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学人著意 | 从图像到重生:一部完整的墓室壁画通史——汪小洋新著《中国墓室壁画史论》评介

摘要:   汪小洋先生是近几年国内墓室壁画研究领域比较多产的一位学者。前年刚面世百余万字的《中国丝绸之路上的墓室壁画》(七卷本),去年又出版五十余万字的《中国墓室壁画史论》一书。此书是国内学术界第一部中国墓室壁画通史著作,并被列入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作为中华学术优秀成果向国际学术界翻译传播。  01《中国墓室壁画史论》一书 ...

  汪小洋先生是近几年国内墓室壁画研究领域比较多产的一位学者。前年刚面世百余万字的《中国丝绸之路上的墓室壁画》(七卷本),去年又出版五十余万字的《中国墓室壁画史论》一书。此书是国内学术界第一部中国墓室壁画通史著作,并被列入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作为中华学术优秀成果向国际学术界翻译传播。



  01

《中国墓室壁画史论》一书开宗明义,在总论部分详细论证了中国墓室壁画的宗教属性问题。明确指出中国墓室壁画是为墓主人进入另一个世界而准备的图像体系,其中包含着对彼岸世界的种种期待,得到了重生信仰的支持,属于儒教体系。该著从理论上分析了重生信仰的死亡观念,认为重生信仰所建立的死亡观念是与佛道两教所不同的,佛教宣扬轮回选择了关于死亡的宗教体验,道教追求长生从而否定了关于死亡的宗教体验,重生信仰承认死亡形成了“死既长生”的死生转化宗教体验。

在墓室壁画的审美体验方面该著作强调了封闭性与开放性带来的两种审美。封闭性阶段的审美主体是墓主人和墓葬活动的参与者,此阶段直接为墓主人重生体验所服务,追求“事死如生”的审美目标;开放性阶段的审美主体是考古工作者和公众欣赏者,墓室壁画在重生体验的判断之外又加入了世俗经验的判断,审美空间被放大,不断进行二次或多次审美,形成一种审美增殖。

在此基础上,该著提出了中国墓室壁画的三个发展阶段:神秘化的兴盛期,时间为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世俗化的繁荣期,时间为隋唐五代宋辽金西夏元时期;程式化的衰退期,时间为明清时期。该著三编正是按照此三个发展阶段进行通史整理。

对历代墓室壁画史的整理是按照遗存梳理、题材体系、分布体系、发展阶段的体例进行的。遗存梳理依据近60年的考古报告对历代遗存的形制、数量以及地区分布简况做了概述;题材体系从类型层面梳理了历代墓室壁画图像的关注内容,并以考古学的方式对图像内容划分类型、进行比较、归纳特点;分布体系从图像方位上梳理历代各类题材的图像在形制结构中的位置,从而归纳出图像题材位置安排上的差异性;发展阶段是从图像题材和位置安排两方面着手探讨历代墓室壁画规制、程式的传承关系。题材体系、分布体系和发展阶段并不是简单并列的关系,而是有一种递进的逻辑关系。这个逻辑关系是围绕题材展开的:题材体系是题材的选择特征,以图像类型为指标;分布体系是题材的安排特征,以图像形制为指标;发展阶段是题材选择和安排的变化过程,以时间周期为指标。因此,题材体系和分布体系侧重于墓室壁画共时性上的特征,发展阶段侧重于墓室壁画历时性上的特征。在研究方法上,遗存梳理体现的是统计学的方法,题材体系体现的是类型学的方法,分布体系体现的是图像学的方法,发展阶段体现的是风格学的方法。此四大指标的设计也是该著通史著述的一大特征。


  02

纵观该著,其特色、意义与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01

  其一,体量宏大,开创国内首部墓室壁画通史。该著皇皇50余万字,上至两汉,下到明清,所涉史料跨越2000余年,地域几乎覆盖了我国境内除海南、台湾、香港、澳门的所有省市。墓室壁画的形制涉及画像石、画像砖、石椁线刻、彩绘壁画、彩绘漆画、彩绘棺板画、木版画、石雕壁画、石刻壁画、砖雕壁画、浅浮雕施彩绘等多种形式。如此大体量的墓室壁画专题史论,在国内学者著述中是首次所见。因此,此著堪称我国第一部系统整理墓室壁画的通史著作。


  02

  其二,史论结合,注重通史书写中的理论创新。大部分通史著述只侧重史料的整理与罗列,试图在读者面前还原完整的历史传承脉络,但却忽视了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历史发展规律的归纳总结。该著在写作风格上史论结合,三编正史之前另辟总论三章,专论中国墓室壁画的重生信仰、图像体系及当代意义。在以兴盛期、繁荣期、衰退期三大阶段梳理历代墓室壁画发展沿革历史的三编概论中又分别讨论了各阶段的墓室壁画图像体系和图像特征。在理论研究上,注重深度、广度与创新度,新理论、新观点、新概念渗透全书。重生信仰的理论体系、审美增殖的全新理念、天界图像体系、仙界图像体系、平民化图像、边关特色、京畿规制等新概念层出不穷。


