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郑淑莲:唐代景教在华之政教关系

摘要: 政治和宗教基本上分属不同的领域:一是世俗界,另一是属灵界。政治所面对的基本权力是世俗的、现世的;而宗教所面对的,不论是内在性的或者是超越性的,大多是来世、彼世的境界。二者之间所以会产生关联,乃是因为个体和群体的生活都离不开政治和宗教,因此宗教和政治就产生绵密的关系。 从中国历史的发展观之,历代君主莫不借着宗教来维系社会安定、巩固国家政权,所著眼的是宗教的社会功能,对宗教的尊崇或贬抑,也常常是 ...

一、前言


政治和宗教基本上分属不同的领域:一是世俗界,另一是属灵界。政治所面对的基本权力是世俗的、现世的;而宗教所面对的,不论是内在性的或者是超越性的,大多是来世、彼世的境界。二者之间所以会产生关联,乃是因为个体和群体的生活都离不开政治和宗教,因此宗教和政治就产生绵密的关系。


从中国历史的发展观之,历代君主莫不借着宗教来维系社会安定、巩固国家政权,所著眼的是宗教的社会功能,对宗教的尊崇或贬抑,也常常是出于政治上的考量,因此宗教和社会作紧密的结合,亦和政治建立密切的互动关系。此外,宗教亦时而被政权当局利用为怀柔远人的工具,和外交相结合。唐代国势强盛,中西交通大开,文化交流频繁,景教、伊斯兰教、祆教、摩尼教相继传入,唐室之优礼有加,即是为了促进中外关系、怀柔远人的外交政策之体现。


本论文旨在探讨唐代景教传入的时代背景,以及与唐室政权当局之互动情形,并分析如何在政治情势转变之下,被迫淡出中国本土的经过。


二、时代背景


景教即基督教的支派涅斯多留派(Nestorian church)入华后的名称。创始人涅斯多留为叙利亚(Syria)人,曾任东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的大主教,他对基本教义的解释和教会「正统」有所不同:当时教会称耶稣(Jesus)的母亲马利亚(Mary)为「神之母」,具有神性。但涅斯多留认为马利亚不是神,是「人体」盛「神」的器皿,他把耶稣的人性和神性分开,马利亚只生耶稣的人性部分,并反对圣像崇拜及炼狱之说。[1]究其用意,涅斯多留惟恐高抬马利亚而贬抑对耶稣的信仰,所以极力驳斥当时崇拜马利亚的习尚,但使自己卷入了政治色彩极为浓厚的神学论战—即罗马与君士坦丁堡在教权和政权上的斗争。于是西元431年,在以弗所大公会议(the Ecumenical Council of Ephesus)中,被反对派判为异端(heresy),[2]西元435年被东罗马皇帝革职流放,死于埃及的沙漠之中。后来他的信徒逐步向东拓展,骎骎乎由叙利亚传入波斯,受到波斯萨珊王朝(Sassanids)的保护和协助,先后在印度、锡兰、中亚等地成功地传播他们的信仰,而后也来到了中国领土。[3]


景教得以顺利进入中国,和唐代东突厥的平定、西突厥的降唐、天可汗制度的建立有密切关系。波斯和中国早有交通往来,然隋末西突厥以土耳其斯坦之楚河(Chu River)流域为中心,控制碎叶(Tokmak)和怛罗斯(Talas)等地,与东罗马互通声气,而压制波斯,东与东突厥相互呼应,役属西域诸国,切断中国与西域之直接交通,[4]及至贞观四年(630),唐太宗派李靖平定东突厥,俘其首领颉利可汗,西突厥闻风归降,中国与西域的交通复开,[5]被东、西突厥役属的国家,多遣使前来中国朝拜,推尊唐太宗为天可汗,使为国际组织之首领,于是中亚诸国与唐的关系转为密切,因此在波斯流传甚久的涅斯多留派教士,得以随至中国传教。


就思想背景而言,景教之东传可谓正逢其时。以中国历史发展而言,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以黄河流域为主,独立发展出华夏文明,在大东亚区域中,无一文明可与之分庭抗礼,于是自尊自大的「天朝观念」便自然而然的产生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整个世界是以中国为核心,皇帝乃「天下共主」,遂形成一种民族文化的优越感,此种优越感表现在历史上的华夷之辨,强力捍卫中国传统的道统--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迄孔孟,所形成的一贯道统。然而唐代历史发展缘由的特殊性,对外来文化抱持有容乃大的态度,大量吸收外来文化,其文化精神基本上是是动态、多元而进取的,夷夏观念非常薄弱,华夷一家的观念和政策,可说是空前未有之情形,所以外族入居者甚多,当时突厥人入居长安将近一万户。[6]而涅斯多留派在中亚突厥人中之传布颇有成效,长安、洛阳定居的突厥人和波斯商人,必有多人信仰此教派,无疑的提供了涅斯多留派进入中国的奠基工作。


三、唐室优容景教入华


唐太宗贞观九年(635),第一位传教士阿罗本(Alopen)[7]将涅斯多留派基督教传入中国,太宗遣派宰相房玄龄至西郊迎之:


太宗文皇帝光华启运,明圣临人,大秦国有上德曰阿罗本,占青云而载真经,望风律而驰艰险,贞观九祀,至于长安,帝使宰臣房公玄龄,总使西郊,宾近入内,翻经书殿,问道禁闱,深知真正,特令传授。[8]


因乃波斯传入,是以教堂初以波斯寺为名。贞观十二年(638)太宗颁下「敕建波斯寺」诏准其传教,于长安义宁坊建教堂一所:


道无常名、圣无常体,随方设教,宏济群生。波斯僧阿罗本远将经教,奉献上京,详其教旨,玄妙无为,生成立要,济物利人,宜行天下,所司即于义宁坊建寺一所,度僧二十一人。[9]


然而涅斯多留派本基督教之一支,源于罗马帝国统治之巴勒斯坦,自汉代始称罗马帝国为大秦,故此,唐玄宗时期,敕令将波斯寺改为大秦寺。


至于涅斯多留派教士入华后所以取名为「景教」,是因基督教常举「生命之光」以启示、教喻众人之故,景教碑文曰:「眞常之道。妙而难名。功用昭彰。强称景教。」[10]明末李之藻作〈读景教碑书后〉,其中有言:


圣教为真主攸建之教,为真主圣教之道为真道,为永尝不息之道,厥妙难名……且厥用光大,凡世间所有之称名,概难克肖,不得已而以光而且大之义名之。[11]


因此景教之「景」,即取「世界之大光」之意。


因为景教在兴起与传教的过程中,曾受到迫害,这些惨痛经验使他们在传教时极力交好统治阶层,融入中国的文化背景与社会体系,在进行翻译经典,撰写景教教义时,也借助当时流传的佛道术语以解释之,唐太宗称许「详其教旨,玄妙无为」,[12]并为时人所接受。例如将所崇拜的神称为「天尊」—如同佛教以天尊为佛异名,道教称老子为原始天尊;称教士为「僧」、以主教为「大法王」、教堂为「寺」,[13 ]此皆有利于景教之传布。


唐高宗承续太宗宽容的宗教政策,致使景教的扩展更为迅速,除长安洛阳两京之外,各州的传教事业亦蓬勃发展,「诸州各置景寺,仍崇阿罗本,为镇国大法主,法流十道,国富元休,寺满百城,家殷景福」,[14]阿罗本被尊崇为「镇国大法王」,受到朝廷的礼遇。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