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国保专家谈|晋宏逵: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重大举措——谈新一批“国保单位 ”中的古建筑

摘要: ——古建筑是国保单位中数量最多的一个类别,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物质载体,在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前夕,国务院常务会议核定了第八批762处新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国“国保单位”增至5058处。由政府主导,根据不可移动文物价值评估的结果,公布为不同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是实现国家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有效管理和保护的基本制度。与我国拥有的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


——古建筑是国保单位中数量最多的一个类别,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物质载体,在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前夕,国务院常务会议核定了第八批762处新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国“国保单位”增至5058处。由政府主导,根据不可移动文物价值评估的结果,公布为不同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是实现国家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有效管理和保护的基本制度。与我国拥有的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数量相比,这些单位堪称是“出类拔萃”“重中之重”。去年10月,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把“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作为第一项主要任务,公布新一批“国保单位”是落实这一任务的重大举措。

新一批国保单位中古建筑有280处,国保单位中古建筑总数达2160处,是数量最多的一个类别,在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古建筑是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之一,它创造了最庞大、最复杂和最耐久的物质产品——建筑物、建筑群、聚落、村镇以至城市,追求创造具有良好空间组织形式和艺术形象的人居环境和独特活动场所。建造活动首先要利用自然环境,从自然中取得和制备建筑材料,因此能逐渐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发展自然科学;同时又受自然制约,经受自然的考验,使建筑物产生了地域特色。建造活动也是艺术创造的过程,追求建筑形体和建筑环境的美观,而且建造需要在当时的工程技术和财富的支持下展开,所以建筑总能表现那个时代的审美和艺术风尚,也能反映当时的社会财富和科学技术的总体水平。建造受当时人们思想和社会制度的指导,因此产生了建筑的民族特色和不同风格。这些因素是建筑普遍表现出强烈的文化特质的成因,换言之,它们是建筑中蕴含的文化因素。于是我们能够从对建筑的欣赏、体验和研究中,发现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社会的政治、文化、宗教、风俗等等的演变,这就是建筑具有的社会性、技术性和艺术性。大家用美好的语言描述建筑所具有的这种记录和标识历史文化的作用,称之为凝固的音乐,石头的史书。

中国古建筑一般指我国社会进入近代以前的建筑物,第八批“国保单位”遴选时我们把“1911年以前”定为工作标准。中国古建筑在世界建筑之林中是一个独立发展、源远流长的体系。90年前,中国营造学社开始了中国人科学系统地研究中国古建筑的艰辛探索,经过几代学人的开拓,形成了中国古建筑学的知识体系。在由“国保单位”构成的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中,应当完美展现古建筑知识体系。

▲云南同乐傈僳族传统民居建筑群 摄影:和琼辉

首先,应当涵盖中国古建筑发展的各个阶段。我国在第一批“国保单位”中,公布了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孝堂山郭氏墓祠等9处东汉石质建筑,它们是我国现存地面以上最古老的建筑物。同期或更早的建筑如果存在,也已经全部成为遗址。近年考古学家根据新石器时代的建筑遗址现象,推测古代先民是根据天文观测的结果,来确定建筑的中、正等区域概念和圆、方等形状和比例概念,将古建筑研究上推到原始社会。一般说,中国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要特征,长期保存不易,所以早期建筑一经发现倍感珍稀。我国存世的最早的木结构古建筑是唐代南禅寺大殿,重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南禅寺连同其他两宋以前(13世纪以前)的木构建筑物,大多已经列名在前三批“国保单位”之中了。在遴选第六批“国保单位”的时候,提出把元代以前(14世纪中期以前)的木结构古建筑应保尽保。本次遴选认定了50余处14世纪中期以前的建筑。其中以砖石结构的塔、塔林为主,时代最早可到10世纪之前(唐代);也有23处元代以前的木构建筑,堪称凤毛麟角。古建筑遗存时代缺环越少,越有利于证实中华文明连续发展的史实。我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遴选,从1961年的第一批到第八批,经过近一个甲子的努力,实现了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中年代序列的完整性。

