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资讯

“日本木作工具及工匠技艺”系列讲座之一丨 纪要:日本大工道具的历史和工匠的智慧

摘要: 2019年11月6日晚“日本木作工具及工匠技艺”系列讲座第一讲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A座101举行。徐怡涛教授主持讲座,并对系列讲座主题、赤尾建藏先生本人及竹中大工道具馆的概况做以简明介绍,其中特别提到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文物建筑专业会基于自身研究优势与竹中大工道具馆展开的后续合作。赤尾先生的第一讲,除本院文物建筑教研室的彭明浩(助理教授),俞莉娜(助理教授,讲座翻译)外,亦有来自故宫博物院、以及


2019年11月6日晚“日本木作工具及工匠技艺”系列讲座第一讲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A座101举行。徐怡涛教授主持讲座,并对系列讲座主题、赤尾建藏先生本人及竹中大工道具馆的概况做以简明介绍,其中特别提到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文物建筑专业会基于自身研究优势与竹中大工道具馆展开的后续合作。赤尾先生的第一讲,除本院文物建筑教研室的彭明浩(助理教授),俞莉娜(助理教授,讲座翻译)外,亦有来自故宫博物院、以及京内多所高校、学术机构的学者及研究员到场。


赤尾建藏馆长

讲座主持: 北京大学文物建筑教研室主任 徐怡涛教授





讲座正式开始前,赤尾先生着重提到自古包括日本木作工具在内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均不同程度上受到古代中国的影响。

一、竹中大工道具馆成立缘起及展陈概况

竹中大工道具馆开设至今已有35年。5年前迁至距离紧邻新干线神户站的新址。博物馆成立的缘起:距今70年前,日本开始使用了电动建筑工具。在此背景下,因电动工具的使用,手工工具面临着消失的危机。为了将使用手工工具的工匠精神,以及制作道具的锻造工匠的技艺这类民族遗产传承、保护下去,日本设立了这一座以木作工具及木作技艺为主题的博物馆。

日本神户 竹中大工道具馆入口(赤尾建藏提供)

在日本,企业博物馆或企业美术馆数量众多,但它们大多展示的是企业创始人的收藏品、或以展示企业文化为目的。比如丰田汽车博物馆就展示了世界各地的汽车。然而,竹中工务店并无收藏木工工具。因此在决定开设这座博物馆之时,便集合全国分店的力量,历时五年时间收集到1万件木工工具。这次的收集工作是距今40年以前完成的,如果是现在才开始收集,一定是无法完成这样的收集的(目前该馆展示的木工工具有1千件左右,库房收藏量在3万5千件左右)。

日本神户 竹中大工道具馆展厅内景(赤尾建藏提供)


二、日本大工道具的历史和工匠的智慧

赤尾馆长依时间脉络梳理了主要时段典型木作工具的演变及匠人的智慧。详实的图文、恰当的视频展示,生动呈现了日本大木道具的简史。

就伐木工具来看,绳文时代(公元前13世纪-公元前4世纪)使用石斧、弥生时代(前4世紀~3世紀)使用铁斧。中国及埃及见有使用铜制斧的历史,但是在日本虽然见有弥生时代的铜铎、铜剑等铜制品,用作工具的铜制品则没有发现,直接从石器时代进入了铁器时代。石斧和铁斧时代所面对的建筑木材有所不同。在使用石斧的之时,加工的对象是较硬的栗木,而使用铁斧的情况下则多加工较软的杉木和桧木。其理由是,石斧的刃部较铁斧更圆,如果加工木质较软的杉木、桧木的话会使木材表面凹陷、但无法切断。因此石斧适宜用来加工木质坚硬的如栗木这类的木材。

绳文时代的工具中,若与柄相对来看,刃部水平的为横斧、垂直的为纵斧。从时代变化来看,应是先用横斧后用纵斧。

文时代的工具及建复原(赤尾建藏提供)弥生时代的铁制工具因锈蚀的原因至今还没有一件出土品,但这个时期出土了很多木质品遗物。通过这些木制品遗物的削切痕迹可以复原出当时使用的木工工具。

