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甘肃长城赋存环境特征与保护对策

摘要: 甘肃省长城占全国长城的五分之一,保存较好,时代特征明显,防御体系完整,“因地制宜”特点突出,类型丰富,素有天然长城博物馆之称。我国战国秦、汉、明三代长城的西端点均分布在甘肃境内。甘肃长城是土质长城遗址的典型代表,展现了西北长城特有的悠远、苍凉、雄浑的气象及其艰苦卓绝、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对甘肃及周边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甘肃长城的修筑从公元前7-6世纪战国时代,直至公元17世纪的明朝末年,几乎伴随着我 ...


甘肃省长城占全国长城的五分之一,保存较好,时代特征明显,防御体系完整,“因地制宜”特点突出,类型丰富,素有天然长城博物馆之称。我国战国秦、汉、明三代长城的西端点均分布在甘肃境内。甘肃长城是土质长城遗址的典型代表,展现了西北长城特有的悠远、苍凉、雄浑的气象及其艰苦卓绝、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对甘肃及周边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甘肃长城的修筑从公元前7-6世纪战国时代,直至公元17世纪的明朝末年,几乎伴随着我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的兴衰起落,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临洮长城(战国秦)

甘肃长城区域环境特征

甘肃位于黄土高原、内蒙高原与青藏高原的交汇处,分属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及内陆河流域。甘肃东南部重峦叠嶂,山高谷深,水流侵蚀作用强烈;中东部大都为黄土覆盖,形成独特的黄土地形,水土流失严重;河西走廊一带地势坦荡,绿洲与沙漠、戈壁断续分布;北部地面起伏不大,气候干燥,风力剥蚀作用显著,沙漠、戈壁广布;西南部地势高耸,气候寒冷,有现代冰川分布。对于极其脆弱的土质长城来说,诸多因素中最基本的、常见的病害主导因素为风沙、雨水、冻融和急剧温湿度变化等,表面片状剥离、酥碱、生物风化、以及根部掏蚀引起的坍塌等病害较为发育,亟待采取有效措施保护。

雨水冲蚀

积雪冻融冲蚀

甘肃长城的保护目标与策略

1

以研究为基础,突出甘肃独有长城价值

甘肃省长城作为中国古代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长城修筑-发展-兴旺-衰退-废弃过程息息相关,应将甘肃长城对中国长城突出普遍价值的价值独特贡献作为价值研究的主要方向。(1)深入开展区域自然环境变迁、文化交融等综合因子对甘肃境内长城形成的影响。两千年来,生活在长城南北两侧的农牧民族,在各种自然与历史变迁条件作用下彼此进退,直接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因此,不仅要阐释长城营造的政治、军事和建筑学意义,也需要深入探讨长城分布与区域自然人文变迁的关系,需要研究沿线南北文化互动对中华文明衍化作用。(2)明确考古调查目标,制定长期工作计划。对已有考古调查发掘成果进行全面梳理,基于甘肃长城独有价值制定考古调查计划,分期分项逐步落实推进。(3)创新完善保护技术,突破原有管理和展示理念。基于已有成果和保护实践经验,开展不同区域环境长城保护、研究、管理和利用的综合互动模式研究。

2

健全长城保护管理机构

制定科学有效的保护管理制度,落实甘肃长城保护管理责任与保护经费,配置必要的保护设备和设施,提高长城保护成效。(1)重视保护组织机构建设。结合甘肃省长城管理现状,培养和打造专业团队和机构,深入开展调查和分析研究,为甘肃长城的管理和保护利用提供支撑。(2)加强日常管理、明确责任。厘清省、市(州)、县(区)各级保护管理机构的主体责任,加强县(区)一级文物管理机构的主体责任,明确日常管护的主要工作内容和周期。(3)调整和完善保护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各个层面的保护管理规章制度,加强保护宣传教育,增强全民保护意识,鼓励开展各种类型保护科学研究,提升保护科技水平。

3

明确保护要求和方向

城市扩张和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对长城风貌的影响极大,因此划定长城保护区划是长城遗迹、相关附属设施和周边环境风貌能够有效保存的前提。另外,对于长城各段墙体、关堡、附属建筑和相关遗存的保护要特别注重遗产要素的整体保护。(1)坚持价值导向、整体保护。各级长城保护规划要将长城作为综合防御体系统筹考虑,明确辨析规划范围内各类长城资源对综合性防御体系的支撑作用,建立局部与整体、本体与地域环境、历史信息与遗址本体之间的价值关联。(2)以展示利用为导向、分段分级保护。将全国、省级和市县级重点点段保护与适度利用相结合的基础上,逐步完善保护研究机制和人才培养。尤其在资金匮乏和人力资源急缺的状况下,以展示利用为导向的保护研究是有效保护的源动力。(3)以研究为基础、调整重点保护对象。应在不断研究中充分认知全省范围内长城资源的价值、布局、选线和结构工艺、材料等内容,通过调整或厘清长城资源重点段,为保护提出新的对象与要求。(4)梳理凝练保护技术,突出传统工艺。甘肃省长城遗址营建工艺复杂多样。应基于考古研究成果,不断深入挖掘认知不同地域、不同时代和不同等级建筑遗址的传统工艺,形成基于传统工艺的保护技术。(5)坚持最小干预和原状保护。各类长城保护项目应做到尽可能保留遗迹的沧桑、古朴和历史原貌,避免过度修缮,真实、完整地保存长城承载的各类历史信息。

