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县大佛寺石窟

陕西名寺古刹:彬县大佛寺--丝路第一大佛

摘要: 大佛寺旧名庆寿寺,位于彬县城西十公里的泾河南岸,唐贞观三年(公元629 年)。大佛窟平面呈半圆形,径约21米,高30米,窟内有石雕佛像三尊,大佛依岩跌坐居中,高24米,上体穿窟室中心而上。两旁为胁侍菩萨,身高5米左右。造型优美生动,雕刻精细。窟壁凿小佛龛各种造像400个。大佛洞﹑千佛洞﹑罗汉洞是其中保存有造像的主要洞窟。彬县大佛寺经历了千百年的风雨苍桑,虽然受到了人为的、自然的多种破坏,但仍不失为中国唐代佛教艺术 ...

大佛寺旧名庆寿寺,位于彬县城西十公里的泾河南岸,唐贞观三年(公元629 年)。大佛窟平面呈半圆形,径约21米,高30米,窟内有石雕佛像三尊,大佛依岩跌坐居中,高24米,上体穿窟室中心而上。两旁为胁侍菩萨,身高5米左右。造型优美生动,雕刻精细。窟壁凿小佛龛各种造像400个。大佛洞﹑千佛洞﹑罗汉洞是其中保存有造像的主要洞窟。彬县大佛寺经历了千百年的风雨苍桑,虽然受到了人为的、自然的多种破坏,但仍不失为中国唐代佛教艺术的典范之作,它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的石刻艺术明珠。

千年石窟见证丝路风云

彬县大佛寺建于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原名“应福寺”,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抗击薛举薛仁杲大战(彬州浅水塬)中阵亡将士应福所建。北宋仁宗皇帝为其养母刘太后举国庆寿时,改名“庆寿寺”。人们因其佛像高大雄伟,从明景泰年间俗称大佛寺并沿用至今。大佛寺石窟是陕西境内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也是中国现存初唐时期和盛唐时期规模最大、最为精美的石窟群,被誉为陕西和古丝绸之路第一大佛。

大佛寺石窟地处丝绸之路北道的主干线上。东汉时期,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南北朝时逐渐达到高峰,隋唐时达到鼎盛。大佛寺石窟反映的就是这一鼎盛时期的造像状况。石窟的石雕、泥塑、彩绘大量反映出西域乃至印度佛教文化的很多特征,大佛寺石窟理所应当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亮点。大佛寺石窟对于研究中国佛教发展史、雕塑史、建筑艺术史,以及佛教通过丝绸之路在陕西的传播具有重要价值。

大佛寺石窟,南依青翠巍峨的清凉山,北傍蜿蜒东流的泾河水。凿岩为室,雕石成像,错落绵延在400米长的奇峭崖面上,共有大小石窟130多所,造像1980多尊,历代题刻170多幅。分五个部分,即大佛窟、千佛洞、罗汉洞、丈八佛窟和修行窟。大佛寺石窟是祖国的珍贵文化遗产。1956年8月6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大佛寺石窟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07年进入中国和中亚五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名单。

大佛窟展现佛国威严

大佛窟是全寺规模最大的洞窟,雄居石窟群的中心。窟前有护楼,曰“明镜台”,高70米,为五层三檐六角攒尖顶式结构,是明嘉靖20年(公元1541年)重新修建的。台上筑楼,雕梁画栋,飞檐挑角,雄伟壮丽,势入云端。大佛窟内有佛像1001尊,佛龛70余处。它的平面近似凸字型,横宽34米,进深18米,高24米。洞窟上部的总体构造是穹窿型的。窟内的主尊大佛就是自古被称为“关中第一奇观”的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他结跏趺坐于莲台上,高20米,头高5.2米,手高4.5米,手指高2米,指甲盖半米,大佛右手着膝,左手施无畏法印,全身姿态自然丰满,螺髻罩顶,两耳垂肩,月眉凤眼,鼻直口阔。特别是那双眼睛,在又细又长的柳眉下,微微睁着,似在深情无限地俯视着茫茫世界和芸芸众生。仰观金光灿灿的丰腴面态,慈祥中透出威严,威严中又见慈祥,虔诚凝观,一股撼人的力量,透彻心扉。大佛两边分别站了两尊胁侍菩萨,高17.6米,左侧的是观世音菩萨,她以救苦救难大慈大悲深得民间老百姓的信奉。右边的是大势至菩萨,她拥有无上的智慧,她以智慧之光遍照一切。两尊菩萨也是非凡的艺术雕刻。各持法相,面相丰圆,含蓄恬静。所着锦衣,流畅自如,其形其神,无不透射出天国里的至善至美。

在大佛背光的左下侧,刻着“大唐贞观二年十一月十三日造”的铭文,其中的时间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执政的第二年,即公元628年。现在窟内的巨型一佛二菩萨的表面都是经过后代重新塑做的,而大佛背后的头光与背光还仍然保留着开窟时的雕刻内容与造型。在大佛象征神圣的身后光环表面,刻着火焰纹、花卉和卷草纹图案,其中还穿插了众多的飞天伎乐和坐佛形象的浮雕,展现出一派佛国世界里和谐、欢快的气氛。这些背光间的小坐佛却有着低平的肉髻、方圆的面庞,丰满而敦厚的身躯,保留了很多北周以来的造像特征。

千佛洞的“东方维纳斯”

