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议程

见微知著—“欧亚大陆古代金属的流动:关于阐述史前晚期人类交流的新框架”讲座纪要

摘要: 来源:亚心网罗布泊-阿尔金山丝绸之路考察路线示意图2016年6月21日—6月27日,由敦煌研究院和复旦大学组成的“罗布泊-阿尔金山丝绸之路考察队”,对罗布泊-阿尔金山的丝绸之路古道路线、烽燧和重要的考古遗址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联合考察。考察队从敦煌出发,西出玉门关穿雅丹、走戈壁、越沙漠,克服了高温、高海拔、沙暴等带来的重重困难,沿着库姆塔格沙漠北缘一路向西,直达罗布泊湖心地带,然后折向东南、经若羌地区,沿着库姆塔 ...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

7月21日下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的“2016年度考古学研究系列学术讲座”第六讲在考古研究所八楼会议室举行。来自牛津大学科技考古研究实验室与艺术史主任艾伦·马克·波拉德(Alan Mark Pollard)教授为各位学者与学子带来题为“欧亚大陆古代金属的流动:关于阐述史前晚期人类交流的新框架”的讲座。该讲座主要介绍了由欧洲科学研究委员会资助、波拉德教授所主持的The FLAME项目(欧亚大陆古代金属的流动 Flow of Ancient Metal across Eurasia)的相关研究方法、数据和阶段性成果。



主讲人牛津大学艾伦·马克·波拉德(Alan Mark Pollard)教授


  本次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科院考古所王巍所长主持,牛津大学著名考古学家杰西卡·罗森教授(Dame Jessica Rawson)、社科院考古所刘国祥、许宏、徐良高、施劲松、刘煜等学者及所外学者、高校学生等30多人参加了此次讲座。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科院考古所王巍所长主持讲座


  该项目的研究目的是利用分析化学成分的方法来确定铜器的矿料来源,以不同类型铜料及其合金分布规律为线索尝试探索青铜时代不同地区和社会间人类相互交流的关系。项目通过大数据收集的方式来确保研究成果的准确性,目前已对法国、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以及中国进行了相关数据收集。
 
  首先波拉德教授介绍了以微量元素分析为基础的“铜器分组”方法。该“铜器分组”以砷、锑、银、镍四种元素的有无为标准将铜器分为16组。(例:四种元素全无为第一组;仅含砷而不含锑、银、镍为第二组;四种元素全有为第十六组;以此类推) 在研究分析时将每一笔铜器的分析数据分别对应到这十六个铜器分组中。为了让听众更直观细致地了解此方法,Mark Pollard教授以第二组、第十六组为例对欧洲地区该组铜器分布状况作简要介绍;列举了盘龙城遗址各铜器分组所占比例;并阐释了此方法在罗马时代钱币上的应用和由此反映出的罗马时代某一时期高度集中的铜料供应体系及体系的变化。



讲座现场
 


  不同于金属在欧洲的制作与使用,波拉德教授谈到了金属在中国使用的复杂性问题。以安阳铸铜作坊为例,该地或许使用了来自不同矿源甚至不同采矿区的金属。除了矿源差别外,还存在使用回收铜的情况,一些青铜器铭文也证明了回收所导致重复使用现象的出现。随后波拉德教授解读了重新定义的合金概念,以及中国与边境和草原地区的金属互动关系。在谈到铅同位素分析时,波拉德教授将铅的倒数与一组铅同位素比值进行作图分析。他认为传统的铅同位素散点图对考古分析不是最好的方式,所以运用了新的作图方式,并举例说明分析结果。


The FLAME项目官网 图片来自网络


  The FLAME项目通过一种比较的视角来探索欧亚大陆青铜时代的各个金属生产体系。因此它提供了一整套包括分析主量元素、微量元素以及铅同位素三者相结合的方法体系,进一步探索金属来源和背后的组织模式,而这一框架不仅适用于小规模生产体系,也适用于中国、罗马等大规模高度集中的社会生产体系。在谈到数据来源时,波拉德教授表示有关中国金属的数据资料大多源于赛克勒图录,他希望未来能在中国收集到更多发掘出土遗物的相关数据。
 
  讲座结束后,在座学者就数据采集、分析方法、合金成分标准、砷铜添加等具体方面向主讲人提出问题,并展开热烈讨论。
 
  最后王巍所长做总结发言,他对波拉德教授的演讲表示感谢,希望各位参会人员能从中得到启发。王巍所长表示,这个项目研究方法广泛的适用性值得我们学习。虽然此分析方法在中国的应用可能存在局限性,但对中国金属考古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供借鉴的方法,值得我们探讨,同时也为中国考古学者在主量元素、微量元素以及铅同位素等相关化学成分资料的全面发表上提出了新的挑战。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议程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