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莫高窟北凉三窟可能不是北凉的

摘要: 编者按:早就听赵总跟我说,莫高275窟可能是北魏的……一直不太理解。今天去国博刷195中的一件很难展出的“敦煌北魏广阳王刺绣佛像”。 回来翻资料,看到了宿白先生当年写的一篇文章《敦煌莫高窟现存早期洞窟的年代问题》,读后有点明白赵总的意思了。鉴于微信阅读的快餐属性,我斗胆将原文进行了删减压缩,望读者理解。同时由于网络原文没有配图,我把自己拍过的一些图像配上,没有拍过的,在百度上找了一些


编者按:早就听赵总跟我说,莫高275窟可能是北魏的……一直不太理解。今天去国博刷195中的一件很难展出的“敦煌北魏广阳王刺绣佛像”。

回来翻资料,看到了宿白先生当年写的一篇文章《敦煌莫高窟现存早期洞窟的年代问题》,读后有点明白赵总的意思了。鉴于微信阅读的快餐属性,我斗胆将原文进行了删减压缩,望读者理解。同时由于网络原文没有配图,我把自己拍过的一些图像配上,没有拍过的,在百度上找了一些,很可能有错误,欢迎留言指正。以下为正文:

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北凉三窟”是指:敦煌莫高窟第268(包括267、269、270、271四个禅窟,在莫高窟洞窟标志牌上将267写的较大)、272(包括273和左侧无编号龛)、275三窟左右毗连,是大家公认莫高窟现存最早的一组洞窟。(后面简称为“最早三窟”)

(北凉三窟下面是57号唐窟,俗称美菩萨窟)

敦煌位于河西走廊的西端,西邻西域,是佛教东传的要道,所以这里现存的最早洞窟对我国早期佛教石窟的编年分类具有重要意义。遗憾的是,这组洞窟本身没有年号题记,和他们接近的其它莫高窟早期洞窟也没有纪年铭记。因此,探讨这组洞窟的年代问题,一直为研究我国石窟遗迹的学人所关注。


这组洞窟年代的拟定,始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的张大千先生。张先生认为第274(他自己的编号是C234)、275(C233)两窟是北魏,第268(C235及其耳洞)窟是隋。敦煌研究所(当年还叫研究所)最初沿用张说,后来将第268窟改为北魏。七十年代末,研究所提出了这组洞窟为北凉时期。

我们认为这个说法,在目前还没有发现更多的新资料的情况下,是值得商榷的。(宿白先生本文在多年前,近年来是否有新资料,编者并未查到)

五十年代,我们探讨最早三窟年代问题时,曾因《魏书释老志》中:「敦煌地接西域,道俗交得其旧式,村坞相属,多有塔寺」的记载,判断他们有可能和新疆地区某些石窟接近。

(拍摄于莫高窟陈列中心复制窟)

但经过七十年代后期以来,开展多次对新疆石窟较全面的调查工作之后,逐渐认识到莫高窟最早三窟与自成体系的新疆石窟,虽在绘画技法方面有某些相似处。但从石窟整体内涵上考察,他们二者之间的关联,却远不如最早三窟与中原北方石窟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原因如下:


中原北方早期石窟主要有两个中心:一是北凉定都姑臧以后(公元412~460年)的北凉领域及附近(凉州模式);二是从公元460年开凿的平城武州山石窟,即今大同云冈石窟(平城模式)。前者主要遗迹发现较少,就已知的迹象与最早三窟差异较大,而云冈遗迹丰富,与莫高窟相似之处远比北凉遗迹为多。

我们先概观一下北凉时期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及其附近的有关遗迹。现在所知可靠的有关实物,主要有三项:

一,甘肃武威天梯山第1窟和第2窟,两窟都具有中心柱的塔庙窟,残存形象多以圆颜细目为显着特点,边饰花纹有化生忍冬;

(武威天梯山石窟的壁画,现存甘肃省博物馆二楼丝绸之路展厅)


二、酒泉、敦煌、吐鲁番发现的北凉石塔,皆作突出覆钵和相轮的西方形制,石塔上的主要造像是七佛与交脚菩萨的组合,石塔上还雕有与黄老道术有关的八卦和北斗七星;

(收藏在甘肃省博物馆的中国最早的北凉石塔,现在在国家博物馆展出)


三、与北凉大约同时的西秦永靖炳灵寺造像,或就崖罅处塑立佛如炳灵寺第1窟,或就天然岩洞中建浅龛如炳灵寺第169窟第6龛;佛的面相也都突出了细长的双目。

(炳灵寺第1窟立佛像 西秦 )


(炳灵寺169窟6龛)

