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考古学文化研究方法的思考与感悟​——读《燕辽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兼论与周邻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互动关系》

摘要:  很荣幸能够在出版后的第一时间由陈国庆先生亲手赠予这本新书。拿到书后,由于本人对这一区域内的考古学文化兴趣浓厚,加之对材料有一定的了解,便尽快地详读了此书。在读书过程中,我对考古学文化的发展过程、“分期”与“类型”两个概念的区别以及考古学文化的研究视角等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且迫切想要将自己在阅读中的思考与感悟记录下来。正因为此,便写下了这篇读后感。实为管见所及,望获批评指正。

很荣幸能够在出版后的第一时间由陈国庆先生亲手赠予这本新书。拿到书后,由于本人对这一区域内的考古学文化兴趣浓厚,加之对材料有一定的了解,便尽快地详读了此书。在读书过程中,我对考古学文化的发展过程、“分期”与“类型”两个概念的区别以及考古学文化的研究视角等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且迫切想要将自己在阅读中的思考与感悟记录下来。正因为此,便写下了这篇读后感。实为管见所及,望获批评指正。

  燕辽区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位于华北和东北之间,是这两个区域文化交流的前沿地带。在这一地带所发生的文化互动的现象,反映的是某几种考古学文化在历史进程中随着自身实力变化而引起的影响力的变化,以及在此基础上扩张或收缩的过程。因此,研究燕辽区考古学文化内涵的形成,对于研究东北地区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与谱系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通读全书后,这本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让我感触颇深。

  首先,该书主要内容是对这一区域内诸考古学文化,如兴隆洼文化、西梁类型、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红山文化、哈民文化、小河沿文化以及南宝力皋吐类型等考古学文化或类型之材料进行逐个分析的基础上,辨明各考古学文化的内涵,并研究其与周邻考古学文化之间互动关系的一本著作。该书共分为九章。前八章涉及的是对上述考古学文化材料的汇总梳理与分析,重点是对其分期、年代以及源流的讨论。最后一章是将前文所述的诸考古学文化,与周邻地区的考古学文化,进行广泛对比、阐明其中联系,并建立燕辽区诸考古学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脉络。

  其次,该书关于考古学文化的讨论,是建立在陶器分期之上的,但同时又对陶器之外的其他遗存进行了辨析。例如书中对兴隆洼文化的研究,不仅涵盖了陶器分析,还兼顾了聚落形态、房址及墓葬形制、生产工具等方面;书中关于红山文化的研究,更是涉及了玉器、祭器以及原始宗教等诸多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该书对考古学材料的运用,无疑是全面的。只有这样全面地利用材料,加之适宜的研究方法,才能得出妥当的结论。可以说,考古学研究不仅应该最全面地占有材料,更应该最大化地利用材料,做到“深入挖掘,透物见人”。

  最后,书中还多次强调了考古学文化“分期”与“类型”这两个概念。正如张忠培先生所说,“分期表述时间的差异,即考古学文化的历史过程的持续和连贯;类型表述空间的差异,即考古学文化的地域性的联系与变异”。该书指出了由于这两个概念的混淆,而导致的类型学研究的混乱。例如,过去对兴隆洼文化多个类型的划分,仅仅是关注了各遗址之间的文化差异,但没有深究这种差异究竟是由地域分布不同造成的,还是由发展阶段不同造成的。再如,将赵宝沟文化割裂为多个考古学文化或考古学文化类型的做法,也是不合理的。上述两个考古学文化多个遗址间的地域性差异,均是由于时间早晚不同所致,是处于不同发展阶段造成的,而并非地域不同形成的。

  陈先生的这本书,始于对燕辽区诸考古学文化遗存的研究,通过研究以辨明各考古学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终于建立燕辽区考古学文化的谱系关系。阅读过后,我不仅对于书中详细的遗存分析、有趣的专题讨论以及清晰的时空框架等方面兴趣颇丰,更是感慨其在方法论方面所达到的新高度。可以说,只有使用合理的方法论来指导考古学研究,才可能不断地推动学术的发展。而陈先生的这本书,就是一本在方法论上具有指导意义的学术专著。

分类: 中文 研究 书籍资料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