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一位中国考古工作者眼中的“见证与传承”

摘要: 考古工作者就是通过发掘实物史料为人类寻回丢失的记忆,启发后人的智慧。这是段天璟对自己的定义。   自20世纪90年代考入吉林大学考古学系以来,段天璟已经从事考古工作二十余年。   吉林大学考古团队在中国颇有名气。自1972年建立以来,团队先后发掘了大安汉书、江陵纪南城、易县燕下都、东宁团结、内蒙古魏家窝铺、新疆小河墓地等重要考古遗址,还有近些年广为人们所知的松花江流域年代最早的单体龙形雕塑“左家山玉 ...

考古工作者就是通过发掘实物史料为人类寻回丢失的记忆,启发后人的智慧。这是段天璟对自己的定义。 

  自20世纪90年代考入吉林大学考古学系以来,段天璟已经从事考古工作二十余年。 

  吉林大学考古团队在中国颇有名气。自1972年建立以来,团队先后发掘了大安汉书、江陵纪南城、易县燕下都、东宁团结、内蒙古魏家窝铺、新疆小河墓地等重要考古遗址,还有近些年广为人们所知的松花江流域年代最早的单体龙形雕塑“左家山玉龙”,以及长白山金代皇家神庙遗址。 

  考古工作,特别是田野考古是需要智慧、体力、勇气和毅力的工作。无论是烈日高照,还是沙尘侵袭,他们总要在田间荒野或是戈壁沙漠探寻遗址,埋头挖掘。考古工作者们甚至遭遇野兽、遗址坍塌等危险。 

考古工作者赵宾福(右一)和段天璟(左一)在考古现场交流。受访者提供 

  段天璟还记得,有一次,为了避免老乡因传统习俗而产生误解,他将挖掘出的战国时期女性遗骨藏在床下一个多月,直到田野考古工作结束。有时,他们还会与盗掘和破坏文物的违法行为作斗争,用各种方式保护文物。 

  二十多年来,段天璟感受到了考古工作者野外工作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以及技术装备和手段的快速升级。 

  20世纪90年代,段天璟“下工地”进行田野考古发掘,常住在老乡家里,有时一个月都无法洗澡。队员们经常利用当地各种建筑和农用工具作为考古设备装备。 

  渐渐地,从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到流动房车、无人机、全站仪,三维扫描、3D复原技术,各种高科技装备正在成为考古工作的常规技术手段……段天璟表示,这也是中国综合国力与科技水平迅速发展的缩影。 

  除进行考古发掘外,身为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副院长的段天璟还肩负着考古学薪火相传的任务。他也见证着这门学科越来越受欢迎的过程。 

段天璟(右一)指导学生进行挖掘。受访者提供 

  二十多年前,很多人觉得考古工作辛苦,这一专业并不被看好。按照学校的规定,入学一定时间后,符合某些条件的学生可以申请转换专业。以往专业调整时,吉林大学考古专业曾经一次转出过七八个学生。 

  如今,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以及“文博热”的兴起,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开始关注和热爱考古事业。在今年学校的专业调整工作中,考古专业迎来了23名其他专业的同学报考,本专业没有一人提出转出。 

  “考古工作就像一门打开中外考古学者合作交流大门的钥匙,我想成为拿着钥匙的人,代表中国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作贡献。”考古学院研究生夏福德对自己的专业充满愿景。 

分类: 中文 研究 专家观点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