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屈家岭史前遗址的保护与利用研究——以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为例

摘要:   史前遗址是按照时间序列划分的一种遗址类型。此类遗址现存遗存可识辨的难度大,前期科研任务繁重,出土器物与人们通常概念上的“重器”相去甚远,导致人们文化自豪感不足,保护意识相对淡薄;距今时间长,历史跨度大,可查询参阅的历史资料稀少,以致保护规划的编制困难重重。屈家岭新石器时代遗址的保护和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正面临上述观念困境 ...

  史前遗址是按照时间序列划分的一种遗址类型。此类遗址现存遗存可识辨的难度大,前期科研任务繁重,出土器物与人们通常概念上的“重器”相去甚远,导致人们文化自豪感不足,保护意识相对淡薄;距今时间长,历史跨度大,可查询参阅的历史资料稀少,以致保护规划的编制困难重重。屈家岭新石器时代遗址的保护和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正面临上述观念困境和技术难题。

屈家岭遗址分布图

  一、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背景

  屈家岭遗址位于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屈岭村和京山县雁门口镇高墩村(“中国农谷”核心区,屈家岭管理区城郊),是以屈家岭遗址点为核心,包括殷家岭、钟家岭、冢子坝、九亩堰、大禾场、土地山、杨湾、小毛岭、毛岭、东湾、潭湾等遗址组成的大型遗址群,是我国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代表性聚落遗址,距今约4 600~5 300年之间。屈家岭遗址自1954年被发现以来,发掘面积约1 045平方米(部分遗层堆积厚约3米以上)。1956年第二次发掘后成为“屈家岭文化”命名地遗址。研究资料表明,“屈家岭文化”内涵包括三大发展阶段,即前屈家岭文化(叠压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屈家岭文化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一是精巧的农耕工具文化。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石器制作属磨制,且小巧精致,形制工整,棱脊明显,刀部锋利。用于农业生产的主要有斧、锛、铲、锄、镰、刀等,用于制作生产工具的有凿、钻、掘等;用于加工谷物的有杵等。

  二是初步发达的种植文化。屈家岭文化的稻作遗存最早发现于屈家岭遗址,这也是长江中游第一次发现史前的稻作遗存。在屈家岭文化层中发现了大量家猪的牙齿,这也说明当时饲养业的发达,粮食已有了剩余。

  三是生机勃发的渔猎文化。屈家岭遗址中发现的渔猎工具,主要有镞、石球、盘状器、鱼叉、鱼钩、网坠等。史前先民选择什么样的自然环境作为聚落地址,是由其生存条件和经济生活方式所决定的,并不是随意的选择。

  四是古朴秀美的陶器文化。屈家岭文化时期,快轮技术迅速普及,屈家岭文化时期的陶器在整个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的制陶历史上,质量是最好的,制作的陶器胎质厚薄均匀,器体光滑圆正。

  五是丰富多彩的纺织文化。屈家岭遗址中,纺轮是一种极易发现的遗物,屈家岭出土纺轮的数量和花纹样式都比较丰富。

  六是初具城落的建筑文化。屈家岭文化的住房多属方形、长方形的地面建筑,为隔墙连间式住房,形式新颖,建筑结构比较复杂。

  七是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在屈家岭遗址中,发现了一种奇特的筒管形陶器,无论是从形态特征上分析,还是从连接配套的方法上考察,均可以判断是屈家岭文化原始宗教活动遗物。另外,墓葬葬式以仰身直肢葬为主,少数屈肢葬,儿童多用瓮棺葬。这一时期出现了城壕聚落,社会分化、宗教活动等现象逐渐加剧[1]。

  国务院于1988年公布屈家岭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总面积约1 205公顷,其中遗址保护范围约284公顷,建设控制地带约921公顷。国家文物局在“十一五”期间将屈家岭遗址列入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项目之一。目前遗址核心区为农民耕作区,区内有零星居民点、渠道、泵站等,保护工作处于自然状态。

