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资讯

“殊方未远——中国考古学国际化的视域与维度暨第五届全国青年考古学者论坛”在北京举行

摘要:   11月30日-12月1日,为系统展示近年来国内外考古学的最新发现,推进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考古学新进展,并藉此增强国际间考古学与文化遗产的学术交流,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主办的“殊方未远—中国考古学国际化的视域与维度暨第五届全国青年考古学者论坛”在北京举行。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等9家考古研究机构,中国国家博物馆、


  11月30日-12月1日,为系统展示近年来国内外考古学的最新发现,推进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考古学新进展,并藉此增强国际间考古学与文化遗产的学术交流,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主办的“殊方未远—中国考古学国际化的视域与维度暨第五届全国青年考古学者论坛”在北京举行。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等9家考古研究机构,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等9家博物馆,北京大学、山东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暨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徽大学、云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18所高校,还有共计40余家单位百余位专家学者、高校学生、媒体代表参加了开幕式。

  

  开幕式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朱光华主持。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科研主管副院长姚百慧教授、教学主管副院长钱益汇教授和暨南大学郭明建研究员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姚百慧教授代表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对各位青年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他简要介绍了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史,着重介绍了历史学院考古学科近些年来的发展成就,并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钱益汇教授回顾了“全国青年考古学者论坛”的缘起与发展,他强调,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作为论坛主办方,希望为全国的青年考古学者们提供一个开放、自由、互动的良好平台,也希望与会的青年考古学者能在论坛中积极交流、各有收获。郭明建研究员代表与会学者致辞,他回顾了自己参加前四届“全国青年考古学者论坛”的亲身经历,希望与会学者在论坛中多交流、多互动、多展示,使得会议有意义,交流有收获。

  本次论坛共分五组,分别以“九域与万方”、“ 宗教与艺术”、“ 区域与社会”、“ 技术与经济”、“ 博弈与共生”为主题。在一天半时间里,共有60余位青年考古学者准备了43场专题发言,围绕境内外重要考古新发现、手工业考古与古代经济研究、对比视野下的古代社会研究、中外宗教遗存和古代艺术研究、定量分析视角下的考古研究、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与思考。

  

  在“九域与万方”的主题讨论中,学者们分享了国内外墓葬、沉船、港口、龛窟及城址等不同遗存的新发现,以及基于发现的新研究。发言内容既有环中国海及爪哇海沉船出水“铜锣”、14世纪中国与东南亚港口城市等与境外考古相关的内容,也介绍了坝上高原史前考古新进展以及狮子山楚王陵园的考古新发现与出土自铭器物的新研究,既关注海昏侯墓出土的漆纱残片探究西汉大冠制度,也涉及新乡、成都等地关于佛教考古的发现以及四川新发现的宋代山城城门。本组讨论展示出近年来青年考古学者宽广的研究视野和境内外材料的自如运用,也体现出新材料迅速转化为新成果的研究主动性。

  

  “宗教与艺术”的主题讨论是本次论坛涉及领域最广、学科方法最丰富的组别,展示出学者们尝试学科融合的学术努力。组内发言既有对墓葬文化与艺术的深入研析,如川渝地区胡人吹笛俑、汉代“半启门”图、宋金元时期“开芳宴”图、辽代墓葬中的十二生肖、山西金代仿木构墓葬等,也涉及宗教龛窟像塑的学术观察,如敦煌《舍身饲虎图》、山西阳城周壁摩崖造像、庆阳北石窟寺的“骑象菩萨”、宋代舍利塔内藏经性质;有对图像意涵的别样探讨,如五代及宋元绘画中的“有桥之境”与“无桥之境”、月华纹渊源,也有神祠礼器仪制的深入考量,如明清孔庙儒学祭器等。学者们的分享与交流是我们看到在宗教与艺术领域探讨中,生者与死者,世情与宗教,图像与文本在不同研究视角的研究中往往互文并济,共同构建着更为丰富的文化面相与历史片段。

  

  在“区域与社会”的主题讨论中,学者们关注颇为广泛,有中国北方的勒瓦娄哇技术、海岱地区史前拔牙习俗、淮河上游的史前农业化、滇国贮贝器、陶器分析所见西周社会多样性、西周青铜器矿料来源等问题,还有涉及传统村落保护、国家起源、甲骨文研究新发现等。

  

   “技术与经济”的主题讨论也展示出学界对手工业研究视角的多样性。研讨内容既涉及区域铜冶技术,如微观视角下的江淮青铜,也涵盖特定时段下的制瓷工艺,如12世纪黑釉粉底多色彩绘工艺和从红绿彩瓷器看金代民间宗教信仰;有对产品流布途径、使用受众的关注,如克拉克瓷的另一面——从故宫南大库区域出土克拉克瓷盘残片谈起,也有对器物装饰形塑的再思,如东吴青瓷釉下彩盘口壶双头鸟形象。窑器土偶背后,展示的是世情百态的文化线索,也是中国古代传统手工业生产、销售、使用的完整经济链条,同时见证着家堂香火与宗教神祇的信仰文化。

  

  在“博弈与共生”的主题讨论中,主要以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为主,有涉及古代矿冶遗址保护模式的,有涉及博物馆在非遗保护利用中的新举措的,有涉及考古相关法律制度实施的,有涉及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还有涉及地下文物保护与部门间合作的等等。

  

  “全国青年考古学者论坛”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肇基首倡于2014年,迄今已星火相传,历时五届。前两届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主办,第三届由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主办,第四届由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主办。经过几年发展,本论坛已经成为全国青年考古学者分享最新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开展学术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

  本次论坛各个组别的探讨,充分展示出青年学者砥砺切偲的研究热情与广阔多样的研究视野。发言论题既有显微镜下的科技考察,也有航拍式的综合探析,仰观俯察间指点不同时空背景下的方物流转、技术迁播、人群流动,以及由其带来的文化边界与认同。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不同学科背景与知识结构的研究者在搭建研究理念与观察维度融通平台上所做的努力。殊方未远、异世同调,期待更多的青年学人在打通学科壁垒、探讨研究路径的道路上坚定同行。

  撰稿:秦昱;摄影:刘云飞

  审定:袁泉、钱益汇、王涛

  转自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齐泽垚。谨此致谢!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资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