4

丰富展示内容和方式

在科学规划、有效保护的前提下,结合文化旅游、户外运动等体验方式,合理、适度地对战国秦、汉代和明代长城进行分级分段展示,诠释不同时代长城突出普遍价值和重要区域综合价值,形成历史感知、人文彰显、山川秀美的“大展示”格局,促进保护、区域经济和环境和谐发展。(1)以安全为前提,实现保护与展示的和谐统一。遵循“全面保护、体现格局、重点展示、分步实施”的原则,力求展示与保护相结合,实现保护与展示的和谐统一。(2)全面、准确展示长城资源价值和文化内涵。将长城遗存本体与景观展示、单体遗迹与整体格局展示、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相结合,体现长城遗存的真实性和可读性原则,全面、正确展示长城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内涵。合理选择展示模式和严格控制利用强度,确保长城文化遗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3)利用地域特征,分片展示长城资源地域特征。结合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错分布,充分展现东部盘踞黄土高原、横跨黄河,中部雪域高原、深入沙漠,西北大漠戈壁、汉代边疆两关等不同地域特征、时代特征的长城遗址价值和文化内涵。(4)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协调利用。甘肃历史上处于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中原文化与西部文化、华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汇地,应充分发挥省域内丰富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名胜景区的优势,相互影响、逐步发展,辐射带动区域长城资源保护利用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甘肃土质长城的保护措施

1

整体保护

通过管理现状评估,加强管理是甘肃省文物局及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工作的首要任务,尤其应针对生产生活区、非生产生活区分别采取必要的措施,进一步防止人为活动对长城遗址本体的破坏和影响。(1)长城本体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区划范围应确保遗产本体的安全,确保遗产的形态格局和线性分布得到完整保护。(2)长城历史环境的完整性与和谐性。保护区划应充分考虑长城所经地区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现状,保持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3)长城保护管理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充分考虑长城保护管理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避免造成监管控制困难,提高后续保护管理的效率。(4)长城保护管理的时事性与动态性。对于认知不准或调查中疏漏的长城,按照既定程序及时纳入新认定的长城遗址。

▲永昌青山堡长城(明代)

2

本体加固

对建筑工艺、时代特征、地域特征典型的代表区段,保存较为完整区段均考虑优先保护。逐步开展不同等级的市、县级代表性长城遗址区段的保护。甘肃中西部地区重点开展本体保护,东部优先加强管理措施,防止人为活动破坏加剧。

土质长城保护维修应依据土遗址勘察、设计和试验规范开展工作,为更好的贯彻设计思路,应推行设计施工一体化。根据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艺,明确技术措施和材料,通过室内实验和现场模拟试验,监测评估所采取技术措施和材料的适应性、有效性和可行性,合理确定实施范围和工程量。土质长城保护维修项目实施前应开展不少于1年的现场试验研究,根据持续监测数据和试验效果,组织专家现场评估,并通过专家指导进一步完善技术措施、材料配比和施工工艺。保护维修项目进度过半前,应安排不少于1次工地检查。

3

环境整治

长城保护应包括各段墙体、烽火台、关堡及相关遗存所处周边环境及原有历史风貌的保护。(1)着力改善长城墙体、烽火台、附属设施、关堡及相关遗存的整体赋存环境,全面整治不利于长城本体保护的破环因素。(2)对长城墙体、烽火台、附属设施、关堡及相关遗存区内不利于长城本体保护的工程建设,厂房等,应及时彻底的整顿,较好的协调遗址保护同经济发展各方面关系。(3)对于严重影响长城本体安全和景观风貌的区段高压线予以迁埋,保证长城本体的安全和整体视野的协调。(4)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加强管理村落居民向长城墙体、烽火台、附属设施、关堡及相关遗存区内随处倾倒垃圾的行为,必要时进行相应的处罚。同时,设立固定的固体废弃物的集散点,协调当地有关部门定期清理生活垃圾,以保证遗址区内景观的协调。(5)禁止在长城墙体、烽火台、附属设施、关堡及相关遗存区内一切开山取土的行为,并对生产活动进行规模上的限制,以免过度生产对长城本体和周边环境造成破坏。(6)改善遗址区内的道路交通系统,提高遗址的可达性,促进其长远发展。

编辑:蔡 苧

审核:王龙霄

本文刊登于2019年5月10日

《中国文物报》6版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