弥生时代的工具及复原房屋(赤尾建藏提供)

到了古坟时代(3世紀~7世紀),从墓葬中出土了锈蚀了的铁制工具。从该工具可以看出,现在使用的木工工具的雏形在这一时期已经形成了。同时也是在这一时期,伴随着佛教的传入,自大陆而来的建筑集团、匠人参与到日本的建设活动中,在这一背景下,大陆匠人所用的木工工具也因此传入日本,日本的木工工具实现了一次明显的进化。 

古坟时代后期(6世纪末)至镰仓时代(1300年左右)的时间段内,日本并无制材的大锯使用,只能通过裂解的方式制材。在这种情况下,多选择树干较直的杉树、桧树进行加工,而放弃了树节较多的松木和楠木。

古坟时代的工具,左为出土物,右为复原工具

(赤尾建藏提供)

在操作知识首先在横切面的位置插入楔子,用凿切割。凿子沿着树干按照一定的间隔斜向开口。因为如果垂直开口的话,裂口则会向倾斜方向发展。在裂口处放入木楔,用木锤捶打木楔之后,就可以实现树木的裂解了。

首先,为了获取板材,在树干表面画出墨线,从横切面上将木楔打入。接着为了使得板材截面垂直,将凿子倾斜着开出裂口,在裂口处用木锤将楔敲打以使裂缝继续增大,则渐渐地板材也就被切割出来了。

裂解制材技术(赤尾建藏提供)获取板材之后,其表面用锛子切削取平。

在用锛子进行取平处理之后,用枪鐁再加工以获得更加光滑的平面。这一工具可以推拉两方向使用。顺着木的纤维进行削切,可以使得木材表面更加光滑。如果对比铇子的平木方式来看,铇子是一种强制性的平木方式,通过显微镜可以看出,铇子平木后木头表面毛躁。这种毛躁会积累灰尘以使木材更容易生霉腐蚀。法隆寺、药师寺、唐招提寺这些建筑之所以能保存了一千年以上,与采用了枪鐁这种工具进行加工是不无关系的。

法隆寺的金堂和五重塔,是距今1300年建成的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木构建筑。

7世纪末法隆寺建造时的木工工具。法隆寺本身并没有将当时的木工工具保存下来。通过调查当时应当使用了长达57厘米的锯子。使用了头部尺寸10种以上的凿子。锛子头部的尺寸也有5种以上。这些信息是在逐个对法隆寺建筑中的木构榫卯节点进行调研之后的出来的结论。

木工工具本身也是一种消耗品,所以能够自古保存至今的东西极少。调查古代的木工工具,则需要借助对旧木材的痕迹、及卷轴画之类的图像资料的调查和研究。

年代为1311年(日本重要文化财美术品)的卷轴画《松崎天神缘起》描绘了当时的施工现场的场景。据此,可以对当时建设工程内,工匠利用怎样的工具进行怎样的工作进行复原。

工匠进山选料之后,并非将带有树皮的原木直接运出,而是先在山内进行粗加工,用绳索将木材运送到山麓。再用牛车加上人力将木材拉到施工现场。

据此图所示,大工栋梁(工头)手持丈竿、角尺和墨斗等工具。建筑工匠们则利用了凿、锛子和枪鐁等工具。脚手架利用杉树的芯材制成,中国则多用竹子。通过这幅卷轴绘画可以知道,在建筑工程中,工匠们先在山林内对木材进行粗加工,再将木材拉至山麓并运送到施工现场,再在施工现场进行木材的精加工和构件的组装工作。

日方研究者依据卷轴画中描绘的树叶型锯和墨斗进行复原。可知此类锯子有多种使用方式,既可以横切也可以纵切。

《松崎天神缘起》(1311年)

树叶型锯(赤尾建藏提供)

