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资讯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吐蕃时期艺术珍品展”开展

摘要: 展现丝绸之路胜景的文化盛宴——“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吐蕃时期艺术珍品展”开展“这是一个非常难得一见的有深度、高度、丰富度和精美度的国际大展。”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说。这个大展就是日前在敦煌开幕的“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吐蕃时期艺术珍品展”。展览由国家文物局指导、敦煌研究院与美国普利兹克艺术合作基金会主办、海内外近三十家文博机构协办。来自全球的120余件套精美文物,立体呈现吐蕃时期文化艺术的历史面

张伟 文物之声

展现丝绸之路胜景的文化盛宴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吐蕃时期艺术珍品展”开展


“这是一个非常难得一见的有深度、高度、丰富度和精美度的国际大展。”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说。


这个大展就是日前在敦煌开幕的“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吐蕃时期艺术珍品展”。


展览由国家文物局指导、敦煌研究院与美国普利兹克艺术合作基金会主办、海内外近三十家文博机构协办。来自全球的120余件套精美文物,立体呈现吐蕃时期文化艺术的历史面貌,生动再现丝绸之路文化的交流互动。这是全球首次以吐蕃为主题的文物大展,对丝绸之路文明、吐蕃及中亚历史、文化、艺术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览于7月3日正式对公众开放,10月22日闭展。



展览分为七个单元,分别是“史前的青藏高原”“吐蕃登上历史舞台”“吐蕃贵族盛装”“贵族营地——丝绸和金器装饰”“贵族飨宴”“贵族狩猎”和“佛教在吐蕃的发展”,从吐蕃文化的渊源、发展的宏远背景说起,像纪录片一般,依次讲述了丝绸之路沿线文明交融在吐蕃贵族生活各方面的体现。展览中展出的金面具、珠子及丝绸,均印证了吐蕃与唐中原文化和中亚的萨珊、粟特文明的融合,并由此衍生出吐蕃时期颇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展览联合策展人、大卫·普利兹克博士说,集中呈现7—9世纪吐蕃在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的互动角色,这次展览可谓首开先河。


在展览中,你可以看到吐蕃如何学习大唐先进的政治体系、占星术、医学和文化艺术,如何从印度引入佛教,从尼泊尔聘请工匠,如何使中亚绿洲国家的医师、学者和工匠艺人成为宫廷活动的参与者。主办方希望通过展览与海内外观众共同见证这样一个史实:在7至9世纪,是丝绸之路沿线诸文化不断的交流、融合以及东西方的多样文化,造就了吐蕃文明的传奇。




敦煌,地处古丝绸之路咽喉要地,东西文化交汇的重要枢纽。在吐蕃统治敦煌的8—9世纪间,民间文化出现了融合的大局面。佛教的兴盛,就是一个典型的表现。吐蕃统治者专程请长安名僧来讲经,并向中原求取佛经进行翻译。中唐吐蕃时期在莫高窟补绘盛唐未完工洞窟20余个、新建56个。如今,无论是莫高窟的壁画还是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都包含大量的汉藏文佛教典籍、官私文书等文献,真实地呈现了汉藏文化交流的生动场景,是研究吐蕃文化和汉藏文化交流的宝贵资料。因此,展览落地莫高窟,通过吐蕃时期和丝绸之路沿线的艺术珍品,展示吐蕃文化艺术的历史渊源及其与丝绸之路文化的相互影响,既呼应了一千多年前的这段繁盛的文化交流,也正是敦煌作为丝绸之路文明枢纽的使命所在。大展落地敦煌,不仅因为历史渊源和丝路文化交流价值,更在于敦煌研究院数十年孜孜以求学术研究所拥有的专业研究团队。


展览是普利兹克艺术基金会首次亲自主办的国际大展。基金会一直潜心于艺术鉴赏、交流和研究,不遗余力地推动国际学者之间关于亚洲艺术的对话和解读。


汤姆·普利兹克先生是普利兹克集团的主席,他还是一位对藏学历史和考古有着深厚造诣的学者。在过去40年里,他与夫人玛格·普利兹克及儿子大卫·普利兹克博士无数次前往喜马拉雅山脉西部地区进行田野考古踏查,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出于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浓厚兴趣和热爱,他们把这场普利兹克艺术首次举办的国际大展放在了中国,放在了敦煌。大卫·普利兹克博士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为普利兹克艺术合作基金会的联合创始人及首席策展人,他代表基金会与敦煌研究院联合策划了此展览。


似乎与这次“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主题相呼应,整个布展过程中,也在不断展现出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