其次,应当包括中国古建筑的各个类型。按照建筑物或者建筑群的功能,古建筑大体包括:1,城镇与村落;2,宫殿、府邸、衙署与官邸;3,宅第民居;4,坛庙祠堂;5,园林;6,宗教建筑;7,学堂书院、学校;8,驿站会馆、旅舍;9,店铺作坊、商业和手工业场所;10,桥梁和水利工程;11,防御工程等等11个大的类别。如果还原这些建筑当中人的活动,就可以复原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古建筑在管理方面有一个突出的中国特色,就是“工官制度”,由工官掌管都城、宫殿等建筑的规划设计、征集工匠、制备物料、组织施工、制订标准和定额。在这种制度之下,以北京故宫为代表的宫殿建筑和王府、衙署、国家坛庙、学校等等,表现出相对一致的面貌:规整的格局、雄伟的建筑、优质的材料、华丽的外观、高超的技艺、严格遵行朝廷颁发的《工程做法》。根据这种现象,梁思成先生将之称为“官式建筑”,来与民间建筑相区别。其实不仅清代存在官式建筑,从唐代建筑遗存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两种建筑的区别。对比大家所熟悉的山西佛光寺大殿和南禅寺大殿,“官式”与“民间”的差距如此鲜明。总之,官式建筑留存下来的,一般都是当时的建筑杰作。最初的“国保单位”中的古建筑,首先着眼于这些中国建筑杰作的保护。从1988年第三批开始,名单中出现了白鹿书院、岳麓书院等书院建筑;西秦会馆、社旗山陕会馆等会馆建筑;龙川胡氏宗祠、陈家祠堂等祠堂建筑;丁村民居、东阳卢宅等民居建筑;将保护的视野扩展到民间建筑。在2001年第五批名单中,相当集中地公布了十余处古村落建筑群,如乔家大院,桃渚城,俞源村、郑义门、斯氏、呈坎村、西递村、宏村、查济古建筑群等,突出了群体保护的意义。这些创新的举措,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形成开拓了广阔的空间。第八批古建筑基本属于民间建筑,而且注意对各类型的拾遗补缺。如西社卫公庙、西下庄昭泽王庙、田庄全神庙、永济扁鹊庙、常熟言子祠、建水土主庙等,都是极具特色的民间或地方信仰场所。再如龙南乌石围、水美土堡群、大埔泰安楼、龙门鹤湖围、联丰花萼楼、贺州江氏客家围屋等,都是聚族而居的村落建筑,它们标识了这种特殊居住规划方式的分布,包括了江西、福建、广东和广西的广袤区域;而且作为民居建筑也绝不是千村一面。

▲中田村古建筑群航拍照

中田村古建筑群

第三,应当表现中国古建筑的特色。中国古建筑特色是一个重要课题,有多位建筑学大家进行过研究,归纳了多种表述。所谓特色,包括两个方面:在世界范围,中国建筑体系的独特性;在中国范围,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文化所形成的独特性。作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古建筑,可以为这个重要课题提供尽可能全面生动的丰富资料。如在木结构的构造和选用材料方面。官式建筑的构架是非常规整的,材料也经过精心的加工。而民间结构则更多地表达了工匠的创造。山西西社卫公庙大殿前檐柱子,斗栱的位置与柱头不在同一条轴线上。四川花林寺大殿用长两椽的大叉手,与斗栱后尾弯曲向上的挑斡,来做承重构件。新绛圣寿寺大殿后金柱位置增加长度跨过数间面阔的大内额来承担大梁后部的重量。这些都是很罕见的做法。山西、河南、四川、陕西数省较多使用自然生成的弯曲木材,做承接着屋顶重量的层层梁栿。广东沙湾留耕堂的三进建筑的高大山墙都用蚝壳代替砖石,是流行于广东沿海地区的传统做法。中国古建筑的美感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与自然环境结合成诗情画意;建筑群的规划与格局形成的步移景换;建筑彩画和琉璃砖瓦形成的和谐而丰富的色彩;屋顶屋脊上众多装饰构件引发的遐想;在木、石、砖构件上的精心雕刻,还有建筑物室内的内檐装修。这些建筑之美很大程度上依赖营造工匠工艺技术的发挥。山西的琉璃工艺非常发达。峪口圣母庙、霍州祝圣寺等屋顶都用琉璃花脊装饰,西下庄昭泽王庙的脊刹上还有较长篇的琉璃题记。繁峙琉璃塔的13级塔身、塔檐和塔顶全部使用琉璃砖瓦,以孔雀兰为基调,装饰千佛,很多琉璃砖上都有题记。江苏的建筑彩画与明代北京官式彩画有一定的源流关系,西方寺大殿、洑溪徐氏宗祠楠木厅内明代苏式包袱锦彩画保存之好超乎想像。云南建水土主庙大殿梁枋彩画基本保持着原有的面貌。浙江江山文昌宫的室内彩绘集中在天花板、裙板等平面材料上,与传统绘画更为接近。在各地的民居建筑里,门窗槅扇上的木雕千姿百态。广西贺州客家围屋的槅扇透雕博古花卉,突出了富贵祥瑞的题材。浙江赤岸朱宅建筑群用木雕的技法,表现书法诗文,显示了屋主的文化品味与追求。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发布,给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前期遴选工作中,国家文物局把价值优先、坚持真实性和完整性等作为申报和遴选的原则。今后如何持续贯彻这些原则,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文物保护之路,是我们要继续探索的。

编辑:姜 旭

审核:王龙霄

终审:李 政

本文刊登于2019年10月18日

《中国文物报》第7版

投稿邮箱:

wwbkaogu@163.com

点开图片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分类: 中文 研究 专家观点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