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十大考古候选项目|山东滕州西孟庄遗址发现完整龙山文化小型围墙聚落

摘要: 聚落形态早晚变化比较清楚,阶段性非常突出,对于了解龙山文化基层聚落的结构、解读龙山文化基层聚落中人们的生活、生业方式,从而为更完整地解读龙山社会,提供了非常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西孟庄遗址地理位置示意图  西孟庄遗址位于山东省滕州市界河镇西孟村南,在配合枣菏高速公路建设中,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018年于遗址上发现完整的龙山文化小型围墙聚落,随后进行了扩大发掘,历时一年多,终于将之完整揭露出来,总计发
聚落形态早晚变化比较清楚,阶段性非常突出,对于了解龙山文化基层聚落的结构、解读龙山文化基层聚落中人们的生活、生业方式,从而为更完整地解读龙山社会,提供了非常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西孟庄遗址地理位置示意图

  西孟庄遗址位于山东省滕州市界河镇西孟村南,在配合枣菏高速公路建设中,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018年于遗址上发现完整的龙山文化小型围墙聚落,随后进行了扩大发掘,历时一年多,终于将之完整揭露出来,总计发掘面积2500平方米。

▲西孟庄遗址2018年发掘区航拍图

▲西孟庄遗址2019年发掘区航拍图

▲西孟庄遗址龙山遗迹分布图

  遗址东侧有一条东北~西南向古河道,微地貌形态隐约可见,当地人称为“沙岗”。遗址上西部、北部地势略高,东部、南部地势稍低,受后期平整土地所致,现存总体地势较为平坦。因此遗址现存地层堆积亦较简单,除东部仍残留东周和龙山文化地层外,多数区域遗迹现象直接暴露于表土层下。时代上,除个别战、汉墓葬外,余均属于龙山文化早中期,发现围墙、环沟、房址、灰坑、墓葬、窑址及大量柱洞,分布组合极有规律,自成单元形成围墙聚落。其发展,据层位关系等,可分两期:下层方形围墙阶段和上层圆形围墙阶段,且方形围墙基槽恰处于圆形围墙外侧环沟之下。

1
早期:方形围墙阶段

▲方形围墙东南段(上为东)

▲方形围墙之东墙基槽内柱坑

▲方形围墙之南墙基槽内柱芯

▲F19

▲F34

▲方形围墙“凹”形建筑

  墙体已无存,仅余地基部分,由基槽和柱坑构成。整体正方形,西北~东南向,东西边长45~46米,南北边长47~48米,面积近2200平方米。基槽口宽约60~90厘米,深度不一,东墙、南墙约60~80厘米,北墙和西墙约40~50厘米。基槽口发现密集柱洞,间隔约20厘米,柱洞直径5~10厘米不等。基槽底部每间隔约30~40厘米,则下挖直径25~40厘米深30~40厘米的柱坑,大部分柱洞都位于这些柱坑中。基槽内沿分布一周柱坑,基槽内外各占一半,应为“壁柱”。其间距约80~100厘米,直径40~60厘米,深约30~40厘米,柱坑内有柱洞。据此推测,方形围墙的建筑步骤可能为:挖基槽—基槽底部深挖柱坑—栽埋柱子—回填基槽—再立“壁柱”—修筑墙体。南墙正中位置留有一处缺口,宽约3.5米,可能为门道所在。东墙正中部位有一方形房址F19,门向内;西墙偏南部位也有一双间房址F34,门亦向内。两座房址的后墙基槽虽然都正好与围墙基槽相连,但形制和宽度都不相符,走势也略有错位,且围墙基槽在此有断开的明显迹象。因此判断,围墙在这里起初有两个门道,后来因为不明原因废弃,并建造了两座房址将之堵起来。另,东围墙F19以南约9米处向外突出,形成一横“凹”字结构,规模甚小,长宽仅1.2~1.8米,显然不是房址,应为围墙上的特殊结构。

▲F22

  本阶段房址共确认10座,集中于西部两期围墙之间,多被晚期环沟叠压破坏,另有大量柱洞柱坑。同时,圆形围墙之内下层房址亦应属于本期,但因保护上层房址的原因而没有清理,故其形制不明。已发掘房址多为方形地面式木骨泥墙建筑,分单间、双间,面积多为12~20平方米,应为南北向成排分布。以F22为例:南北双间地面式,长约5米,宽约3.8米,北间面积约13、南间面积约6平方米,其间有门道相通,门向南。