1420-50年这段时间内(室町时期)从中国大陆输入了框锯。当时的日本,还没有可以制作这种大铁件的冶铁技术,只能从大陆高价购入。当时的情况是,寺院和神社高价购入工具,并借给工匠们使用。框锯的出现,改变了之前一直使用的裂解制材的加工方式,加工的对象也从杉木、桧木发展为树节较多的松木、榉木、楠木。在此之后50年,平铇代替了枪鐁进入了日本。框锯需要两人同时作业,锯齿的排布是从中间向相反方向分开。这种工具在日本可以说具有划时代的作用,大约在日本使用了200年。此后,单人使用的“前挽锯”在日本出现了。日本以外中国、欧洲的小木作用锯,均为框锯。江户时期使用的“前挽锯”,其锯齿尺寸较小。明治时期的锯子,锯齿较大。平铇则是自大陆传来,是带有把手的推铇。

框锯的操作场景(竹中大工道具馆展厅场景 赤尾建藏提供)

平铇和前挽大锯(赤尾建藏提供)

到镰仓时期为止,建筑工程中,一直是木作工匠自主进行进山选材、粗加工,搬运。至施工现场的精加工、组装等重劳动。大锯出现之后,室町时代出现了专门的制材业,使得建筑和制材实现了分化。与镰仓时代以前不同的是,木作工匠可以直接购入已经经过粗加工的木材,直接在施工现场进行精加工和组装,使得木作工匠从繁重的选材运输工作中解放出来。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木作工匠开始致力于对雕刻以及细致的木作装饰的创作。镰仓时代以前的工匠,在山中通过观察木材的属性,形成了“口诀”:(1)山的中部到山顶位置长出的树木,因为受到风吹日晒和雨淋,木材的具有粘性,适宜用作梁、桁、柱的材料。从山中部至山谷位置长出的树木,因为几乎受不到太多的风吹雨淋,且因在山谷位置树木获得的养分更加充足,使得树木长速飞快,快速成长出的树木材质较为柔软,更适宜用作室内的小木作用材。(2)几乎没有能够垂直生长的树木。树木要么向右歪斜,要么向左歪斜。通过观察可以首先知道树木是向哪个方向倾斜的。影响树木生长的条件有很多,其中有一条是与日照有关。在山的南侧生长的树木因受到较多的日照能够长出粗壮的枝条。而在北侧生长的树木则因接受不到日照而枝条较细。山地中因地形原因只接受了一个方向吹来的风,因此如果在山的南面风自东向西吹来的话,树的走向则会向左侧倾斜。将树木采伐之后,木材则会产生向原来方向倾斜的力量,则树干便会向右侧倾斜。因此,工匠在山林内首先判断树木是向左还是向右倾斜,并有效地运用这种歪斜进行木材组装和加工。法隆寺,唐昭提寺,药师寺便是在这种思想下建成的。如果再看镰仓时代以前的建筑物实例的话,南侧的柱子树节很多,北侧的柱子则树节较小且少。这便是合理利用了树木生长位置的结果,将山南面坡生长的树木置于建筑物的南侧,将山北坡生长树木用于建筑物的北侧,在建筑物建造时同时考虑了树木的生长范围。在进行建造活动时,应当在选址的周围山林内进行建筑的选材,以使得木材能够适宜当地的气候环境。然而,室町时代以后,工匠则不直接进入山林内了,从获得的木材上无法判断木材原本在山林内的生长环境。室町时代以后建立的建筑至今不过四百年的历史,但这些建筑物至今大多有了多次的修理痕迹。从这一点上,距今9年前落架修理的唐招提寺金堂使用了70%以上的1250年前,也就是创建之时的木材。可见虽然木工工具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进化,工匠的智慧则没有得到传承。 奈良东大寺的转害门(东大寺建筑群的西门)是一个实践了“根据木的生长方位进行建筑建造”的例子。可以看到此柱子南面有很大的树节,其他的柱子则不见有这么大的树节。这是江户时期的工具。江户时期栋梁级别的工匠所持有的整套工具仅存四套。工匠去世、或者弟子们更换工具的情况下,工具则逐渐流失。这一套工具是供奉于神社的工具箱之内,所以才留存至今。江户时期普遍使用平铇,虽然仅仅只有树叶型钜一类,但可以细分为纵切锯,横切锯,切沟锯,锼锯等不同类型。凿子如果柄端带铁环的话称为叩凿。这是可以开出大榫口大凿,没有的话则称为附凿,是对进行木构件装饰的雕刻凿。因此如果使用的付凿很多的话,建筑的雕刻也会相对很多。大锯出现形成了工种的分化,建筑的雕刻也因此繁荣。

