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山东宁阳后伏山遗址发现岳石文化至西汉晚期遗存

摘要: 为配合宁梁高速公路建设,济南市考古研究所于2018年4月至6月对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后伏山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后伏山遗址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发现,位于宁阳县伏山镇后伏山村西北约500米处,东临洸河,地处台地,北高南低,现为耕地。初步勘探遗址平面呈不规则长椭圆形,南北约800米、东西约300米。此次工作发现岳石文化时期至西汉晚期大量遗存,共清理灰坑184个、灰沟28条、灶4座、水井1眼。

为配合宁梁高速公路建设,济南市考古研究所于2018年4月至6月对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后伏山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后伏山遗址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发现,位于宁阳县伏山镇后伏山村西北约500米处,东临洸河,地处台地,北高南低,现为耕地。初步勘探遗址平面呈不规则长椭圆形,南北约800米、东西约300米。此次工作发现岳石文化时期至西汉晚期大量遗存,共清理灰坑184个、灰沟28条、灶4座、水井1眼。

后伏山遗址发掘区全景

灰坑平面以近圆形、椭圆形为主,少量长方形、梯形、不规则形。多直壁(或斜壁)、平底,部分底不平;少量弧壁、圜底;零星袋状。多为垃圾坑,少量形制规整、壁面及底部加工较好的可能原为窖穴,后废弃成为垃圾坑。灰沟一般规模较小,多为近长方形的长条状,部分较规整,个别呈弧形,个别壁面弯曲。少数规模较大,形制不规整。灶4座,均平地下挖式,其中Z2、Z3保存较好,由工作间、火门、火膛、烟道四部分组成。Z2东南后侧与一小坑相连,推测该坑可能为临时存灰之用。井1座,上部被破坏,建造方式为椭圆形土圹内距开口约0.3米开始砌筑陶井圈(每层井圈由7块弧形砖组成),其上西侧残留少量较规整石块,推测上部可能原有石质井壁。

▲灶Z2、Z3

▲J1井圈

出土器物绝大多数为陶片,另有少量兽骨和零星蚌壳。陶片以泥质灰陶、夹砂灰陶、夹砂红褐陶为主,少量泥质红陶;可辨器型有筒瓦、板瓦、罐、盆、盂、钵、豆、鬲、甗等,其中以瓦、盆、罐最多,盂、豆、鬲次之。小件主要有筒瓦、板瓦、盆、钵、鬲、豆,另有少量纺轮、圆陶片、陶丸、陶珠、铜钱(西汉五铢)、铜眉笔杆、石矛、磨石、骨簪、骨锥等。

▲岳石文化陶器

▲西周陶鬲

根据出土器物特征及叠压、打破关系推测发掘区域年代可分为岳石文化晚期、西周中晚期、春秋时期、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西汉中晚期。其中以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遗存最为丰富,西汉中晚期次之,前三个时期的遗存发现很少。

岳石文化晚期遗存以H171为代表,出土器物主要有浅盘粗柄豆、甗、中口罐等。西周中晚期遗存以H168为代表,出土器物主要有鬲、盆、罐等。春秋时期遗存以H148、H156为代表,出土器物主要有鬲、豆、盆、罐等。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遗存最为丰富,包括④层下大部分遗迹、④层、③层下部分遗迹,器物组合形式主要有:罐、盆;罐、盆、盂;鬲、罐、盆、盂;鬲、罐、豆等(据地层关系和器物组合形式,这一时期或可进一步划分为几个阶段)。西汉中晚期遗存较少,包括③层及③层下部分遗迹,器物大部分为筒瓦、板瓦,组合主要为瓦、盆、罐,其中G5、H40出有西汉中晚期五铢。

▲战国陶盆

▲战国陶器

此次发掘基本确定后伏山遗址主体为战国西汉时期的聚落遗址,文化堆积丰富,其中岳石文化和西周中晚期文化遗存的发现,丰富了该遗址的内涵,为研究宁阳地区夏代至西汉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由于发掘面积较小,对遗址整体性质的判断还有待于今后工作的展开。

(济南市考古研究所  房振 郝颖 郭俊峰)

  编辑:蔡   苧

  审核:贾昌明

分类: 中文 资讯 文博信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