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物联网+生物科技”实时守护文物安全

摘要: 文物保护一直是博物馆工作的重要内容。在科技日益发达的当代,将科技手段融入文物保护,是文物保护人员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近几年来,天津博物馆利用物联网和生物技术等构建了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系统,将文物保护关口前置,使“预防性保护”在文物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物预防性保护,是通过有效的环境质量管理、监测、评估、调控干预,抑制各种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危害,努力使文物处于一个“稳定、洁净”的安全环境,以达到长


文物保护一直是博物馆工作的重要内容。在科技日益发达的当代,将科技手段融入文物保护,是文物保护人员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近几年来,天津博物馆利用物联网和生物技术等构建了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系统,将文物保护关口前置,使“预防性保护”在文物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物预防性保护,是通过有效的环境质量管理、监测、评估、调控干预,抑制各种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危害,努力使文物处于一个“稳定、洁净”的安全环境,以达到长久保存的目的。天津博物馆是综合性博物馆,现有古代青铜器、陶瓷器、法书、绘画、玉器、竹木牙角器及近现代历史文献、地方史料等藏品20万件,其中有一、二、三级珍贵文物4.5万件。

天津博物馆按照国家文物局“十二五”规划,建立了“全国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平台”三级网络系统和“全国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平台建设”试点。现如今,已建成较为完备的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系统,包括环境监测系统、实验室检测分析系统、微环境调控和环境监控管理机制。从传统的保护文物本体发展到对文物周边环境的监测,并从实时监测数据和微生物病害研究成果等入手,完善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形成了较成熟的馆藏文物预防性风险管理机制。

天博工作人员为同行介绍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系统

   完善监测系统,

  监控文物环境


有机质文物对保存环境非常敏感。《雪景寒林图》是北宋画家范宽传世不多的珍品。2018年6月为迎接天博百年华诞,展出了《雪景寒林图》真迹。展柜前围满了一睹国宝的观众。天博文物保护技术部助理馆员王冬冬回忆:当时展柜前水泄不通,后台实时大屏监测到柜内二氧化碳浓度超标,引发报警。出于对文物的保护和观众参观安全的考虑,文保部门当即报告馆领导,协调相关部门,采取对展厅观众限流等措施,二氧化碳很快降至正常值。


▲天博馆内环境、微环境监测情况

通过预防性保护系统,可有效地对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质量实施监测和调控,加强对博物馆珍贵文物的风险预控能力,最大程度地防止或减缓环境因素对文物的破坏作用,是预防性保护文物的关键。从2013年起,天博就开始搭建文物预防性保护系统,逐步推进“珍贵文物预防性保护”一期、二期工程,主要包括珍贵文物保存环境质量监测、调控和囊匣配置等的提升。环境监测系统依靠“环境监测平台”对馆藏文物环境数据全面采集、整理、比对分析、评估和预警。该系统能够全面覆盖博物馆的室外环境、馆内大环境、展柜微环境,实时监测文物的保存环境质量,并汇集统计信息、科学分析数据、评估环境质量等。博物馆外的在线式超声波气象站不间断地监测室外温湿度、光照、紫外线强度、降雨量、风力、大气压强等气象指标。馆内布置在展厅、展柜内、文物囊匣、库房、储藏柜、文物修复区域等室内的监测节点,通过室内型二氧化碳CO2温湿度合一传感器、室内型粉尘在线监测传感器、室内型大气有机挥发物总量VOC温湿度合一传感器等各类型传感器终端,实现对不同材质文物保存环境质量24小时不间断监测,反馈室内温湿度阈值、光照强度、紫外线强度、空气中的CO2、SO2、粉尘、大气有机挥发物含量等。借助该系统,文物保护人员能及时监控库房、展厅和重点展柜等文物保存环境。

天津博物馆举办外展、借展时,会对展厅进行环境检测,提出保护措施和建议,为展览创造良好的文物展示环境。今年5月,天津博物馆对现有监测环境中365个监测节点和53台中继设备、网关进行升级。文保人员对大数据计算、整理、分析,对文物预防性保护系统进行预判和决策,实现超前保护、主动保护。

▲天津地区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区域中心监控体系建设图

  结合生物技术,

  防治微生物病害


微生物病害也是文物安全的大敌,是各种有机质文物腐蚀、毁坏的主要因素之一。对馆藏有机质文物采取预防性保护,防治微生物病害,将事半功倍。对部分文物已滋生微生物的样品进行实验室培养、分离和鉴定,通过科学手段找出数量多、危害大的微生物种类,可以为馆藏有机质文物微生物病害的综合防治提供靶标和依据。

近年来,天津博物馆逐步提升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实验室检测分析能力。2016年至2018年,天博与南开大学微生物系合作,对某库馆藏文物表面和空气中的微生物群落采样,并对微生物样品进行了实验分析与评估,得出了馆藏有机质文物中微生物的重要实验数据。2018年5月,天博与天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通过科技手段保护书画等有机质文物。双方科研人员采集了天博馆藏文物表面的少量菌斑样品,通过实验室分离、扫描电镜分析等先进的生物技术,鉴定出六种不同的真菌,研究还发现植物精油对于真菌有抑制作用,这都为天博微生物病害的防治提供依据。2016年至2019年,天博联合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对近千件馆藏文物进行生物病害杀灭处理。

此外,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微环境调控也纳入天津博物馆预防性保护体系。利用充氮调湿柜调控微环境,降低氧气和气态污染物对珍贵书画的氧化作用,破坏害虫及霉菌等赖以生存的氧环境,以改善书画在保存和展出时的微环境质量,使书画长期处于稳定洁净的安全保存环境,预防微生物病害的发生。天博还对产生霉菌病害的文物囊匣进行化学方法清洗,采用自然通风干燥和自然光辐射等物理除菌措施,以预防病害的蔓延。在库房中,还搭建了低氧杀虫库房,对馆藏文物的生物病害起到了高效、无毒、环保的防治作用。

  加强馆际合作,

  发挥“头羊”作用


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系统的建立不仅为天津博物馆的科学管理、文物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提升了文物预防性保护的综合能力,还为天博带领周边文博单位共同提升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能力奠定了基础。随着天博文物预防性保护机制的完备,目前已具备天津区域内文物保存和展示环境数据和分析处理等能力,以及藏品的保存管理、协调、监测、分析、处理、预案等风险预控,可承担全市博物馆环境监测调控。

▲天博实时监测蓟州区文管所文物环境

2017年以来,天津博物馆开展了天津地区馆际文物预防性保护合作。2018年5月11日天博与蓟州区文物保管所拟定《文物预防性保护合作协议》,利用预防性保护信息平台对独乐寺及蓟州文保所文物实现远程环境监测。天博还协助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天津自然博物馆做开展前的环境监测,并提出建议,帮助兄弟单位文物展出中落实文物保存环境标准。此外还指导并协助平津战役纪念馆、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武清区博物馆、杨柳青版画博物馆等搭建起属于各场馆自己的文物预防性保护系统。

在开展天津地区馆际文物预防性保护合作的同时,加强京津冀区域内的文博机构合作,2019年5月,天津市文物博物馆学会与天津博物馆联合主办了“2019京津冀三地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学术交流会”,多家文博机构共商文物保护协同发展。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天津博物馆推出了““金石书香沁后人——周叔弢捐献文物与古籍特展”“殷契重光——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特展”等系列展览。文物预防性保护系统的升级更新,为天博系列展览创造了良好的文物展示环境。

编辑:姜 旭

审核:崔 波

本文刊登于2019年10月22日

《中国文物报》第7版

投稿邮箱:

wwbbowuguan@163.com

点开图片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