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盘龙城考古发掘的开山者

摘要: 文 | 张传东 潘安兴盘龙城考古发掘的开山者——张云鹏先生对“商文化不到长江”之否定  “商文化不到长江”这种权威理论,曾经垄断学术界很久。挑战这种理论需要一批有胆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轻人,更需要地下文物说话,雄辩,推翻前者的有力证明。  张云鹏先生就是不信邪的人。他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考古工作者,1925年生,山东济南人,浙江大 ...

 

| 张传东 潘安兴


盘龙城考古发掘的开山者

——张云鹏先生对“商文化不到长江”之否定

  “商文化不到长江”这种权威理论,曾经垄断学术界很久。挑战这种理论需要一批有胆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轻人,更需要地下文物说话,雄辩,推翻前者的有力证明。

  张云鹏先生就是不信邪的人。他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考古工作者,1925年生,山东济南人,浙江大学人类学系研究生毕业,1952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跟随夏鼎所在黄河流域考古队从事田野考古发掘与研究。

  1954年,张云鹏又被派到湖北从事长江流域考古,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湖北队队长。他带领同事们,发掘了京山屈家岭、天门石家河等长江新石器时期遗址,是一位具有丰富田野发掘经验的考古专家。

  1963年初,一张新的调令出现在张云鹏面前,他被任命为湖北省博物馆考古研究室主任,彼此,张云鹏跟湖北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年夏天,黄陂文化部门报告,滠口叶店发现青铜器,省博物馆派人调查。喜讯随之而来,盘龙城附近楼子湾兴修水利工地挖到的一件残铜斝,一些砂质灰红陶片,摆在他的办公桌上。考古队员好奇地围着看,他却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

  面对这些遗器,张云鹏想起1953~1954年参加郑州二里岗商代遗址的发掘,他又联系到1958年《考古通讯》报道叶店社员上交的铜斝与铜爵,均与辉县出土类似,时代同属于商,这里出土的特别是硬陶、釉陶,郑州也出土过,却没有这里数量多。

  这支文化,究竟属于什么性质的文化,如果时代定在商,那么,是商文化还是商文化所及?如果是后者,那么史学界一直认为商文化不过大别山、不过长江的理论,又该如何解释?这就成为史学界的一个大课题。

  张云鹏蠕动着嘴唇,似乎悟到了什么,说完“这个遗址的发现十分重要”之后,好像还要说什么,话到嘴边却又收了回去。省博物馆领导注意到了这一细节,知道他心中在想什么。

张云鹏

  

  第二天,省博物馆立即派他带领陈贤一、郭德维两个刚毕业分配来的大学生到现场进行勘察与发掘。赤日炎炎的仲夏,三人坐公交车到了岱家山,又步行10多里路,来到府河岸边,面对洪波汹涌,好不容易找到一条船,谈好价钱,把他们送到滠口叶店楼子湾。

  他们带着使命,不辞劳苦,风尘仆仆来到这里。岗地上,有一条农民新开的沟渠,从楼子湾岗顶弯弯曲曲地流来。在水沟剖面处,他们发现大片黑灰土,同时还发现暴露出的木炭屑、青铜物、陶片,再往下仔细看,水沟壁上有成片黄褐土、灰黑土、红粘土分布,各层互相叠压,层次分明,清晰可见。

  这是一处古文化遗址。职业经验迅速告诉他,作出了科学判断。张云鹏的目光又聚焦到楼子湾,脚步在楼子湾打转——以此为突破口,考古在这里发掘,他当时果断地决定。

  张云鹏当即拿出铲子,指导两个学生,将水沟壁铲光,剖面凸现在眼前。他们娴熟地按不同土层划线,紧接着按选点布方,在水沟剖面上,发现灰黑地段有5条2×4米的探沟。真是金睛火眼,发掘下去,准确无误。

  如神的判断,每条探沟都有墓葬与遗迹。一共发掘了墓葬5座,建筑遗迹1处,出土了数十件青铜器、陶器、玉器与石器。

  在发掘过程中,张云鹏先生对两个弟子进行了分工,陈贤一负责对2号探沟的发掘,郭德维负责4号探沟的发掘,并嘱咐他们:要特别注意文化层的叠压关系,一定要注意地层与地层、地层与遗迹、遗迹与遗迹之间相互叠压或打破的关系。

