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大明塔
摘要: 大明塔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天义镇南城村辽中京遗址内。原名应为大宁塔(尚有清乾隆《题大宁塔诗》存世,大明属谐音误读)距赤峰120余公里,距宁城县天义镇20多公里。辽中京是辽代五京之一,是辽代鼎盛时期的都城,是辽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大明塔位于辽中京内城的正南门──阳德门外东侧,因辽中京大明塔大明塔(5张)延续到明代而只留下塔, ...
大明塔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天义镇南城村辽中京遗址内。原名应为大宁塔(尚有清乾隆《题大宁塔诗》存世,大明属谐音误读)距赤峰120余公里,距宁城县天义镇20多公里。辽中京是辽代五京之一,是辽代鼎盛时期的都城,是辽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大明塔位于辽中京内城的正南门──阳德门外东侧,因辽中京
大明塔
大明塔(5张)
延续到明代而只留下塔,人们习惯称为大明塔。
塔高80.22米,在高度上仅次于陕西省泾阳的崇文塔和河北省定州市的料敌塔,是全国第三高塔,体积为全国第一。
此古塔雄浑凝重,巍峨矗立。晴日,便在百里之遥,亦可用肉眼望见。
清代乾隆皇帝描写该塔的诗句就是“自远早见郁迢娆,逼近欲瞻翻不易”。
观者无不为工程之浩大、造型之壮观、雕刻之精细而叹为观止,使人不禁肃然起敬。
大明塔兴建的具体年代,至今尚无资料。
但据考古学家分析认为大明塔确为辽代所建。
根据1982年维修时从塔上发现的一块砖上写有“寿昌四年四月初八......”等字句推断,认为大明塔应为辽统和二十五年到寿昌四年(公元1007年─1098年)间所建。
建筑风格编辑
该塔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式实心砖塔,总高80.22米,基座直径36米,周长112米,第一层大檐距地面近11米,
每面雕有细致入微、栩栩如生的菩萨坐像浮雕。
每位菩萨左右各有两个肋侍,上端有一对飞天,每面左棱上象是一个二截塔的造型,上截刻有本面菩萨说法地名,下截刻有本面菩萨的法名。
如:正北面左棱塔上截刻“曲女城边说法塔”,下截刻“金刚手菩萨”,全是汉文。
不论是佛像浮雕,还是其他文饰,堪称罕见的艺术珍品。
大檐仿木结构,二层以上为密檐。
塔顶基部高7.16米,铜顶高2.88米。
整个大塔建筑宏伟,造型秀美,工艺精湛。
由于数百年的风吹雨打,特别是经历了元代七级大地震及1967年唐山大地震,塔顶倾斜,风铎、铜鉴大部坠落。
历史上对该塔可能有过多次维修,但未见史料记载。只是在塔正面菩萨像两边有蒙文字两行,翻译为“大清帝国咸丰甲寅年修”。
国家为了保护此珍贵的文物建筑,1981年投资50多万元对该建筑进行了全面修补。施工三年,1984年8月才完工。
重修后不仅恢复了原有的面貌,而且更换了原铜顶,新挂风铎1000多个,铜鉴40个。经过这次重修,古塔的千年风貌变的焕然一新,再次恢复了原有的雄姿。 [1]
塔内文物
大明塔最底层的高大立面上,一周巨大的莲花宝座托起了海天佛国的八大部洲,每个立面中心砌出券顶佛龛,一尊尊高大的圆雕佛像,头顶佛光,慈眉善目,俯视人间。
在我国的众多古塔中,体积最大的当数辽代大明塔,如今,这座中国最大的实心砖塔在向中外游客展示它宏伟雄姿的同时,还埋藏着许多秘密。
佛像的两侧,各站有威武的金刚力士,怒目狰狞,手持各种法器以维护佛祖尊严。
在佛祖的上方宝盖左右,一群飞天女神漫天飞舞,彩带、花篮和衣裙雕刻细微,栩栩如生。
塔角挂有风铃,清风吹来,余音枭枭,恍若来自半天。
大明塔为世人所敬仰,但有许多秘密没有解开,此塔究竟由谁设计?建于何时?塔下有无地宫等。
最为关注的是有关塔下地宫的传说。
传说大明塔下有很大的地宫,里面供奉着释迦摩尼佛祖与其弟子的塑像,佛前供案上点着九九八十一盏长明灯,正中一个油灯特别大,也特别亮,虔诚的佛教徒们无论向这些油灯添加多少油也不外溢,多长时间不添油,油也不减少,灯也照样明亮。
但有一年,一位小和尚仍然顺着通道进去添油,可再也没见他出来,别的和尚去找时,通道早已不见了。
据李义讲,按一般建塔规则,塔基中心部位应有地宫,即放置佛舍利等物的地方。县里1986年清理塔基时,曾于塔正南面进行了试掘,但进深7米仍未发现地宫,因怕危及大塔的安全,没敢开凿塔座或塔身,因此,还难以断定塔下有无地宫。
李义说,如大明塔下确有地宫,肯定会保存建塔的相关文献。一旦地宫被发现,有关此塔设计者、建造时间等秘密就有望得到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