  2009年6月,大遗址保护良渚论坛在杭州召开,结合良渚遗址公园建设的启动,国家文物局首次将“建设考古遗址公园”作为大遗址保护的有效途径正式向社会发出倡导。尽管理论界对于考古遗址公园的这种将遗址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形式还存在某些顾虑和争执,但部分地区在大遗址保护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初步验证了这一做法的可行性,它使得遗址保护成功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争取到了社会力量和广大民众的支持,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兼顾了居民百姓的日常需求,文物保护不再是专给政府出难题的麻烦制造者,转而成为推动和完善城市建设的积极力量。在此基础上,经过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求意见并反复修改完善,国家文物局于2009年12月17日正式印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试行)》,并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定细则(试行)[4]。2012年12月24日,国家文物局制定颁布《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编制要求(试行)》。自此,我国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进入全新时期。

  近年来,屈家岭遗址的保护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该遗址原由京山县和屈家岭管理区相关部门联合管理。2011年12月,荆门市政府批准成立了遗址保护专门机构———屈家岭遗址管理处。2012年7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实施了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的《屈家岭遗址文物保护总体规划》。2013年,向国家文物局申报了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并向地方发改委申报立项。

  二、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价值

  屈家岭文化是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最为兴盛和辉煌的时期,其遗存本身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重大的历史文化价值,建设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对于屈家岭遗址的保护、建设荆门和中国农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历史价值

  屈家岭遗址是长江中游史前文化的承载,是研究屈家岭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大遗址,为建立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谱系结构提供了关键支撑,屈家岭文化阶段正处于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的重要历史时期,该遗址的发掘研究对中华文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是展示屈家岭文化的窗口。考古发掘表明,屈家岭遗址是屈家岭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处重要遗址,是长江中游及江汉地区新石器时代一个重要的古文化遗址,是长江中游及江汉地区史前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该遗址文化堆积深厚,文化内涵丰富,保存基本完好,是研究长江中游及江汉地区史前时代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环境状况的不可多得的重要遗址[2]。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后将使这一文化瑰宝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扬。

  (二)科学研究价值

  在新的历史时期,广大文物工作者担负着推动我国由文物大国向文物保护强国的历史性转变的重任,面临着极其丰富的文物宝藏和保护理念的更新,既有大可作为的良机,又受到无法回避的巨大挑战,在巨大的挑战面前,应该树立和落实文物保护的科学发展观,重视对文物保护和文物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在努力实践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不断提升文物保护水平,使文物古迹得以真实、完整、长久地保存。

  屈家岭遗址出土的陶器和红烧土内所含的稻谷壳,是研究中国稻作农业发展的重要科学资料。屈家岭遗址出土的大量制作规范精致的陶器,显示了快轮制陶技术的出现与普及,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屈家岭遗址发现的大规模红烧土地面建筑,具有良好的防潮功能,是人们不断适应环境的典型范例。

  (三)文化艺术价值

  目前国家对文化历史研究越来越重视,文物保护事业更加注意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将作为广大群众的终身教育学校,是健康文化、教育、休闲的重要场所,是向广大群众提供各种文化信息的载体。屈家岭遗址出土大量造型规范的陶器及彩陶,装饰风格反映出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思想。

  (四)在建设荆门和中国农谷建设中的价值

  1.突出地方特色,提升城市品位。一个地方文化的定位,必须体现这个地方独有特色,因为有特色才有魅力,有特色才有吸引力和生命力。一个科学有效的大遗址保护工程,既可以起到保护大遗址的作用,又可以起到集聚游客,光大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规划一块绿地,可以带动上百亩土地升值,而建设一个遗址公园,则可以让整个城市升值,可以让一个城市受益上百年、上千年。

  2.带动经济发展。以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作为“中国农耕文化的传承地”,提高其在国内乃至国际上的影响力,带动周边地区文化及经济发展,逐步形成集遗址保护、旅游、休闲、研究等功能为一体的屈家岭历史文化新区。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有利于促进遗址走向一条“以文物带动旅游,以旅游促进保护”的良性循环道路,使文物保护与文物旅游相互促进,两翼齐飞,使荆门的旅游产业和文物保护事业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

  3.改善当地居民生活环境。以自然生态为核心,引入历史悠久的屈家岭文化元素,保持良好的自然野趣,全面推进绿化建设,将充满温情与魅力的水文化和质朴的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形成“山水园林”、“文化园林”的独特景观,使人居环境更加优美。

  4.融入“中国农谷”建设。使二者互为依托,互相促进,使其在促进国家经济建设和推进人类文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以“中国农谷”为背景,以屈家岭遗址文化内涵为核心,展现屈家岭地区古代农耕文明到农垦建设再到现代农谷的发展历程,展现区域“远古农耕,昔日农垦,今日农谷”的变迁;作为“中国古代稻作农业”和“中国现代农谷建设”的“链接纽带”。

