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资讯

中美联袂献礼2019 全球视野对话丝路文明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国际首个吐蕃时期艺术珍品大展将在敦煌开幕

摘要: 展览时间:2019年7月3日—10月22日展览地点:敦煌研究院陈列中心指导单位:国家文物局主办单位:敦煌研究院 美国普利兹克艺术合作基金会2019年7月2日晚,“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吐蕃时期艺术珍品展”将在敦煌莫高窟隆重开幕,展览为期110天,于10月22日闭幕。这是由国家文物局指导、敦煌研究院与美国普利兹克艺术合作基金会主办、海内外近三十家文博机构协办的大型国际展览,来自全球的120余件套精美文物,将立体呈现吐蕃时期文 ...

展览时间:2019年7月3日—10月22日

展览地点:敦煌研究院陈列中心

指导单位:国家文物局

主办单位:敦煌研究院   美国普利兹克艺术合作基金会

2019年7月2日晚,“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吐蕃时期艺术珍品展”将在敦煌莫高窟隆重开幕,展览为期110天,于10月22日闭幕。这是由国家文物局指导、敦煌研究院与美国普利兹克艺术合作基金会主办、海内外近三十家文博机构协办的大型国际展览,来自全球的120余件套精美文物,将立体呈现吐蕃时期文化艺术的历史面貌及其与丝绸之路文化的交流互动。这是全球首次以吐蕃为主题的文物大展,对丝绸之路文明、吐蕃及中亚历史、文化、艺术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强强联合:海内外专家汇聚,罕见吐蕃精品文物大集萃

此次中美两机构联袂办展,由敦煌研究院和普利兹克家族的专家团队强强联手,以吐蕃时期的艺术珍品展示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胜景,无论在学术研究还是在文化传播、公众教育方面,都是一次成功的合作。敦煌,地处古丝绸之路咽喉要地,东西文化交汇的重要枢纽,是世界四大文明、多种宗教和多个民族文化荟萃之地。在敦煌中唐吐蕃时期的8—9世纪间,民间文化出现了融合的大局面。佛教的兴盛,就是一个典型的表现。唐代时期吐蕃统治者专程请长安名僧来讲经,并向中原求取佛经进行翻译。中唐吐蕃时期在莫高窟补绘盛唐未完工洞窟20余个、新建56个,因此,展览落地莫高窟,既呼应了一千多年前的这段繁盛的文化交流,也正是敦煌作为丝绸之路文明枢纽的使命所在。

据敦煌研究院介绍,本次展览的亮点,国外部分来自美国普利兹克艺术合作基金会和瑞士阿贝格基金会纺织品保护研究中心的收藏,二者为本次展览贡献了7至9世纪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丝织品、佛像、王冠、生活器物等精品文物;国内部分则来自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都兰博物馆等22家考古文博机构的国之瑰宝。此外,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俄罗斯圣彼得堡艾米塔什博物馆、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和阿勒萨尼收藏等海外机构也为此展览贡献了精美文物。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海外展品均是首次来华展出。

策展者将整个展览分为七个单元,分别是“史前的青藏高原”、“吐蕃登上历史舞台”、“吐蕃贵族盛装——丝绸和金器装饰”、“贵族飨宴”、“贵族狩猎”和“佛教在吐蕃的发展”,从吐蕃文化的渊源、发展的宏远背景说起,像纪录片一般,依次讲述了丝绸之路沿线文明交融在吐蕃贵族生活各方面的体现。展览中展出的金面具、珠子及丝绸,均印证了吐蕃与唐中原文化和中亚的萨珊、粟特文明的融合,并由此衍生出吐蕃时期颇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尤其是金面具的出现和传播,是丝绸之路沿线文化共通的一个重要标志。完整的精美马具的首次呈现、多件精品金器的展出等,都让这次展览亮点纷呈。而中亚粟特商人在沟通东西亚方面的历史性作用,欧亚风格的贵重器皿所体现的世界化元素,在展览中也都有鲜明体现。

精妙绝伦:吐蕃时期的织造工艺和金器

展览中最吸引人的文物,莫过于两大幅中亚团窠对鹿纹挂锦,堪称世所罕见,代表了7世纪中期至8世纪丝绸之路沿线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

第一件挂锦来自美国芝加哥普利兹克的收藏,高近2米,宽1.6米,上面绘有异常硕大的团窠纹样,这种需要横跨织机方能织成的图案,足见当时织造技艺之精湛。图案上的两只鹿立在生命树两旁,长着漂亮的枝形角,身上布满点纹。圆形纹样的边框外,附有一圈半圆形装饰,上面绘有公羊等动物依次奔腾而过,形态栩栩如生。