以上所列情况,几乎都不见于最早三窟。我们认为这些石窟特征绝大部分可能都是更早的时代特征。

(275主尊交脚弥勒)

至于最早三窟与北凉石榙、炳灵寺壁画中有某些类似的形象造型,如:U字形体态的飞天和男女供养人服饰等,并不能作为早于云冈的证据,因为这些类似的内容,是包括云冈在内的五世纪末期以前中原北方窟龛所共有的因素。

(275北壁壁画人物头顶有宿白先生提及的飞天)

(炳灵寺169壁画中宿白先生提及的飞天)

(云冈五华洞中宿白先生提及的飞天)


我们认为可以和莫高窟这组现存最早洞窟进行比较,并有较明确年代的石窟,是云冈石窟。云冈分三期:第一期公元460年间开凿的昙曜五窟(16~20窟);第二期,孝文帝都平城时期(471~494年)云冈1~3窟及7~13窟;第三期是迁都洛阳(494年)以后开凿的其他洞窟。

莫高窟这组现存最早洞窟的许多特征都和云冈第二期石窟相似,现择其较显着者分三项试述如下:

一、窟室形制(略)

平面及窟顶结构

最早三窟中的同样情况,在云冈开始出现第二期的第7~10号窟。之前没有。

二、造像题材

主像

莫高窟第275窟主像是交脚菩萨:

以交脚菩萨作主像,在云冈一期仅见于17窟;二期则成为常见,如1、3、10、13窟。倚坐佛像为主像在云冈一期仅见于19窟;多见于二期壁龛,如7、8、10、12窟壁龛。作为主像则始于第9窟。

第272窟是倚坐佛像

第268窟是交脚佛像。

云冈不见以交脚佛像为主像的石窟,他的形象最早见于第二期第7、第8窟后室左右壁龛,又见于第九窟和云冈关系较近的辽宁义县万佛堂西区第6窟主像为交脚佛像,他是中原北方石窟除莫高窟外,唯一以交脚佛像为主像的实例,其时代大约相当于云冈第三期之初。

再看主尊外的附属塑像:莫高窟275窟左右壁龛中有

交脚菩萨龛

思惟像龛

第272窟现窟口外两侧各有一禅僧龛。

(上图为268窟,图源自莫高窟官方出版画册)

以上三种龛像,在云冈都始见于第二期窟。交脚菩萨龛见于自第9、10窟以上诸窟。思惟像见于自第7、8窟以下诸窟。禅僧像见于第7、8窟、第12窟和第5、6诸窟,其位置多在明窗左右侧壁,与莫高窟第272窟安排的方位颇为类似。

(拍摄于云冈五花洞)

莫高窟第272、268窟左右壁满壁绘千佛

云冈满壁千佛始于第二期的第7、8窟。

(拍摄自云冈五花洞)

三、壁面布局

分栏分段

莫高窟第275窟左右壁上下分栏布局:上栏塑列龛;下栏分段绘本生或佛传,本生、佛传画面中附有长条框式的榜题(文字已漫漶)

画面下部画供养人像一列,再下为三角垂饰。分栏布局在云冈始见于第二期的第7、8窟前后室左右壁;据敦煌研究所统计,为莫高窟「第一期洞窟所特有,第二期及以后各期所不见。」上下栏间雕饰边饰。

汉式建筑装饰

莫高窟第275窟左右壁上栏影塑出附有子阙的高阙,下栏壁画中绘出汉式建筑庭院。

无论高阙或庭院建筑,都施有鸱尾、瓦垄、横枋、细长的檐柱,檐柱间的方窗和檐下绘出多种形式的斗拱。汉式建筑出现在云冈,以第二期的第7、8窟前室侧壁为最早,但仅具有雕出鸱尾的汉式屋顶;

自第9、10窟前室壁面才开始雕出有一斗三升、叉手、横枋、长柱等具有更鲜明的汉式建筑特点的殿堂式佛龛。云冈开凿的汉式建筑与莫高窟第275窟的塑绘相比,显然简略得多。

通过上面的对比,可以清晰地看到:莫高窟这组现存最早洞窟和云冈相比的,不是云冈第一期窟,最早只能对比到第二期的第7、8窟;比较合适的应是第二期的第9~13窟、即云冈中部偏西俗称「五花洞」的五个石窟。这里说的只是他们接近,并不能把双方的年代直接等同,因为两者之间,受到影响者要比施以影响的时代晚些。

