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案例

柬埔寨和平文化遗址发掘纪实

摘要:   “和平文化”的遗存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地区,自20世纪20年代该概念被提出以来,学者们对“和平文化”的定义、分布、石器面貌等一直争论不休。柬埔寨莱昂斯宾洞穴遗址(Laang Spean Cave)的重新发掘为“和平文化”研究带来了新的材料。近年来,我国云南临沧硝洞发现了目前最早的和平文化遗址,激发了我国学者对和平文化的研究兴趣,也促使我们深入探究东 ...

  “和平文化”的遗存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地区,自20世纪20年代该概念被提出以来,学者们对“和平文化”的定义、分布、石器面貌等一直争论不休。柬埔寨莱昂斯宾洞穴遗址(Laang Spean Cave)的重新发掘为“和平文化”研究带来了新的材料。近年来,我国云南临沧硝洞发现了目前最早的和平文化遗址,激发了我国学者对和平文化的研究兴趣,也促使我们深入探究东南亚史前文化与中国史前文化的联系。2018年,受柬埔寨文化部的邀请,笔者有幸参与到莱昂斯宾遗址的发掘,得以近距离观察东南亚地区的“和平文化”遗址以及体验国际化的考古工作。

  遗址概况

  莱昂斯宾史前洞穴遗址位于柬埔寨马德望省斯闹村(Sdao),遗址位于石灰岩山特科锥昂(Phonm Teak Treang)顶部的一处山洞内。洞穴地面面积约为1000平方米,分成前中后3个室,中室面积最大且遗物最丰富。

  1965年,莱昂斯宾遗址由侯朗·穆雷(Roland Mourer)和塞西尔·穆雷-索威雷(Cecile Mourer-Chauvire)夫妇二人调查柬埔寨东北部喀斯特地区的人类活动时首次发现。1965至1970年间,他们在柬埔寨皇家艺术大学的师生协助下对遗址进行过数次发掘,收获了丰富的石器、陶片和动物骨骼。穆雷认为整个遗址有5个文化层,测年为公元前6800年至公元750年。通过对比,他认为部分石器与越南和平文化石器类似,遗址首次揭示了和平文化在柬埔寨的存在。他还对遗址做了环境学分析,认为遗址的气候长时间内较为稳定且没有农业种植。这些工作揭示了莱昂斯宾遗址的重要性,为后来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由于政治动荡和战乱,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工作暂停。一直到2009年重启遗址的发掘,至2017年进行了数次发掘。发掘确认了莱昂斯宾遗址包含三组文化堆积:上部为新石器时代的墓葬,出土人骨、陶器、石器,年代为距今3310年;中部为和平文化堆积,包含大量石制品、动物骨骼化石等,年代为距今11000-5000年;最下部为前和平文化堆积,仅出土数件燧石制品、砾石砍砸器和极少的碎骨化石,年代为距今71000-11000年。

  莱昂斯宾遗址对于柬埔寨史前文化研究的贡献不容忽视。新石器时代墓葬揭示了柬埔寨未曾发现的埋葬习俗,保存较好的骨骼和陶器增加了学者对柬埔寨新石器时代的了解。其次,莱昂斯宾遗址的和平文化遗存为重新定义和平文化并揭示其技术多样性提供了新的材料。研究者通过对遗址出土的石器进行技术学分析,辨别出三种主要的石器生产操作链,丰富了学术界对和平文化石器工业的认识。

  发掘收获

  2018年度的发掘属于第三阶段(2017-2020年)的发掘,发掘时间为15天。发掘负责人为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于贝·弗里斯蒂教授(Hubert Forestier)和柬埔寨文化部副部长恒·苏巴帝先生(Heng Sophady)。发掘成员为法国的地质年代学家和环境学家、柬埔寨各级文化部门的职员、柬埔寨皇家艺术大学和马德望大学的学生以及来自中国和法国的学生。

▲发掘现场

▲发掘队员在清理遗迹

  发掘区位于洞穴中央靠近西边洞壁的位置。探方与探坑发掘同时进行。发掘方法为1×1米的探方发掘法,共发掘9平方米,每5厘米为一层向下发掘。发掘过程中对每一件遗物进行三维坐标测量和记录。每一层需绘制1:10和 1:5的遗物分布平面图,图上用不同颜色的笔对不同类别的遗物进行描绘。每天发掘完毕后进行遗物的清洗、写标签并将数据录入电脑。关于数据的分析,我们了解到发掘队员使用QGIS 系统(Quantum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这一软件可直观获得遗物的3D分布情况。

