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入华粟特人墓葬图像的文化渊源

摘要:   墓葬图像融汇多种文化    入华粟特人墓葬所体现的文化分为两个层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中,墓葬和葬具形制属于中原文化传统,图像服饰中的男服主要受粟特、厌哒、波斯、突厥文化影响,女服则受中原文化影响。粟特的平檐、圆拱顶厅堂,中原的亭台楼阁和拱桥,以及突厥毡帐,均完美地体现在入华粟特人墓葬图像中。饮食用具以粟特、波斯、 ...

 

 墓葬图像融汇多种文化

    入华粟特人墓葬所体现的文化分为两个层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中,墓葬和葬具形制属于中原文化传统,图像服饰中的男服主要受粟特、厌哒、波斯、突厥文化影响,女服则受中原文化影响。粟特的平檐、圆拱顶厅堂,中原的亭台楼阁和拱桥,以及突厥毡帐,均完美地体现在入华粟特人墓葬图像中。饮食用具以粟特、波斯、希腊传统为主,主要有胡瓶、多曲酒碗和各种放置食物的盘子等。

  

    精神文化中,最重要的宗教信仰是祆教,墓葬图像中的人身鹰足祭司和装饰华丽的火坛是其直接体现。祆教的教义和思想观念体现在墓葬图像中,如善恶二元观、亡灵接受审判等。佛教和儒家因素亦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如佛教的装饰纹样和艺术表现形式。儒家文化显著地体现在墓志文中,图像上没有明显表现。墓葬图像中表现生活风俗方面的有狩猎、搏斗、节日宴饮、乐舞等内容,主要以粟特、波斯、突厥和厌哒的文化传统为主,中原文化的痕迹不太明显。

  

    以影响程度的深浅为序,入华粟特人墓葬图像的文化来源依次为粟特、中原、突厥等。

  

    首先是粟特文化,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均有明显痕迹,前者有建筑、家具、酒具、服饰等,后者有祆教观念、习俗等,如图像的构图、人物姿势、技法、色彩、纹饰等。另外,粟特人的日常生活景象和社会习俗亦有体现,如乐舞、商旅等。

  

    其次为中原文化,以墓葬艺术和儒家礼制文化为主,如墓葬的形制、葬具、墓志和随葬品、墓主像等。在精神文化方面,对“事死如生”的观念接受较为明显。

  

    最后,剺面丧俗、毡帐图像等应来自突厥文化的影响。此外,还有波斯、印度、希腊、罗马等文化的影响。波斯文化主要表现在以祆教为核心的各方面,如圣火祭祀、联珠纹样等图像。印度文化体现在对飞天、覆莲纹和仰莲纹等图像的借鉴,希腊和罗马文化体现在酿造葡萄酒和双翼飞天等图像上。

  

  粟特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区别

    从墓葬图像来看,粟特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文化表达侧重点的区别。中原文化在葬具图像、墓室壁画中侧重表现孝子、升仙、出行、墓主画像等与死亡相关的主题,而以生活用具为主的随葬品重在构建死者在另一个世界的“生活”。丧葬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个时期都有等级森严的礼法规定,墓葬图像也受当时流行的社会习俗影响。例如,北齐较重视墓室壁画和葬具图像的绘制,而北周却实行薄葬政策,墓葬相对简陋。入华粟特人虽在墓葬形制方面遵照中原礼制规定,但葬具图像却大大超出中原的传统内容,注重宗教祭祀和日常生活场面的表现,超越了粟特盛骨瓮和中原墓葬的传统图像题材,彰显了其对于故土生活的思念。

  

    2.文化表达方式的区别。汉人对墓葬图像中文化的表现,采取了遵从礼乐制度、压抑人本性的表达方式,对感情的收敛和象征性表达说明汉人充分认识到墓葬艺术的局限性。入华粟特人墓葬图像虽也受中原墓葬文化的影响,但他们将艺术的题材内容和创作手法大量运用到墓葬艺术图像的设计、制作中,因此,我们能从众多丰富多样的图像中了解到入华粟特人的日常生活。

  

    3.文化指导观念的区别。汉人墓葬图像的题材内容较固定、单一,虽在有些墓葬壁画或随葬器物中,也能看到域外文化的遗痕,但所占比例低。隋唐时期,此种情况开始发生变化,这应当与粟特文化对中原影响时间的持续和范围的扩大密切相关。这种转变在北齐、北周的墓葬中表现并不明显,直到隋唐,随着汉人对粟特文化看法的转变,粟特文化才最终在中原大放异彩。

  

  胡、汉文化交流的轨迹

    入华粟特人对于中原文化的接受,更多地体现在礼制文化上。首先是墓葬形制、装饰等中原丧葬礼制方面;其次是中原墓葬图像中体现等级身份的墓主画像、车马出行等方面;最后是对于中原儒家孝文化的继承。

  

    汉人对粟特文化的接受则呈现出从拒绝、排斥到主动接纳的轨迹,接受心理和评价历程则有从“以丑为主”到“以美为主”的转变。北朝贵族对粟特文化艺术多持排斥态度。如颜之推对利用擅长外来文化如语言、音乐等途径博取政治仕途的做法嗤之以鼻,鲜卑贵族高孝珩将外来音乐称为“亡国之音”。唐代史学家则对入华粟特人诬之以“胡小儿”、“商胡丑类”、“西域丑胡”等。玄奘说粟特人“风俗浇讹,多行诡诈”,其负面评价可能与玄奘的佛教徒身份及粟特人较少崇信佛教有关。但唐代文学家却受到粟特文化的强烈吸引,对粟特人及其文化艺术持赞赏的观点。如元稹《法曲》所谓“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粟特音乐、舞蹈、服饰等,在唐代文人看来,充满韵味。

  

    北朝隋唐时期,粟特文化与中原文化经历了冲突、磨合、融汇的过程。入华粟特人经历了“汉化”历程,而汉人则经历了“融胡”过程。

  

    (作者孙武军 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

   


北朝考古发布(beichaokaogu)

综合整理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 丨《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02-27

以上图片版权均归作者所有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