  03

  其三,设计指标,构建了条理清晰的书写体例。该著显著的一个特色就是条理清晰。不论是史实叙述还是理论分析,作者都十分重视归纳、总结与推衍,在行文风格上也突出逻辑性,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富有条理、兼具思辨、娓娓道来的一部完整的墓室壁画图像史。正如前文所述,以“遗存梳理、题材体系、分布体系、发展阶段”四大指标书写墓室壁画的断代史是该著体例的一大特征。这样的体例条理性极强,便于书写,亦便于阅读,但同时在行文上也缺乏活力和特色。断代史是鲜活的,历代有历代的特色,在目录和章节设置上应该考虑突出时代特征和史学特色,不必因循固定的体例,这样也许能书写出更为鲜活的历史。


  04

  其四,推陈出新,注重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该著在论述历代墓室壁画的题材体系、分布体系与发展阶段时,总是先推出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详细梳理出已有研究成果的研究视角、推进程度、观点得失,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我们的理解”,将研究进一步升华。此做法即是对学界相关研究成果的尊重,同时也清晰地展现了该著研究成果所取得的路径与推进程度。


  05

  其五,专题讨论,强化墓室壁画发展阶段特征。该著正文三编分别是依中国墓室壁画发展的兴盛期、繁荣期、衰退期三大阶段而划分,在断代史陈述之后又另附一章“专题讨论”。第一编讨论的是连云港孔望山东汉摩崖造像和南北朝帝陵壁画墓的图像体系;第二编讨论了唐代皇权加强与世俗化走向和北宋墓室壁画的墓主人图与平民化问题;第三编讨论了汉赋与汉画和中国与埃及墓室壁画的比较与意义。此专题讨论实则是选择该发展阶段最具代表性的壁画案例或史论专题进行个案研究,其目的是进一步强化墓室壁画发展阶段的时代特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发现第一编之孔望山摩崖造像的专题讨论实则与墓室壁画并无多大干系,第三编之两节专题讨论实则与明清墓室壁画并无关联,其汉赋与汉画比较可放在第一编中讨论。中国与埃及、玛雅、地中海墓室壁画的比较是汪小洋先生及其团队近年来全新的研究领域,也是将中国墓室壁画研究推向世界的一扇大门,可在该著中另辟一编做专题讨论研究。


  06

  其六,附录年表,提供完整墓葬考古壁画信息。该著在附录中制作了庞大的《中国墓室壁画墓遗存年表》,此表长达100页,全面整理了近60年来的壁画墓考古报告。此表按年代顺序共整理墓葬信息881座,对墓葬时间、遗存地点、墓葬形制、壁画图像形制、壁画的位置、面积以及资料来源等信息都进行了详细的整理、罗列。可以说,此表是现今所能见到最完整的中国壁画墓遗存一览表,为学术界提供了完整的墓葬考古壁画信息,为中国墓室壁画的深入研究奠定了材料基础。



  03

汪小洋先生从本世纪初开始对汉画及墓室壁画的宗教价值和艺术风格展开深入研究。近二十年来,汪小洋先生在宗教美术与美术考古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以其研究视角新、成果规模大、体系结构好为治学特色,在学术界影响深远。《中国墓室壁画史论》一书的问世,将为学术界再添薪火。该著详细梳理了中国墓室壁画发展的三大阶段,精微剖析了墓室壁画图像背后所蕴含的重生理念,明确提出重生信仰对墓室壁画的理论支持,且深入讨论了儒教的属性问题以及与佛教、道教的区别所在。从图像到重生,历经排沙简金的不易,该著找到了中国墓室壁画中历代沿革的宗教体验;再从重生反观图像,通过考古资料的全覆盖,该著同时也为宗教理论研究提供了大量图像维度的思考。对美术史所关注的墓室壁画图像用历史学、考古学的研究方法来推衍、补充、完善宗教学理论的空白问题正是汪小洋先生近些年学术研究的理论特色,这其实也是一种图像增殖、文化增殖。期望汪小洋先生在宗教美术与美术考古研究领域再添新作!

《中国墓室壁画史论》,汪小洋著,科学出版社2018年5月出版,定价128元。

(作者单位:河西学院美术学院)


  END

  

  编辑:韩旭川

  审核:张 怡

本文刊登于2020年3月27日

  《中国文物报》第6版

  投稿邮箱:

  cbcmzk@163.com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注明来源及作者 侵权必究

      

    分类: 中文 研究 书籍资料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