  首先是新石器时期与和平文化地层中继续出土大量的遗物。上部地层中主要出土陶片和少量骨头。陶片以泥质红陶为主,可见刻划的线条纹。陶片较为零碎,没有完整器形。随着发掘深度加大,包含物主要为和平石器工业的石器,还有一些动物骨骼、贝壳、炭屑等。石器可分为石核、石片、石器工具等。石器工具包括之前研究中已经确认的三种类型的操作链产品:单面修型的苏门答腊石器,将砾石石料劈成两部分再进行修型或加工的工具以及普通砍砸器。此次考古发掘和室内拼合工作也取得了新的认识,发现了该遗址和平文化石器工业的第四种操作链,即以较厚的苏门答腊式石器为石核,在其顶部进行剥坯,水平打下一片石片工具。这种剥坯方法类似于勒瓦娄哇(Levallois)的剥坯方法,是以前研究过程中没有注意到的现象,它是一种整合了先修型后剥坯的操作链,给我们带来了关于和平石器工业的技术路径的新认知。另外还发现一处遗迹(structure),现场可见一件动物下颚骨和数件碎骨,周围散落一些石器,可能反映了一个处理食物的场景。

  其次是探坑发掘的收获,在距地表约10米下距今超过7.1万年的地层发现一条厚度约为3厘米的白色条带,可能为印尼拖巴火山(Toba)爆发产生的火山灰在此地的沉积。但该白色条带的具体性质还有待进一步化学成分分析的确认。

  此外,地质学家和环境学家对遗址的堆积物进行了取样,将用于遗址后续的埋藏学和环境学分析。发掘过程中队员们还调查了山上的另外2个洞穴,它们的海拔低于莱昂斯宾遗址,面积较小且光照条件差。地表可见之前的发掘者采集的石器,其中不乏和平石器工业的石制品。

▲工作人员在讲解

  和往年一样,遗址的公共考古工作也安排得井然有序。发掘期间法、柬领队受邀到马德望大学进行演讲。苏巴弟先生向学生作了关于保护文化遗产的讲座,于贝教授则围绕莱昂斯宾的发掘工作进行了汇报。讲座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现场的互动气氛十分活跃。演讲结束后苏巴帝代表柬埔寨文化部向马德望大学赠书。我国一些省份也正在尝试类似的“考古走进校园”活动,值得向全国推广。另外遗址发掘过程中几乎每天都有参观的人群,有时还有记者前来采访,当地的发掘队员自然就承担了讲解的职责。这样的实地参观增加了公众的互动体验,也更好地宣传和保护了遗址。

  思考与感想

  莱昂斯宾遗址以其重要的科学价值活跃在近年来的东南亚考古研究中,它对于柬埔寨考古学的意义不言而喻,同时对于整个东南亚地区也意义重大。从苏巴帝先生的研究中得知,东南亚的大陆和一些岛屿上都有和平文化的分布,但在进行过发掘的遗址中,只有少数遗址能提供地层学依据,而莱昂斯宾遗址的文化层厚度超过6米,是其他遗址所不具备的。通过近年来开展的科学系统的发掘,莱昂斯宾遗址在考古年代学的基础上建立了和平文化及更早的文化的时间框架。同时该遗址石器组合、生业形态等与其他地区的和平文化遗址存在差异,也为我们带来了对和平文化多样性、复杂性的思考。

  我国云南临沧硝洞发现的目前最早的和平文化遗址,表明莱昂斯宾遗址是我国南部和东南亚联系的重要文化纽带。而研究和平文化的起源、分布等实则在研究人类的迁徙与文化传播;同时也将我国的南方地区和东南亚地区紧紧联系在一起,共同解决国际背景下的考古学前沿问题。

  此次发掘交流也为我国今后的史前考古工作提供了一些指导。一方面遗址发掘集合了考古学、地质学、环境学、动物考古学等多学科的力量,这样的跨学科团队为全方位观察和阐释遗址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莱昂斯宾遗址体现了发掘工作的国际化与专业化,推动了不同国家学者之间的交流与碰撞,而在这样专业与多元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考古学者与学生们也将进一步推动本国的考古工作。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本文刊登于2020年3月20日《中国文物报》第7版)

分类: 中文 研究 域外案例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