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资讯

纪要 | 田立坤:三燕文化遗存概述

摘要: 2019年4月19日,辽宁省文物保护中心田立坤研究员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做了题为“三燕文化遗存概述”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方笑天博士主持,韦正教授评议。田立坤研究员在对三燕和三燕文化界定的基础上,梳理了三燕文化遗存的重要发现。三燕与三燕文化“三燕”“三燕”指十六国时期曾先后以龙城为都城的前燕、后燕、北燕,是政权的概念。“三燕”政权势力最强大的时期进入了中原地区,西以函谷关一带


2019年4月19日,辽宁省文物保护中心田立坤研究员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做了题为“三燕文化遗存概述”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方笑天博士主持,韦正教授评议。田立坤研究员在对三燕和三燕文化界定的基础上,梳理了三燕文化遗存的重要发现。


三燕与三燕文化

“三燕”

“三燕”指十六国时期曾先后以龙城为都城的前燕、后燕、北燕,是政权的概念。“三燕”政权势力最强大的时期进入了中原地区,西以函谷关一带为界,与前秦接壤,南至淮水一带,与东晋接壤。

“三燕文化”

“三燕文化”指主要分布于辽西地区的魏晋十六国时期考古遗存,是考古学文化的概念。魏晋十六国时期,辽西地区多民族错居杂处,相互影响、交流、融合,其中慕容鲜卑与汉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贯穿辽西地区魏晋十六国时期历史的主线。“三燕文化”即指在此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以辽宁朝阳为分布中心,以慕容鲜卑文化传统为主体,在汉文化影响下,同时也吸收了周边其他各族文化因素,特征鲜明,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的考古学文化。与“三燕”政权概念相比,“三燕文化”将早期慕容鲜卑遗存也纳入研究范围。

三燕文化的时空范围


田立坤研究员认为,将建国时间作为考古学文化分期的界限是不客观的,从政治史的角度可以进行划分,但从考古学文化角度来看是无法划分的。三燕文化遗存的分布地域除朝阳以外,在辽宁锦州、阜新、沈阳、抚顺、本溪,内蒙古通辽、赤峰,河南省安阳,山东青州等地都有发现。


田立坤研究员指出在这一历史发展进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公元370年,前秦灭前燕,辽海地区被前秦占领,公元384年后燕建立后,前秦撤离东北,龙城又被后燕占领。前秦占领期间的考古学遗存目前还无法确认,而这部分考古学遗存应该与三燕文化区别开来。但三燕文化是不间断的,尽管前燕被灭,但其贵族被迁到关中及关东地区,燕文化也未发生中断,只是不可避免会有前秦因素出现于辽海一带,尤其是在龙城一带。


三燕文化遗存

目前发现的三燕文化遗存有墓葬及其随葬品、建筑遗址及其建筑构件。

1.墓葬


墓葬已发现六百多座,正式发表报告的有二百余座。田立坤研究员根据墓葬形制,将其分为五大类,这五大类均具有自身独立渊源。梯形土坑竖穴木棺墓为慕容鲜卑因素。矩形土坑竖穴木椁墓,仅见于喇嘛洞,为夫余遗存。砖室墓发现较少,为中原因素。石板搭盖石室墓(石板搭盖石椁墓),辽阳从东汉晚期即大量出现,在辽西发现的应该是辽东大姓遗存。此类墓葬从形制和壁画来看和辽西地区墓葬有所区别,但陶器等生活用具是完全一致的。

据此,田立坤研究员指出,考古学文化中随葬品的研究应该分层次,装饰品往往具有自身传统,而生活用具、马具等可能具有共通性。石块垒砌石椁墓(石块垒砌石室墓、石块垒砌券顶石室墓),是辽西当地传统,但是后来此类石椁墓也发展成为前宽后窄、前高后低的形制,表明其与慕容鲜卑文化因素的糅合。


2.随葬品


随葬品有陶瓷器、铜容器、装身具、马具、兵器、工具。陶器中最主要的是夹砂大口罐和泥质灰陶展沿壶,属于北方东胡系文化特色器物;青瓷盘、鸡首壶等青瓷器则从与辽西关系密切的东晋传入。铜容器以鍑数量最多,另有甑、魁、盆、鐎斗等。装身具,有头饰、腰带等,最具特色的是摇叶装饰。

①兵器

兵器有箭、剑、矛、环首刀等,其中喇嘛洞发现的剑,最长者有1.4米。工具有犁铧、犁镜、镰、锄、斧、凿等,其中犁镜是用于翻土的农耕工具,与其相对应的是在湿润地区采用的更有利于种子发芽的“上垄”耕种方法,显示出当时辽西地区较为湿润的气候环境。

②马具

马具是三燕文化最具典型的器物,全国同时期的遗址除高句丽外,其他地区均未发现实用马具。三燕文化发现的马具,鞍、勒、镫俱全,功能齐备,最具特色的是装饰铜鎏金镂空包片的“镂衢鞍”,最重要的是双镫。马镫最初发明不是在三燕地区,而是在中原地区,但成熟应该是在辽西地区。三燕马具对高句丽产生了影响,并通过高句丽传到朝鲜半岛南部,再传至日本。

