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资讯

樊锦诗:莫高窟百分百原汁原味 文化遗产开发还要保护先行

摘要: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阮明艺):“如果你花钱买个包包,我说哎呀你这个是假的,你心里不舒服吧?游客去参观古迹的时候也是一样的”原敦煌研究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樊锦诗这样比喻现在许多文化古迹开发的弊病。这位已 ...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阮明艺):“如果你花钱买个包包,我说哎呀你这个是假的,你心里不舒服吧?游客去参观古迹的时候也是一样的”原敦煌研究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樊锦诗这样比喻现在许多文化古迹开发的弊病。这位已经做了50多年莫高窟研究的专家,在采访中不断强调,文化遗产的开发要保护先行,不然失去根基,也不可持续。
  樊锦诗所关注的文化遗产利用问题的背后,是许多历史遗迹开发后面临的尴尬局面:古建名城重修重建的越来越多,但人们开始爱去国外逛寺庙、看宫殿了。排除钱袋鼓了、不爱扎堆,剩下的原因怕是躲不过大家的标准提高了:看上去就和前几天新建的建筑一样,我为什么还要花钱看?樊锦诗委员直言“现在还有几个历史文化名城是原来的面貌?我现在到一些城市,我不去转,都一样。”
    进行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本应是唤起公众关注的有效途径,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的相反局面?樊锦诗委员表示,这是因为没有让保护先行。只想着赶紧修好建好,就可以收门票拉动GDP了,把文化古迹背后所承载的历史给“开发”没了。但文物珍贵而又脆弱,不是白菜萝卜还能长,一旦坏了不可复制。樊锦诗委员着急地说“你要利用,首先它要在啊”。
    不过在实际中,不少地方都坦言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大量资金,不开发旅游哪儿来的钱呢?对此,樊锦诗表示,不要把保护和利用对立起来,保护第一,然后利用有度。把文化遗迹真正保护好了,它们自己会说话,游客不会少。樊锦诗反问“为什么现在莫高窟越来越吸引人?因为它有意思啊”。
   那莫高窟的“有意思”是怎么做到的?樊锦诗表示,这是因为莫高窟做到了保护上的完整性,“莫高窟我可以保证是百分百原汁原味的”。到了什么程度呢?莫高窟不仅人文环境上,它的周边自然环境,包括树木、河流、戈壁、沙漠,都被保存了下来;最初建在洞附近的办公区域,后来全部迁走,不该添加的就不在那里出现。这份完整性背后是樊锦诗这些默默守护在莫高窟的工作者细致严谨的工作:他们曾经为了保护脆弱的壁画但又尽量不影响游客参观而反复测量科学的入洞人数,精准到了临界值。目前莫高窟每个开放的洞窟里都有传感器测量实时的温度湿度等数据,一旦超标,洞窟就会暂时关闭,安排另外的洞窟给游客参观,做到精准保护,不耽误旅游上的开放。
    保护先行、合理开发的莫高窟迎来了越来越多的游客,从1979年的一、两万到2001年的31万,再到去年一年有110多万游客前往莫高窟参观。脆弱的莫高窟如何面对不断涌来的游客?对此,2014年,莫高窟又做成了一件“有意思”的事儿: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正式建成开放。游客可以在这儿先欣赏两部电影:高清宽银幕数字电影《千年莫高窟》和球幕电影《梦幻佛宫》,从丝绸之路到敦煌的由来,从莫高窟的起源再到它的兴建,从洞窟里的壁画再到雕塑。这不但出于适当减少人在洞窟里的时间以保护莫高窟,而且能让观众在参观前对莫高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也能注意到许多实际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在后续的参观中更有针对性。这样的效果也让初期的质疑声音逐渐减少。而建立数字展示中心,源自樊锦诗的一份政协提案,建议在游客数量急剧增加的背景下,进行数字化保护利用设施的建设以更好地保护这一珍贵的历史遗产。在她和同事们的持续关注下,这个想法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最终变成了现实,莫高窟进入了数字化展示的时代,为文化遗产的现代化展示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不管是维持莫高窟的自然完整性,还是实时监控洞窟数据实现精准保护,再到利用科技手段实现高质的参观体验,保护先行,利用有度带来了莫高窟的可持续开发。
  “不能忽悠你一次,你照个照片就走了,我要叫观众难忘”77岁的樊锦诗,这位娇小的江南女子,53年衬着莫高窟的身影,如此坚定。
1411463038156p192gs0620f5gm3816uk10u510r1c.jpg

654b47dajw1ek1p4r1023j21kw11xgrw.jpg

分类: 中文 资讯 丝路资讯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