  陈贤一发掘2号探沟,他揭开地表土,铲刮平面,发现楼子湾3号墓,打破了黄褐土层与红生土层。在建筑墓坑口时,又发现被另外一坑遗迹打破,该填土为浅黑褐土,夹有木炭屑和朱砂,在坑内还发现了一件铜爵,在坑下20厘米处还出现一层白膏泥。

  陈贤一还是初出茅庐,不知如何下手。张云鹏知道后,立即赶到现场,与之研究方案,建议采用十字四分法——先发掘两个对角部分,再发掘另外两个对角部分。由此,顺利完成楼子湾3号墓的发掘工作。有了这一经验,陈贤一对考古发掘信心十足,独立工作遇到问题时,也能临机处理。

  郭德维思维敏捷,胆大心细,又善于思考。在铲剖面时,他敏锐地意识到有地层叠压墓葬。清理黄土文化层后,一座墓葬的坑口线果然暴露出来了,这就是楼子湾4号墓,出土了铜鼎、鬲、斝、爵、戈、钺,还有玉蝉柄饰物等。

  楼子湾3号墓的发现,最令张云鹏高兴——能佐证商文化长江北岸实实在在地存在!不仅从青铜器上说明,而且从葬俗证明与中原相差无几!

  当四周的二层台清理后,中间露出长方型灰白色灰膏泥。土表面夹杂一层薄薄的灰黑土的朱砂,这是棺椁的印痕。棺置于椁室东北部,椁内南端有随葬的鼎、觚、爵、斝的组织,骨架仰身直肢,头北面南,1、4、5号墓中部均有腰坑,青铜器规格、组合、墓葬方式习俗与河南辉县琉璃阁商墓如出一辙。

  张云鹏先生大喜过望,称,“这是楼子湾保存最好最完整的商墓。”他又对大家说:“这是国宝啊!这是商人来到这里留下足迹的最雄辩的证明啊!”

  张云鹏自己负责的7号探沟,发现一组建筑遗迹,由三个坑组成,每个坑都是平底,分别为方型、圆形和椭圆形,坑内发现石头,当时推断为一处工棚,用途不明。在统计陶片时,他特别注意叠压地层出土陶片的变化,注意陶色、陶质、饰纹变化情况。

  看了各探沟陶片统计,张云鹏十分兴奋,他说,结合地层叠压关系,楼子湾遗址可以进行考古分期了。他将这里的地层叠压关系分为上、中、下三层,时代均为二里岗期。

  大家经过一段时期的整理资料,楼子湾考古已经有了眉目。张云鹏心中期盼已久的考古推断,出现了清晰的轮廓,胸有成竹。与其曾经参加过的郑州辉县安阳殷墟商墓比较,张云鹏得出如下结论:

  一、盘龙城楼子湾的墓葬形制、结构葬俗与中原基本相同。

  二、随葬的青铜器鼎配以爵、斝、觚以组合,与商王朝礼器代表级别档次严格区分死者身份完全一致,而器物流动饕餮纹,线粗槽宽,与郑州二里岗所出土青铜器如出一辙。

  三、发掘的灰坑,口径只有1米多,而深却达5米,这种情况只有郑州二里岗才有,多用于窖藏或水井,充分说明这里的灰坑,也是早商文化特征。

  四、这里所出的陶鬲,呈罐体,下附尖锥足。这种尖锥长足鬲,与郑州二里岗大体相同,风格、规格留下早商时期。

  这一切的一切,让他抑制不住自己的激动情绪。张云鹏大胆断言:盘龙城楼子湾墓葬形制、葬俗特别与郑州辉县商墓一样,具有商文化特征,时代均为商代二里岗期;盘龙城楼子湾是一处商代遗址,已经毫无疑问了;在公元前十六世纪,商代的先民已到达长江之滨了。

  这一个极为重要的信息,必须及时传播出去,公之于世。张云鹏立即找来陈贤一、郭德维,让他俩写了报道《盘龙城遗址和墓葬》,发表在1964年第8期《考古》杂志上,《长江日报》也对此作了专题报道。顿时,在史学界、考古界掀起了波澜,商文化不到长江的框框被考古事实打破了。