  三、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目标与布局

  在遗址保护科学化、环境生态化、考古系统化和整体可持续化的基础上,将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创造成一个东方古人类遗址保护的示范基地;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中国特色的古迹遗址保护、展示、教育与研究示范平台;并成为国际古迹遗址保护的技术平台,中国稻作历史研究平台。

  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范围以屈家岭遗址点为中心,总面积168公顷,概算静态总投资24 485万元。主要建设项目有:保护设施建设、考古研究、展示利用、环境整治、道路改建、绿植景观、基础设施建设等。总体布局是“一环两带三区四心”。“一环”是指贯通遗址片区的环形路;“两带”是青木河和青木垱河两条滨河景观带;“三区”即考古科研区、农耕体验区、游客服务区三个活动区域;“四心”包括屈家岭遗址点展示核心、钟家岭遗址展示核心、冢子坝遗址展示核心、土地山遗址展示核心等四个展示核心。该项目建成后将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屈家岭遗址的历史信息及全部价值,成为郊野型的新型公园。

  四、屈家岭遗址保护现状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困境

  (一)遗址保护现状

  1.遗址保存现状。屈家岭遗址点、钟家岭遗址、冢子坝遗址、东湾石器采集点保存状况一般,遗址区内基本为农田,但经常可见因耕种被扰动翻出的红烧土块,反复耕种对遗址破坏较严重。少量房屋建筑、水渠穿越遗址,现代坟墓破坏遗址。

  土地山遗址保存状况较差,遗址分布区大片区域被民居及临时建筑叠压。

  聚落环壕遗址经勘探基本确定其分布范围,但具体分布情况及保存状态不清楚。

  2.环境现状。园区内主要水系青木垱河、青木河、刘家河等基本保持原有格局。但是受现代水利设施建设影响,青木垱河上设有水闸3处;青木河断流;河道边周围有多处人工围堰。

  原生植物数量与品种受到大面积人工种植干预,天然植物被人工种植取代。

  遗址周围建筑的材质和色彩杂乱,与周围环境不协调。

  石龙主灌渠穿越遗址区,对地貌环境有所改变。但因为该灌渠建设年代已近60年,一方面其还在使用当中,另一方面已成为稻田景观的组成部分。

  3.保护管理及措施现状。屈家岭遗址目前没有安防设备,考古发掘现场已经回填。采取了一些临时性保护措施。管理部门系统收集了考古研究相关资料,并进行了宣传工作;对部分遗址进行了初步的展示;保护加固措施和对耕种活动的管理尚不到位。

  4.资源展示与开发利用现状。屈家岭遗址尚未开放。可移动文物目前也没有展示条件。可移动文物分散在京山县博物馆、荆州市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以及国家博物馆等地。

  遗址区地面可见遗迹现象包括:土壤中少量红烧土遗存、散落的陶片、河坎局部文化层断面、首次考古发掘点,另保留有当年考古队居住的土坯房。

  5.遗址可观赏性。屈家岭遗址文化内涵重要,但地面可见遗迹遗存较少;屈家岭遗址所处区域为农田,农业景观丰富。

  (二)建设困境

  1.管理体制滞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是一个新的课题,其专业性较强,不同于一般性的基础工程建设。政府主导,部门托管是一条思路;文物保护,属地管理是一项原则。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主体的确定也是需要认真筹划的事情。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地理位置特殊,建设主体单位究竟是市文物部门,或屈家岭管理区,或京山县政府,还是另外成立专门机构,实际操作中尚未完全明确。

  2.保护困难大。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加剧转型时期,遗址保护面临着城市化、工业化、商业化的巨大威胁,理念的冲突导致用地等实际行为的冲突:唯GDP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导致各种大型基础工程不断蚕食着遗址存在的空间,史前遗址逐渐丧失其原真性和整体性。同时遗址展示方式落后,缺乏生动性和教育意义,出土文物入库进馆,没有真正使历史遗产成为公民共享的财富。

  3.研究深度不够。史前遗址遗存可识辨的难度往往较大,由此导致前期科研任务繁重。由于遗存距今时间长,历史跨度大,可查询参阅的历史资料稀少。目前围绕屈家岭文化的研究,可搜索到的只有4本研究性图书及24篇研究论文,导致保护规划的编制困难重重。