第二件挂锦来自瑞士阿贝格基金会纺织品研究中心,高2米,宽1.7米。作品采用了双鹿面向生命树的主题。画面中,双鹿均以后腿支撑身体,正在吃树枝;其铲形角表明它们是波斯特有的黄占鹿(即扁角鹿)。双鹿的图案用浸透染料的八根纬线起花,再与经线交织,这里的八根是目前所知最多的织锦纬线数,这种高超的织法可保证织锦的结构密实坚韧。主体图案外的边廓,是由一系列小圆圈等要素组成的圆环,每个小圆圈中都有一只动物,种类不下十种,包括大象、鸭子、山羊、牛、熊、狮子、单峰驼、公羊、驴和老虎。挂毯四角绘有更多的牛科动物。在机织丝绸上表现如此体量宏大且复杂的图案,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堪称绝技。

据介绍,这种大幅挂锦主要用于装饰吐蕃贵族的营帐。依据古老的草原民族习俗,吐蕃赞普和主要氏族首领每年都有集会的传统,他们将朝堂设在毡帐里。毡帐之庞大,可以轻松容纳一百多人;毡帐之富丽,常饰以金银器和丝织品(尤其是丝绸),因此也被称为“金帐”。“金帐”,历来被吐蕃视作权力的象征,这一习俗后来影响到同样是草原民族的蒙古人,成吉思汗后代建立的钦察汗国,也用“金帐”象征权力,所以也被称为金帐汗国。

另外一件不容错过的展品是来自普利兹克基金会收藏的金胡瓶。这件金胡瓶是同类器具中最大的一种,高近50厘米。其外形华丽精美,制作工艺精湛绝伦:首先用一整块金属片制造出流、颈部、腹部,再用一整块金属片制出八棱形的底部,再将二者焊接在一起;然后将把手及其孔雀形端饰单独锻制出来,再接到瓶体上。胡瓶上饰有凤鸟纹、鸳鸯纹、狮纹、羊纹和有翼独角兽纹等,装饰主体完成后,工匠还要另加锤打和磨光,并将轮廓线进行錾刻和冲打加工,使图案更加立体生动。在收尾阶段,还会在宝石座上嵌入绿松石,形成纹样。整体展现出独特的浮雕式金属工艺。制作这件胡瓶的粟特工匠别具匠心地融合了萨珊、中亚和唐朝的样式,以迎合当时吐蕃人的品味。这类金胡瓶中,动物的主题是变化的,或腾跃、阔步行走、直立咆哮,或倒于狩猎者箭下,舞于草原之间,翔于天空之上,形态各异,乃根据器物的类型、功用及其拥有者的要求而加以设计。

文明共进:丝路文化交流的传奇,如今还在继续

长期以来,丝绸之路物质文化史研究主要围绕着唐朝、中亚、波斯和地中海等中心,对雪域高原的古代吐蕃叙述较少。此次展览则生动讲述了吐蕃如何创造性地吸取周边文化的精华,并逐渐活跃于历史舞台的历程。在展览中,你可以看到吐蕃如何学习大唐先进的政治体系、占星术、医学和文化艺术,如何从印度引入佛教,从尼泊尔聘请工匠,如何使中亚绿洲国家的医师、学者和工匠艺人成为宫廷活动的参与者。每一件文物的背后,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主办方希望通过展览与海内外观众共同见证这样一个史实:在7至9世纪,是丝绸之路沿线诸文化不断的交流、融合以及东西方的多样文化,造就了吐蕃文明的传奇。

对于主办方之一普利兹克艺术合作基金会来说,这次展览是独一无二的,因为这是他们首次举办的国际大展。基金会创始人兼主席汤姆·普利兹克先生(Tom Pritzker),还是一位对藏学历史和考古有着深厚造诣的学者。在过去四十年里,他与夫人玛格·普利兹克(Margot Pritzker)及儿子大卫·普利兹克博士(David Pritzker)每年均会前往喜马拉雅山脉西部地区进行田野考古踏查,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此外,普利兹克家族与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四川大学等机构合作二十余年,为西藏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扬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出于对中华文化的浓厚兴趣和热爱,他们把这个全球唯一的国际大展放在了中国,放在了敦煌。他们对这次展览充满期待,希望基金会与国家文物局以及中国文博机构之间的持续合作,将成为中美两国间文化交流的一座重要桥梁。

大卫·普利兹克博士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为普利兹克艺术合作基金会的联合创始人及首席策展人,他代表基金会与敦煌研究院前院长、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博士联合策划了此展览。王旭东说:“希望这场多元荟萃、交相辉映的丝路文化大展带给大家非凡的文化体验。相信文物多元的、世界的、超越时空、经久不衰的魅力,会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多元文明的相生相长、偕行共进,让我们共同生活的世界因此而丰富多彩。”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是千年丝绸之路文明交融、文化互鉴带给我们的启悟。中美虽相隔万里,但两都是兼容多元文化的国度,友好交往的历史已逾百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及中美建交40周年来临之际,这样的文化交流盛宴,也旨在促进友谊的薪火代代相传,交融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

分类: 中文 资讯 丝路资讯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