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东魏北齐佛教造像艺术与“邺城模式”

摘要: 邺城遗址位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地处太行山东麓向平原过渡地带,交通四通八达,素有“天下腰膂”之称。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由于传统水利和农业开发奠定的良好基础,邺城先后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国都,一度成为中原北方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达四百年之久。1988 年,该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邺城遗址位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地处太行山东麓向平原过渡地带,交通四通八达,素有“天下腰膂”之称。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由于传统水利和农业开发奠定的良好基础,邺城先后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国都,一度成为中原北方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达四百年之久。1988 年,该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佛教大约在公元前后的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内地,出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及统治阶层的大力提倡,佛教在邺城得以充分发展,从十六国时期的后赵始兴,至北朝时期的东魏北齐达到顶峰。   

  534 年,北魏分裂,东魏权臣高欢挟持孝静帝迁都邺城,“诏下三日,车驾便发,户四十万狼狈就道(《北齐书·神武帝纪》)”。此次东迁人口众多,除王公大臣和士卒百姓外,洛阳城内大量的僧尼也在随迁之列,《洛阳伽蓝记》载“暨永熙多难,皇舆迁邺,诸寺僧尼亦与时徙”。正是由于菩提流支、勒那摩提、佛陀扇多及慧光、僧稠、道凭、法上等中印高僧的云集,邺城取代洛阳成为中原北方地区的佛教中心。至北齐初邺下佛学达到全盛,据《续高僧传》记载:“属高齐之盛佛教中兴。都下大寺略计四千,见住僧尼仅将八万,讲席相距二百有余,在众常听出过一万故宇内英杰咸归厥邦。”可谓上自皇室重臣,下迄平民百姓,无不崇重佛法,造制穷极,以至“凡厥良沃悉为僧有,倾竭府藏充佛福田”。 

  东魏北齐的皇室贵胄侍佛甚敬,耗费巨资用以修建寺院、开窟造像,如东魏孝静帝以邺城的旧宫为天平寺,北齐文宣帝改清河王高岳宅邸为大庄严寺等。邺城周边地区即保存了大量东魏北齐时期的佛教遗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河北邯郸南、北响堂山石窟,水浴寺石窟,娲皇宫石窟,河南安阳灵泉寺及小南海石窟等。邺城地区也因此成为继大同云冈、洛阳龙门之后北方地区佛教石窟寺院最集中的地区。  

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

  除仍保留于地面的石窟寺之外,20 世纪50 年代以来在邺城遗址范围内还陆续出土了一定数量的佛教造像,其中不乏小规模的集中发现,出土品以中小型的白石造像为主,也有少量金铜佛像,并且不少是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这些零散出土的佛教造像为我们探索邺城佛教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线索。2004 年,邺城考古队曾在东魏北齐邺城东郭区、今漳河主河道内抢救清理出若干汉白玉造像残块,并在常巷村一线勘探寻找东郭城墙痕迹,但未有突破性进展。之后直至2012 年1 月,邺城考古队在习文乡北吴庄北地、漳河南堤北侧的河滩内发现了一处造像埋藏坑,该地点位于已知东魏北齐邺城内城东城墙东侧约3 千米,即邺城考古队研究推测的东魏北齐邺城外郭城内。据发掘可知,该埋藏坑位于近5 米厚的沙层下,是一个专门埋藏佛教造像的不规则方形土坑,边长约3.3、深约1.5 米。坑内出土造像数量众多,发掘编号2895 件(块),另有造像碎片78 袋,数量也有近3千块(片)。出土造像绝大多数为汉白玉质,少数为青石和陶质。造像在埋藏时放置密集,其间未有明显分层或用土间隔。从目前整理情况来看,出土造像的时代绝大多数为东魏北齐,个别为北魏、北周和隋唐时期,有题记的造像约三百余件,大多数造像表面残存有贴金和彩绘痕迹。造像样式除河北地区常见的中小型白石背屏像外,还有部分中型或大型单体圆雕像,题材涉及释迦、定光、弥勒、药师、阿弥陀、卢舍那、观世音、思惟太子以及释迦多宝等。   

北齐佛头像 

  

北齐双思惟菩萨像 

  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的考古发现与发掘是中国佛教考古最重要的收获之一,出土佛教造像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为探讨东魏北齐邺城的都城制度、外郭城范围、东郭区时代沿革,以及中国古代历史上灭佛运动和佛像瘗埋制度等都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也为研究北朝晚期至隋唐时期邺城地区佛教造像的类型和题材提供了可靠的标本。 

  6 世纪之前,中原北方地区的佛教造像先后经历了“凉州模式”和“云冈模式”两大发展阶段,邺城地区第一阶段造像具有明显的云冈造像风格。5 世纪末北魏孝文帝改制之后,模仿南朝造像风格的“褒衣博带”“秀骨清像”式造型影响深远。6 世纪中期前后,中原北方地区的东魏和北齐初年造像以及同时期的西魏和北周造像,在总体特征上都是北魏后期造像风格的传承和嬗变。6 世纪中叶以后,以“龙树背龛式”造型为典型特征的北齐邺城新式造像融合中西文化因素,上承东魏武定年间白石造像的技术传统和构图特征,同时接收新一轮传入的笈多造像样式创造出的一种全新模式,即“邺城模式”。6 世纪晚期,随着北齐灭亡,周武帝灭佛及杨坚毁城移民等一系列事件,邺城佛教遭受了灭顶之灾,新的造像样式也随之淡出历史舞台。   

北魏坐佛三尊像 

  邺城地区出土的东魏北齐造像以白色大理石(汉白玉)为主,题记中常自称为白石像或白玉像,是当时比较名贵的石材之一。此类石料自古在太行山一线有较多蕴藏,邺城南郊的河南安阳以及河北定州、北京房山等地均有大量出产,从北吴庄出土东魏武定四年道智造像题记中发现的“採匠京都”铭刻,可以确认邺城地区不仅具备独立制作佛教造像的原料产地、工匠系统和制作工艺,同时也具备创造出新样式的实力。   

东魏武定四年王元景造弥勒像 

  

北齐倚坐佛像 

  

北齐弥勒七尊像 

  本文由孙莉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编《邺城北吴庄出土佛教造像》“前言”内容有删节、调整。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