江户时代桃山天满宫的大工道具(赤尾建藏提供)

三、《匠明》所列的“五意”

距今四百年前,大工栋梁这一类建筑工程的指导者阶层逐渐成型。《匠明》这本建筑技术书内,写有“五意达者,昼夜不怠”的话语。意为督促希望成为栋梁的工匠需要时刻钻研“五意”。这里的五意指:

1)「式尺の墨がね」--即现在所说的设计。2)「算合」--对工程费用和木材数量的计算。3)「手仕事」--工具的使用,加工的技术。4)「絵様」--纹样设计。5)「彫物」--雕刻。如果不精通这里所说的“五意”的话则无法成为大工栋梁。但成为了栋梁之后,并不需要实践全部类别的工作,「手仕事」、「絵様」、「彫物」三项为副栋梁或弟子的工作。前两者则为栋梁的职责。“式尺”则指的是日本建筑设计中一种叫作“木割”的技术。即以柱径作为建筑设计的基本尺度,来控制各类构件的设计。如柱径若被规定为是10cm,则阑额的高度为7cm,宽度为3cm。因此,熟知木割术的人则可以直接建造出比例恰当的建筑。然而最难的一项则是对规矩术的掌握,即利用角尺的操作进行建筑的设计和加工。在日本,古代到镰仓初期这段时间内,大多的建筑立柱的制作,是从2m直径的树木中先进行4分、再做出4根柱的操作方式。因开芯材易裂:在树木截面的位置,朝芯方向出现了裂缝,特别是木质较柔软的桧木和杉木会出现很大的裂缝。虽然柱内出现这些裂缝并不影响构造强度,但屋檐下方等雨水容易经过的地方内,若灌入雨水的话木材更容易受到损伤。1960年代从台湾购入直径2m的桧木。日本近代以后已经没有直径很大的木材了(目前台湾也不再出口这种体量的木材)。树木的截面内,根据取材的位置,木材的名字有所不同。分别为:追柾、板目、四方柾、柾板、長押、芯去柱。馆长同时提及木材生长特质、年轮辨识方法等问题。

树木截面与木材的种类(赤尾建藏提供)

斗栱中都有复杂的榫卯结构,与中国和欧洲不同的是,日本建筑较少进行木材表面的涂装,仅仅是在素木的表面进行简单的装饰处理,钉子和金属构件的使用也十分克制。可以说日本工匠技艺的精华就是榫卯结构的制作。

距今76年的一位日本大工所持有的木作工具的标准组合(并非最多的组合):数量最多的是凿子(49件)、其次是铇(40件)、锥(26件)、锯(12件),另含其它类型的工具共计(179件)。

大工道具的组合(竹中大工道具馆展陈场景 赤尾建藏提供)

在中国,一组工具的数量据日方统计大致是50-60件,欧洲大陆持有数量做多的是德国,大约60件。回溯刚刚的话题,日本不经涂装直接使用素木的建筑较多,因此为了追求建筑外观,则必须做出精巧的榫卯,也对木作工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赤尾馆长两个小时的讲述后,就现场学者和听众的问题耐心解答。问题主要围绕:馆内藏品收集与展陈、日本常用建造木料的选用、制作工具的匠作传承、木材与工艺等问题展开。


讲座现场



撰稿/俞莉娜、铁莹

摄影/李松阳

编辑/曹芳芳

审稿/张剑葳

本文来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微信公众号,我们将努力为您提供丰富的信息,让关心学院发展的您看到一个更活跃、更资深、更全面的考古文博学院。


了解更多信息,请前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网站:

http://archaeology.pku.edu.cn/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资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