瑞士阿贝格基金会的展品都是首次展出,因此非常谨慎。他们派专人来到敦煌,仔细考察展厅环境,温度、湿度和灯光、文物的摆放,如果有一项达不到他们的要求,他们随时都会把文物撤回。考察证明了敦煌研究院策展团队的专业度:既能很好地保护文物,又能恰如其分地展示出文物之美,瑞士的专家放心满意而归。


也有意见相左的时候。


展厅的整体色彩,敦煌研究院一贯沿用的是颇具壁画风格的藏红色,但是大卫·普利兹克不同意这个方案,认为这样会显得太严肃、凝重。经过协商,最后采用了较为明快的浅灰色。但是在海报设计上,敦煌研究院坚持用藏红色做背景,大卫最终也表示欣然同意,因为海报用于户外展示,与展厅内的情况不同。


由普利兹克基金会收藏的迦陵频伽鸟共十四件,这次带来了六件,本来敦煌研究院打算用标准的沿墙展柜一个个分别展示,但是后来偶然间看到文物在普利兹克先生的办公室是并列展示的,一整排看来金碧辉煌、气度非凡,于是改为可以自由调节长度的龛柜,将六件文物全部放一起并排展示,他们各持笙、琵琶、鼓等乐器,一派祥和的天国气象。


为了更丰富、多元地呈现文物,让观展者更能感受到一种文明的节奏,展厅不仅用了不同的展柜,还在展品排列上更富有变化,比如丝绸、金器等不同材质的调配,闪烁的金属与优雅的丝绸织物的交错,中西展品的对照,生活方式、审美趣味、文化交流的时代感,处处体现一千多年前丝绸之路上的伟大交流融合。观众观展的震撼视觉,不仅来自文物本身的珍贵精美,也来自布展方的精益求精。正如大卫·普利兹克所说,布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创造、不断美化的过程。



展品精美稀见是此次大展的亮点之一。


两大幅中亚团窠对鹿纹挂锦,堪称世所罕见,代表了7世纪中期至8世纪丝绸之路沿线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


中亚团窠对鹿纹挂锦

第一件挂锦来自美国芝加哥普利兹克的收藏,高近2米,宽1.6米,上面绘有异常硕大的团窠纹样,这种需要横跨织机方能织成的图案,足见当时织造技艺之精湛。图案上的两只鹿立在生命树两旁,长着漂亮的枝形角,身上布满点纹。圆形纹样的边框外,附有一圈半圆形装饰,上面绘有公羊等动物依次奔腾而过,形态栩栩如生。


第二件挂锦来自瑞士阿贝格基金会纺织品研究中心,高2米,宽1.7米。作品采用了双鹿面向生命树的主题。画面中,双鹿均以后腿支撑身体,正在吃树枝;双鹿的图案用浸透染料的八根纬线起花,再与经线交织,这里的八根是目前所知最多的织锦纬线数,这种高超的织法可保证织锦的结构密实坚韧。主体图案外的边廓,是由一系列小圆圈等要素组成的圆环,每个小圆圈中都有一只动物,种类不下十种,挂毯四角绘有更多的牛科动物。在机织丝绸上表现如此体量宏大且复杂的图案,堪称绝技。


据介绍,这种大幅挂锦主要用于装饰吐蕃贵族的营帐。依据古老的草原民族习俗,吐蕃赞普和主要氏族首领每年都有集会的传统,他们将朝堂设在毡帐里。毡帐之庞大,可以轻松容纳一百多人;毡帐之富丽,常饰以金银器和丝织品(尤其是丝绸),因此也被称为“金帐”。“金帐”,历来被吐蕃视作权力的象征,这一习俗后来影响到同样是草原民族的蒙古人,成吉思汗后代建立的钦察汗国,也用“金帐”象征权力,所以也被称为金帐汗国。


来自普利兹克基金会收藏的金胡瓶。是同类器具中最大的一种,高近50厘米。其外形华丽精美,制作工艺精湛绝伦。制作这件胡瓶的粟特工匠别具匠心地融合了萨珊、中亚和唐朝的样式,以迎合当时吐蕃人的审美。


普利兹克基金会收藏的金胡瓶

普利兹克基金会收藏的唐三彩马,器型高大,制作工艺高超。无论是雕刻的织物纹理,还是马尾、马鬃以及璎珞饰物,都精美得令人叹为观止。什么叫大唐盛世?这就是大唐盛世的最佳表达。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是千年丝绸之路文明交融、文化互鉴带给我们的启悟。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及中美建交40周年,此次“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展览可谓恰逢其时。正如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敦煌研究院原院长王旭东在展览前言中所说:“相信文物多元的、世界的、超越时空、经久不衰的魅力,会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多元文明的相生相长、偕行共进,让我们共同生活的世界因此而丰富多彩。”


作者:张伟

编辑:游敏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资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