三燕文化马具可以分为椭圆形鞍和拱形鞍两种,其所配套的马具也不同。这两种形制不同的马鞍在中原地区的两晋墓和日本古坟时代的马具中都有发现。马具上所见的六方连续纹样,来自西域,前燕时传入辽西。这类纹饰在密县打虎亭汉墓中已有发现,且与胡旋舞共存。


密县打虎亭汉墓所见六方连续纹样与胡旋舞图像


3.遗址


遗址主要有龙城遗址和金岭寺遗址等,同时发现有砖、瓦、瓦当、础石等建筑构件遗存。


三燕文化遗存重要发现墓葬

· 北票房身石椁墓

是最早被确认的“晋代鲜卑贵族墓葬”,出土金步摇、金珠等,年代在两晋之际。


北票房身墓地出土金步摇


· 北票西营子冯素弗墓

出土物中最重要的是一副揉木而成的马镫,以及来自于东罗马帝国的5件玻璃器。


冯素弗墓出土木马镫及X光照片


· 崔遹墓

出土两方墓表,是第一座有纪年的后燕墓葬(395年)。石椁及木棺均为前大后小,具有明显慕容鲜卑风格,然而墓葬中出土的墓表明确指向墓主的身份为世家大族——崔氏。

崔遹墓出土墓表

· 河南安阳孝民屯晋墓

发掘者根据陶器和葬俗推定其时代在公元四世纪初到四世纪中叶以前,可能是鲜卑人的墓葬。其中的M154出土一套包括单镫和高桥鞍的完整的铜鎏金马具。


· 朝阳袁台子壁画墓

属于辽东大姓墓葬,该墓除有壁画外,还出土了一套包括有双镫的马具。


· 内蒙古哲里木盟科左后旗舍根墓地

出土有饰磨光暗纹的细泥灰陶壶、手制夹砂大口罐和马具等。内蒙古左后旗发现新胜屯墓地,文化面貌与与舍根墓地相同。这两处墓地可能是慕容鲜卑在辽东北时的遗存。


新胜屯墓地出土陶器


· 朝阳十二台乡砖厂墓地

墓葬排列有序,土坑竖穴,木棺均呈前大后小的梯形,陶器组合与舍根墓地有很多相同之处。时代为三世纪中叶前后,可能是慕容鲜卑最初入居辽西地区时的遗存。其中88M1出土有包括单镫和饰铜鎏金镂空包片的高桥鞍等成套的铜鎏金马具和甲骑具装。


88M1出土马鞍纹饰拓片


· 北票喇嘛洞墓地

出有铜鎏金马具、金耳坠与金爵钗、陶器等。其中出土的马镫与冯素弗墓所见揉木而成的马镫不同,属屈木而成。此外较为特殊的是,喇嘛洞墓地400余座墓葬中,仅东区M7出土金步摇,而其他墓葬不见;M7的墓葬形制也不同于喇嘛洞常见的矩形木椁墓。田立坤研究员指出该墓地是被慕容鲜卑劫掠到辽西的夫余人遗存,时代不会晚于公元350年,此后夫余人随着慕容鲜卑进入中原而一同南迁。


楺木为镫示意图

(采自田立坤:《古镫新考》,《文物》2013年11期)


屈木为镫示意图(同上)


· 锦州李廆墓

出土纪年为永昌三年的铭文砖,然而永昌二年已经改元太宁,辽西地区有所滞后。


· 锦州南山墓

出土带马鞍的小陶马,非三燕文化所见的实用马具,而与咸阳十六国墓相似。田立坤研究员提出其可能是370-384年间,前秦氐人在辽西活动留下的遗存。


遗址

· 龙城遗址

发现有城门与城墙、宫殿夯土台基,出有础石、瓦当等建筑构件。


龙城遗址平面图


· 金岭寺建筑遗址

整体结构层次复杂、空间布局主次分明、个体体量差别显著,秩序井然,整齐划一,表明其个体空间位置、朝向、体量和占据空间的大小,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制,是个体之间主次亲疏关系的反映,绝非随意所为。因此,金岭寺建筑址应是一处特殊的礼制性建筑——“廆庙”。


评议

讲座结束后,韦正教授进行了评议。韦正教授强调了东北地区考古的重要性,指出辽西地区在某种程度上是中原的延伸。田立坤研究员以东北地区为中心,以扎实的田野考古工作为基础,对马镫、犁镜、六方连续纹样等细节问题的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密县打虎亭汉墓中的胡旋舞因素,也是少有的反映中外文化交流的东汉中后期考古学遗存。


主讲人田立坤研究员


韦正教授评议


讲座听众



正文图片未注明出处者,均采自田立坤研究员讲座PPT

撰稿:周静

审校:韦正

摄影:党丰

编辑:商晨雯、李凯

本文来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微信公众号,我们将努力为您提供丰富的信息,让关心学院发展的您看到一个更活跃、更资深、更全面的考古文博学院。

了解更多信息,请前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网站:

http://archaeology.pku.edu.cn/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资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