玉蝉形制的基本特征。这表示中国古代玉蝉的基本特征是在石家河文化晚期确立的。石家河文化晚期玉蝉不仅在石家河文化晚期时大量流行,而且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影响:如山西襄汾陶寺M1449:5绿松石蝉(图三,7)、内蒙古敖汉旗大甸子M383玉蝉(图三,8)等。石家河文化晚期玉蝉在商周时期还在使用,如山东滕州前掌大商周墓地M205绿松石蝉(图三,9)、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西周晚期M2009玉蝉(图三,10),可能是石家河文化晚期的作品;甘肃灵台白草坡西周M2的2件玉蝉(图三,11、12)可能是由石家河文化晚期玉蝉改制的作品。

石家河文化晚期玉蝉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商周至汉代制作的玉蝉基本上是在承袭石家河文化晚期玉蝉的基本特征与风格基础上的不断演化与发展,如湖北武汉黄陂盘龙城楼子湾出土的商代早期蝉形玉饰(图三,13),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商代晚期玉蝉(图三,14)、孔雀石蝉(图三,15)、绿松石蝉蛙(图三,16),山西灵石旌介村M2出土的2件商代玉蝉(图三,17、18),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出土的绿松石蝉(图三,19),山东滕州前掌大商周时期墓地M128出土的玉蝉(图三,20)、M4出土的玉蝉(图三,21)、M18出土的玉蝉(图三,22),陕西宝鸡茹家庄M4出土的西周玉蝉(图三,23),山西曲沃晋侯墓地西周晚期M31出土的玉蝉(图三,24),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西周晚期M2009出土的玉蝉(图三,25),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的战国时期玉蝉(图三,26)和作为玉覆面(玉窍塞)中的玉琀蝉(图三,27),以及前已述及的浙江安吉垅坝村出土的战国玉蝉图二,19)

从形制角度分析,汉代的玉蝉是由石家河文化晚期玉蝉经商周时期的发展而演化来的。前面分析的汉代完整而成熟的玉蝉作品,即A型、B型、C型玉蝉都可以追溯其形制的前身。

以上分析的汉代A型玉蝉,往前追溯,其形制与安吉垅坝村战国玉蝉、曲沃晋侯墓地M31西周晚期玉蝉(图三,24)形制接近,这种形制的玉蝉,目前见到的年代最早的是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大石蝉(图三,28)。而这件妇好墓大石蝉的形制特征及其背部单线条心形纹饰显示其与石家河文化晚期玉蝉有着密切的关系。

前面分析的汉代B型与C型玉蝉,虽然形制为汉初所创,但其文化传统显然可以往前追溯至平山中山王墓出土战国时期玉蝉(图三,26),滕州前掌大商周时期墓地M18出土的玉蝉(图三,22)、M128出土的玉蝉(图三,20),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商代晚期孔雀石蝉(图三,15)与绿松石蝉蛙(图三,16)直至石家河文化晚期的玉蝉(图三,3、4、5、6)。其中汉代B型Ⅰ式玉蝉和C型Ⅰ式玉蝉与平山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作为玉覆面(玉窍塞)中的玉琀蝉(图三,27)、三门峡虢国墓地西周晚期M2009出土的玉蝉(图三,25)、滕州前掌大商周时期墓地M4出土的玉蝉(图三,21)、殷墟妇好墓商代晚期玉蝉(图三,14)有着一定的联系。这种玉蝉的形制特征,没有棱角和尖角,整器浑然一体,可能都是玉琀蝉。

在石家河文化晚期目前尚没有发现与妇好墓玉蝉形制相同的可作为口琀的玉琀蝉。这或许显示,汉代丧葬习俗中的玉琀蝉,可能始自商代晚期,但妇好墓玉蝉的形制应与石家河文化晚期玉蝉有文化传统上的联系。

以上分析表明,汉代玉蝉的形制是由石家河文化晚期经商周演化发展而来的。汉代玉蝉的文化传统可追溯至石家河文化晚期。

结语

汉代是玉蝉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汉代流行的玉蝉主要有三种,即前述的A型(蛹状卵型)、B型(素面简易型)、C型(多棱角成熟型)。其中A型玉蝉流行于西汉早期,数量不多,西汉中期之后不见。B型玉蝉流行于西汉早期,数量较多,西汉中期及之后数量较少。C型玉蝉大致从西汉早期开始出现,西汉中期渐兴,流行于西汉晚期直至东汉。

汉代流行的A型、B型、C型玉蝉,都是商周时期玉蝉形制演化发展的结果,而其文化传统可追溯至石家河文化晚期。其中C型玉蝉的形制是在以往玉蝉形制的基础上于汉代形成的一种新的形制,时代特征最为鲜明。西汉中期以后,玉蝉的形制演化主要以C型玉蝉的形制演化为主。

东汉以后,社会推行薄葬,作为汉代丧葬习俗中重要组成部分的玉蝉的使用也逐渐淡化。所以东汉以后玉蝉少见,玉蝉的形制追求与制作也趋于衰落,而玉蝉的形制基本上是C型玉蝉的演化形式。至明代出现了仿真玉蝉(图四,1),还出现了仿真的玉叶金蝉(图四,2)。这是在明代玉料来源充盈、玉雕工艺发展、玉器再度盛行的社会背景下玉蝉形制的再度发展。清代出现了仿汉代的玉蝉(图四,3),可能是复古意识使然。

图四玉蝉

1.明代玉蝉;2.明代玉叶金蝉;3.清代玉蝉

以上的分析表明,蝉作为一种吉祥的昆虫,早在约公元前3000—前2700年的良渚文化中期就被人们关注,并制作为玉蝉进行佩戴。这种习俗影响到大汶口文化。在公元前2200—前1800年的石家河文化晚期,玉蝉广为流行。这可能与蝉的一种特殊功能—“知雨时”被人们发现而崇敬蝉有关。玉蝉作为口琀,可能始于商代晚期。这可能与人们将蝉具有历经多年才完成一个生命循环的生理特征现象与祈求死者灵魂复活这种意识的产生有关。东周以来,在《礼经》影响下,汉代丧葬习俗中的用玉制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促进了汉代玉蝉的流行。东汉之后,社会推行薄葬,玉蝉遽减。至明代,玉蝉作为一种玉雕工艺品再度赢得人们的关注。

玉蝉,这种形体小的玉器,是反映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与思想意识发展及古老玉文化发展的重要见证,在中国古代玉文化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图文来源:《文博学刊》2019年第1期

作者:朱乃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责编:花花

审核:郑媛


分类: 中文 研究 专家观点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