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资讯

近年中国古人类学研究进展—化石发现与研究

摘要: 2019年3月21日下午,本年度考古学文博系列讲座第3讲,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刘武老师带来题为《近年中国古人类学研究进展—化石发现与研究》的学术讲座。刘老师首先介绍了人类学、古人类学、体质人类学及考古学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分四个部分展开讲座:1)人类起源与演化历程;2)中国主要古人类化石发现及以往研究的主要认识;3)近年中国古人类研究进展—古人类化石新发现与研究进展;4)体质人


2019年3月21日下午,本年度考古学文博系列讲座第3讲,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刘武老师带来题为《近年中国古人类学研究进展—化石发现与研究》的学术讲座。

刘老师首先介绍了人类学、古人类学、体质人类学及考古学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分四个部分展开讲座:1)人类起源与演化历程;2)中国主要古人类化石发现及以往研究的主要认识;3)近年中国古人类研究进展—古人类化石新发现与研究进展;4)体质人类学在考古学研究中的作用。

第一部分,刘老师首先解释了人的定义,明确人与猿的界限为习惯性两腿直立行走。通过观察骨骼上直立行走的主要形态特征就可辨别是否为人科成员。接着说明古人类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为寻找人类祖先化石及相关古人类生存活动证据,探索人类起源与演化过程以及解释关于古人类学的相关概念。由于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多较为破碎,拼接与复原是提取化石中蕴藏信息的重要步骤。通过对拼接后的颅骨进行面貌复原,可以了解古人类的长相;通过对比体质特征,可以探讨身体功能的改变以及原因;通过观察骨骼的病理、创伤,牙齿的磨耗等现象,可以了解古人类的健康状况以及生存活动。通过古DNA研究,可以分析不同的时空框架下人群的演化;通过古人类遗留的相关生存活动证据,比如石器,可以对古人类的行为特征进行解释。


△各类猩猩与直立人的骨骼形态特征对比

第二部分,刘老师介绍了中国发现的主要古人类化石及其年代分布、以往研究的主要认识以及存在的争议。如中国古人类演化经历直立人、早期智人(古老型智人)、晚期智人(早期现代人)三个阶段,最终演化为现代人类,但是否仅有此三个演化阶段尚未明确;中国现代人是否起源于当地古老人类以及中国古人类演化是否呈现连续性和镶嵌性,并且与周边地区古人类发生过基因交流;中国古人类人种起源的情况;对关于人类起源的“多地区进化说”与“非洲起源说”的争论等。其中,吴新智院士提出的“中国古人类连续进化附带杂交假说”是目前支持现代人起源“多地区进化”学说论据之一。也有古DNA研究支持现代中国人起源于非洲的观点存在。

△“非洲起源说”与“多地区进化说”的进程图

在第三部分,刘老师结合自己团队的工作,集中介绍了近年中国古人类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近十年来,在田园洞、华龙洞、黄龙洞、智人洞、福岩洞等地发现有古人类化石。大量古人类化石的发现是研究进展的基础。

通过对新发现的古人类化石的研究,对东亚现代人起源研究取得新的发现和认识。通过对黄龙洞、智人洞和福岩洞人类化石进行骨骼及牙齿的形态学研究,将现代人在东亚大陆出现时间提早到10万年前;对“中国没有早于6万年的现代人”这一国际主流观点提出了有力挑战。通过对28-13万年前贵州盘县大洞人类牙齿化石的研究,发现一些早期现代人牙齿特征已经在这批牙齿中呈现,提出东亚大陆某些中更新世晚期人类可能已经呈现向早期现代人演化过渡的趋势,为中国古人类连续演化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支持。

通过对和县人下颌骨及牙齿的研究,发现其代表一种残存的原始人类。同时,不同地区直立人演化速率不完全一致,共存着不同支系或隔离人群。通过对许昌人头骨化石的研究,发现其呈现出更新世晚期人类、东亚中更新世直立人以及欧洲尼安德特人的混合及镶嵌性特征,可能代表一种未知的古老型人类。通过对不同地区古人类化石进行对比研究,提出现代人在中国出现与扩散的新假说,现代人可能首先在中国华南地区出现, 然后向华北扩散。从蓝田人、和县人、许家窑人等颅骨成功复原出内耳迷路,发现其形态与尼安德特人相似,有力支持了中国古人类与尼安德特人存在基因交流的观点。

△近十年发现重要古人类化石地点分布图

△刘武老师团队研究成果获奖

第四部分,刘老师主要阐述了体质人类学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通过在考古遗址中出土的不同古代人群的骨骼和牙齿进行体质人类学研究,可以提供现代人群形成与分化、人群迁徙、健康状况、生存压力与环境适应、风俗习惯、行为方式、食物结构等方面的信息,对于复原古代人群社会生活有重要作用。

△日本绳文时代居民修饰牙齿图

讲座结束后,听讲老师和同学们就古人类的材料获取、古人类的演化、人类起源学说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刘武老师分别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让大家获益匪浅。

撰稿:侯洁

审定:贺乐天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资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