千佛洞是一所平面近似于正方形的大型中心柱窟,有造像696尊。由于窟内不太高,而中心柱又比较宽大,只有中心柱正面的几个大龛似乎有一些规划,而其正壁面的佛龛都是大小不一,杂乱无章的排列着,这是洞窟凿成后不断补刻的结果。从造像龛间的一些铭文题记来看,大部分应该是武则天执政时期的作品。佛龛的造像起材有单尊佛像、双尊佛像、一佛二菩萨、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像、单尊的菩萨像和佛装的地藏菩萨像等。有的在佛、弟子、菩萨一组造像中还加入了天王和力士。这些佛像共有的时代风格就是都具有鼓胸、细腰、宽胯、头身比例适度、身躯丰满健康的体形特征。这是集人体健与美于一身的造像艺术,是从北周的丰满型佛像发展而来的新型艺术,体现了大唐帝国中最为纯正的佛教造像艺术。特别是有的立菩萨像,清晰显现出女性般的优美身体轮廓,再加上向一旁扭动的胯部,如舞蹈动作般的风姿,完美地刻画出了菩萨的妩媚与婀娜。这是大唐盛世带来的积极向上精神在出世的佛教艺术中的体现,从中充分能领略到大唐时自由、活泼、开放的社会风尚。这些造像,多次被国外游客冠以“东方维纳斯”美称。

罗汉洞古朴精致

罗汉洞位于大佛洞西侧,这里共有4个面北排列着的小石窟,各窟的形状、深度和高度都不一致,西起第3窟内,在壁上雕刻有浮雕佛经故事60余幅,并留有唐宋以来游人的铭刻,其余3个窟内,各有立体雕佛像及菩萨像数尊,造型生动,雕工精致。主尊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身披通肩式大衣,双手施禅定印,高1.7米,石胎泥塑。主佛两边分别是弟子、菩萨、力士。罗汉洞的开凿,大约是在唐高宗执政时期,当时并没有按期完工,但在武则天时期就已经开始补刻造像了。罗汉洞的造像除了年代较早的武则天时代的作品之外,还保存了一大批唐玄宗开元纪年以后的雕刻,其中以唐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雕造的骑狮文殊菩萨与昆仑奴像为代表。引人注目的是文殊菩萨塑像,文殊菩萨坐于雄狮背上的莲花座上,气势十分威武,狮子造型极富魅力,狮颈系铃,狮尾摆动,给人以长嘶奔腾的动感。除此之外,窟内还有多尊大小不等、高低各异佛或菩萨造像,高度在1—2米之间。

丈八佛的美丽传说

丈八佛窟区位于大佛窟西100米处。主窟为丈八佛窟,窟内有依山雕刻的一佛二菩萨站立像,主佛高8.2米,面部丰圆,右手施无畏印,左臂弯曲,身披通肩式袈裟。两边的胁侍菩萨身高6米,头戴花冠,上身袒露,下身着裙,饰有项圈璎珞,身呈婀娜多姿,既显丰腴,又具窈窕之态。彬县群众有个顺口溜:“邵州有个大佛寺,把天顶得咯吱吱。”并流传“丈八佛见大佛”的故事。相传大佛的名声远扬,传到了甘肃泾川县丈八佛的耳朵里,他很不服气,要与彬县大佛比试比试。丈八佛一见大佛,果然名不虚传,自己矮了多半截,只好甘拜下风。大佛请他参观了各处洞窟,还让他品尝当地的名产。丈八佛决心做大佛的侍从。以后便在石窟西边的“应福寺”坐禅,为了表示对佛的尊敬,丈八佛一直站着,直到如今。

在丈八佛窟的两侧,还有几处洞窟,内有造像多尊,为唐代不同时期的作品。造像的细微处已风化模糊不清,但神韵依旧清晰。肃穆庄重、俊美优雅。十分鲜明地表现出了初唐时期典型的北周时期的佛教造像艺术特色。

修行窟尽现古代僧侣生活

修行窟位于千佛洞的东边,共有大小洞窟98所,层层叠叠,十分密集,窟内均无造像,也无题刻文字。大多数洞窟呈方形,也有个别是圆形或椭圆形的。有的洞窟里是一窟两室,有的是一窟四室。最小的窟两米见方,最大的长宽在10米左右。进入这些僧房窟群,犹如到一个十分神秘别致的空中迷宫。上下左右,或以竖井相通,或以石廊相连,或以崖面上凿出的石台阶相连。从一些窟外保存的榫眼和残留木桩看,许多洞窟之间历史上还以栈道形式相连。这种庞大而连贯的僧房窟群在全中国范围内是极少见的。它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古代僧侣们曾经使用过的结构严密的崖中佛寺景观。

大佛寺石窟石雕造像反映了我国初唐和盛唐时期精湛的艺术和造型风格,这些是古代能工巧匠艺术的结晶,同时还保存了自唐宋以来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题刻177幅,碑碣6通。诗文优雅,书法中、草、隶、篆皆有,游人观摩,无不赞叹。

1940年,周恩来、任弼时、邓颖超、蔡畅等老一辈革命家从苏联回国途经兰州经平凉返回西安时,参观了大佛寺,发出了“只有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才能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的感慨!

如今的大佛寺石窟,已经作为陕西省境内最大的佛教造像群体,全人类的一份珍贵的古代文化遗产,焕发出了新的活力,迎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1988年,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宿白先生参观了彬县大佛寺之后,赞誉这处石窟群为我们推想大唐长安的佛教艺术提供了实物依据。德国巴伐利亚州文物保护局局长赞美大佛寺石窟造像“堪与巴黎圣母院媲美”。

大佛寺石窟是我国佛教艺术史上的一盏明灯,是唐宋史、佛学史的真实写照,是研究丝绸之路历史的实物宝库。大佛寺正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众多的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大佛寺将成为古丝绸之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分类: 中文 遗产点 彬县大佛寺石窟
关键词:

彬县大佛寺石窟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