2晚期:圆形围墙阶段,其外环绕浅沟,
其内发现丰富房址,还有少量灰坑等


▲圆形围墙东南段(上为东)

▲圆形围墙西南段(上为东)

▲圆形围墙壁柱及柱坑

▲圆形围墙内柱芯

  圆形围墙恰处于方形围墙内,平面圆形,直径36米,面积约1100平方米,最大周长113米。墙体亦无存,存留基槽和柱坑,除形状和宽深尺寸稍有差异之外,其建筑方式、形制结构几乎完全等同方形围墙,只是柱洞更密集了,壁柱还存在打破现象,推测是修补的遗留。另外,有意思的是圆形围墙内侧还发现有大半圈柱坑,集中于其东、北和西部,大部分与“壁柱”一一对应,间距约0.8~1米,性质不明。圆形围墙南侧留有一处缺口,宽度约6米,应为门道所在。缺口内侧有成组的大柱坑,可能是门道附属建筑。

▲环沟

  环沟围绕于圆形围墙外侧,平面形状不规则,浅沟状,堆积较平,受地势和后期破坏所致,东、南侧深约30~50厘米,西、北侧深约10厘米。环沟内填土多为黑灰色淤土,应为静水沉积而成,其中出土较多陶片、炭屑、烧土粒、蚌壳和兽骨等,应为生活垃圾。综上判断,环沟的形成可能与修筑围墙取土有关。

▲F29

  围墙以内的房址共确认34座,另有大量柱坑、柱洞。房址多为方形地面式木骨泥墙建筑,分单、双、三间不等,面积多15~25平方米,目前发现的最大一座房址F29面积达52平方米,为东西二连间地面式建筑,略呈矩尺状,东间长约6.5米,宽5米,西间长6.5米,宽3米,中有门道相通。房址多保存不好,仅存留垫土层,未见活动面和灶址。一般四周挖基槽,槽内有密集柱洞,也有没挖基槽仅挖柱坑或柱洞的房址。房址的布局应为南北向成排分布,同时其间分布着一些特殊的柱坑(洞)或小面积空间,看来这些房址还是存在一些分别和组合的。

▲方形围墙与圆形围墙门道(上为北)

▲西孟庄出土陶鼎

▲西孟庄出土陶鼎

  从方形围墙东西墙的北段和圆形围墙的南半段来看,其内侧都存在平行基槽,说明在使用过程中都曾进行过补修。从地层关系和出土遗物来看,方形围墙或修筑于龙山初期,使用到龙山早期早段,早期晚段被圆形围墙代替,延续至龙山中期圆形围墙废弃,但这时还有人活动,发现了一些灰坑、个别墓葬和窑址,以及少量仅残存柱础(有的为碎陶片砸实而成的鸟巢形)部分的柱洞。


3学术意义

  整体来看,西孟庄龙山聚落虽然面积较小,但十分完整,然而遗迹现象主要是围墙和房址,其他种类极少,缺乏一般遗址常见的各种灰坑、墓地(对遗址周围数百米范围内进行了钻探也没有发现)、水井、陶窑等,功能上并不完备,且出土遗物种类单一,体量也小。这些都让我们思考,与其认定这是龙山文化一种基层聚落,不如认定这是当时的一种特殊聚落。如果这反映了当时基层聚落的一种形态,则对于我们了解龙山文化基层聚落的结构、解读龙山文化基层聚落中人们的生活、生业方式,从而为更完整地解读龙山社会,提供了非常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如果这是一种特殊的聚落,则其性质的认定非常重要,它首次揭示了龙山文化时期聚落已经出现了非经济意义上的功能分化,对于我们分析和估量当时的社会发展程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况且西孟庄遗址聚落形态早晚的变化也比较清楚,阶段性非常突出,完整地揭示出其发展演变的过程,早晚阶段的对比,也会有助于对其性质的分析认定。总之,无论是哪一种属性,西孟庄龙山文化聚落的发掘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们能够首次完整地揭露出当时的一处聚落,从而对其所代表的社会单元进行充分研究,这对于认识龙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发掘过程中对围墙和房址建筑过程的解剖和复原,在研究龙山文化建筑技术方面也提供了很好的范例,这同样是龙山文化社会发展水平一个侧面的反映。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编辑:韩旭川

  审核:贾昌明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注明来源及作者 侵权必究


    分类: 中文 资讯 文博信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