如何判断谁影响谁呢?这要考虑双方的历史背景。

云冈,位于北魏首都平城。作为北魏首都近百年(398-494),当时平城及其附近集中了大量的财富和接近百万的人口,其中包含有来自中原北方各地的各种人才。如果说,我们对复法不久开凿的云冈第一期石窟完全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抱有疑虑的话,那么,大批兴建的第二期石窟工程已完成「云冈模式」,应该说是没有什么问题。

至于敦煌地处沙漠绿州,物产人口均受限制,经济发展多赖商业。从公元405年北凉李暠曾移西迁敦煌的外地人户于酒泉。到公元492年北魏大破柔然,敦煌才渐趋安宁。这期间,敦煌地区几经战乱,很难想象这样一处人力财富并不富裕,且忙于军备之不暇的地点,还能在佛教建置上创出甚么可以影响内地的新成就。

根据上述历史背景的考察,平城、敦煌两地在石窟方面的相似或接近,我们认为只能是云冈影响了莫高,都城影响了地方,而不可能是相反。其实云冈向西影响敦煌并不突然,陕北、陇东和河西东部、中部地区迁洛前后开凿的洞窟,几乎都可发现云冈因素。

因此,把这组最早三窟的年代下限,理解为北魏迁都洛阳之后不久,可能较为稳妥。这样,第275窟左右壁出现的某些汉式建筑装饰细部与迁洛后遗物上的刻画有相似之处,就容易理解了。

(拍摄于国家博物馆甘肃特展)

1965年,敦煌研究所在莫高窟125窟与126窟之间的崖体裂缝中的沙土内发现 绣品一件:上面有文字“□□十一年四月初八……广阳王发愿文",研究所认为这件绣品「应该是平城一带人带到敦煌来的」;并认为「十一年」之前的缺少的文字应是太和纪年。

以上推断都是正确的。在作出上述推论之前,研究所曾将残绣与莫高窟其它北魏洞窟作了比较:「刺绣为一佛二菩萨式的说法图,佛结跏、露脚、坐覆莲,菩萨侍立、跣脚、踩覆莲、里长裙,与敦煌251、260等窟的小型说法图相似,特别是艺术风格、表现手法基本相同」;「[刺绣]花边中的联珠龟背纹与忍冬纹套迭的形式,在莫高窟259窟、248窟可以找到同类型的纹样」;「女供养人衣服上的桃形忍冬纹,在莫高窟251、260窟可以看到类似的纹样。」

除此之外,我们认为绣品中残存的部分人物还可与莫高窟现存这组最早的洞窟相比较:

一、绣品下部残存的男女供养人戴高帽,着窄袖襦袄(男供养人襦袄部分已破损),这种─服饰即是太和十八年(494)革禁的胡服。莫高窟现存洞窟内着胡服供养人像,仅见于这组最早的洞窟:

第275窟最为清晰;第272和第268供养人行列皆为宋画所掩,第268窟宋画之下似有胡服与非胡服两式并存的迹象。


二、残存的坐佛下部所表现的大衣,自腿以下尚未折出衣文。这种作法,在莫高窟只与第275窟和272窟的交脚菩萨像裙子下部未折出衣文的情况相似,而莫高窟自第259窟始,坐像和交脚像下部衣文的处理,就不是这样简洁了。

三、残存的夹侍菩萨下部所表现的紧里双腿的长裙,腿两侧的外撇裙边尚不显着;绕臂垂下的帔端尚折成三角状。

这些作法都见于第272、268两窟下部裙边显灵外撇的供养菩萨形像也不多见,但自第259窟以后,裙边不外撇和帔帛下端折作三角状的作法,即从少见趋向于消失。

上面的比较,除给其莫高窟受到平影响增添了实物证据之外,也给讨论最早三窟的年代,提供了新数据。当然,绣品发愿文中的太和十一年,也应如前述根据云冈诸窟的年代拟定与之接近的最早三窟年代下限为:从接近太和十一年(487)起,至太和十八年(494)迁都洛阳后不久。

在我们拟定的最早三窟年代的上下限期间内,敦煌当时是出现了一个地区发展的新局势——迎来了商业的繁荣,且与东方佛教兴隆的平城、洛阳两都密切了联系。因此,受到内地影响的最早三窟便诞生于此时。

之后,敦煌鸣沙山下又开凿了一批内地因素更多的洞窟,即属于莫高窟北朝第二期的洞窟——共八座,其顺序是:第259、254、251、257、263、260、487、265窟。其中前四个窟均属塔庙窟,他们与最早三窟的关系,只是简单的时间早晚?还是有其他影响导致两期石窟特点有诸多不同呢?这就要以后进一步研讨了。

(254窟著名的降魔变)


(254窟著名的舍身饲虎图)


分类: 中文 研究 专家观点
关键词:

最新评论


作者:宿白

更多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