  4.建设资金欠缺。文化建设必须建立在相当的经济基础之上,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往往数量大、周期长、回收慢,所以在观念更新之后,建设资金就是一个最大的难题,在破题之前,地方政府有心无力,办事机构巧妇难为。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保护和利用虽然纳入了荆门市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工作,但是资金缺口,单单依靠地方财政难以填补。

  五、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路径思考

  作为史前遗址,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必须遵循保护为主的原则,操作层面必须做到考古先行,多学科参与,多层面协作,以点带面实施考古科研工作。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如何破题,要依时顺势,借鉴省内外的一些经验,集思广益。我们为了科学规划和建设大遗址,先后组织考察团赴国内知名大遗址考察学习,确定了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路径。

  (一)科学编制保护规划将大遗址保护规划纳入城市发展规划,是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合理配置资源,妥善处理城市建设与大遗址保护关系的必由之路。目前编制的《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详细规划》已经湖北省文物局上报国家文物局审批。规划的编制与审定,必将推动遗址保护研究和合理利用工作。根据规划的设计,依法履行报批手续,按期开展文物保护、遗址加固、新建工程等。

  (二)坚持政府主导与公众参与相结合积极探索保护和利用新模式,是开创大遗址保护新局面的重要保证。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中资金是瓶颈。陕西西安曲江池遗址、四川成都金沙遗址以及邻近的荆州大遗址建设在解决考古遗址公园的资金缺口的问题上给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提供了许多可供借鉴的模式。省情市情不同,遗址类型及区位、环境不一样,有些模式不一定合适于荆门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结合自身情况,建议选择一种模式———行业指导,政府主导,企业投入,等额回补。

  根据《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文物保护工作。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费、土地征收、居民搬迁、公共设施建设等由当地政府负责。同时,当地政府把大遗址保护融入文化强市、旅游兴市战略,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努力实现文物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的共赢。

  建设资金以地方政府筹集为主,中央财政补助为辅,同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2013年6月,荆门市政府与湖北省联合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共同建设中国农谷生态新区的框架协议。建议下一步相关的子项目协议签定参考以下思路:省联发投集团按照国家批复的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详细规划,出资参与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竣工后由业主单位运营管理,联投发集团不参与公园运营管理。荆门市政府以等额投资回补的原则承诺给予联投发集团开发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附近的旅游商贸项目。

  (三)坚持与当地经济发展、富民工程相结合把遗址保护和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相结合,充分发挥大遗址未来综合效益。把屈家岭遗址保护利用做为当地农民从事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致富工程。对当地农民实行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升其社会竞争和生产经营能力,为农民提供丰富的就业渠道,让他们服务于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成为遗址公园内的一员。

  (四)坚持“以人为本”和“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加强环境整治,科学展示利用,改善城乡生态,创造美好的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生活水平,让全社会共享保护成果。

  当前,遗址保护、展示的方式仍在进一步研究探讨当中,在未来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中如何依时顺势准确定位,避免过度商业化,这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

  六、结语

  史前遗址保护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既是一项全新的理论课题,也是一项浩繁而复杂的工程,需要设计一套包括学术和管理的多学科综合知识结构。其内容包括:考古学和历史学、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生态环境科学、环境考古与历史地理学、体质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地质学、植物学、博物馆学与传播学、文物保护措施和保护技术、新材料与新技术、航拍与遥感技术,以及国际有关文化遗产的公约与条例、中国有关的法律法规,还包括相关的政府管理行为运行过程。实际需要日新月异,理论发展相对滞后,学科建设亟待加强。

遗址公园布局规划

  

  

  [1]张绪球.屈家岭文化[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2]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工委宣传部.走进中国农谷核心区屈家岭[J].世纪行,2012,(4):36-43. [3]赵夏,陈曦,郭萍.“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相关研究述评[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2,(3):35-41. [4]肖莉.大遗址保护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J].中国文化遗产,2010,(1):32-45.

  

京山市档案局

为京山建档打造京山历史文化百科全书

欢迎提供稿件:

邮箱:920056182@qq.com

电话:13886941375

点击本文标题下面蓝色字体京山记忆,或长按下面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分类: 中文 研究 专家观点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