  张云鹏先生不囿于传统的定论,敢于挑战权威观点。他主持的楼子湾发掘,使盘龙城考古发掘迈出了第一步。盘龙城一带有商人活动并留下的足迹,这是不容争辩的事实,促使大家进行思考,最起码为“商文化不到长江”之否定奠定了基础,开了历史先河。

  敢于质疑固有的传统观点,去追寻历史本来,探寻那语焉不详的上古文字记载,让地下文物去书写洪荒世纪的真实面目。为此,张云鹏、陈贤一们放弃了城市优裕的生活,来到盘龙城这片荒芜的土地,又是血吸虫疫区,蚊蝇成阵,鼠蛇成灾的芦苇荡边,长年进行田野考古发掘,生活极其困难,仍然坚守在考古发掘工地,接力着新中国考古人的默默奉献。

  正是张云鹏的开山精神,才打破了“商文化不到长江”的樊篱,披荆斩棘开拓了考古发掘道路,他带出来的队伍薪火相传,才有了后来石破天惊的发现、发掘,为奠定盘龙城是武汉城市之根、华夏南方之源的理论,提供了坚实的根据。真所谓“不破不立”啊!

  1974~1976年,从黄陂走出的考古学家王劲接过丈夫的铲子,陈贤继承老师的事业,同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老师开展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揭露了三座宫殿遗址、古城墙遗址,40多座商代墓葬、商代铸铜烧陶遗址,出土了400多件青铜器,2000多件陶器,100多件玉器与石器,盘龙城不仅是商代古城遗址,而且是长江流域的青铜文化中心,彻底颠覆了“商文化不到长江”的旧说。

  今天,这里已经成为国家考古跨越公园,无疑凝聚着张云鹏先生当初的科学判断与实干精神。正是这一代考古人的奉献,他们的执着精神,才使盘龙城蜚声海内外,一座文化地标璀璨在历史星空。

  

本文作者授权印象黄陂发布

关于作者

张传东 湖北黄陂祁家湾人。武汉作家协会会员。华师附属恒大龙城小学副校长,且耘杏坛且笔耕。

潘安兴 自号木兰山樵,1949年10月11日出生。湖北黄陂人。当年老三届,经历知青上山下乡,招工进厂,下岗打工,招聘政府机关工作。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武汉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中华大家庭赋》,作品曾获全国《钰山赋》二等奖。

作者往期文字

张传东 潘安兴 | 1955年,24000名黄陂人在汉江分洪工程大堤上

  

张传东 潘安兴 | 从黄陂走出的新中国第一代女考古学家

张传东 潘安兴 | 压压倒一切向保护大遗址倾斜——原黄陂县副县长张文波防汛在盘龙城的故事

潘安兴 李转运 | 国营黄陂县印刷厂兴衰记

黎世炎 潘安兴 | 韩惠安的传奇人生

潘安兴 | 木兰山庙观被毁记

潘安兴 | 黄陂长轩岭脉地花都赋

潘安兴 | 木兰古门遐思赋

潘安兴 | 黄陂三中赋

潘安兴 | 盘龙城的故事与传说(五)

潘安兴 | 盘龙城的故事与传说(四)

潘安兴 | 盘龙城的故事与传说(三)

潘安兴 | 盘龙城的故事与传说(二)

潘安兴 | 盘龙城的故事与传说(一)

潘安兴 | 黄陂长轩岭中学赋

潘安兴 | 华中师范大学附属恒大龙城小学赋

潘安兴 | “姑大”赠予的老棉布床单

黎世炎 潘安兴 | 答周恩来、周扬之问——程颢程颐兄弟少年时代在黄陂的足迹

黎世炎 潘安兴 | 将道法自然的种子播向世界——谢宗信真人凤凰浴火涅槃记

潘安兴 | 黄陂野村谷风景区赋

潘安兴 | 亲切在“全菊姐”称呼之中

潘安兴 | 庆叔

潘安兴 | 重修二程书院记

黎世炎 潘安兴 | 张子林烈士血洒黄陂鲁台山

张传东 潘安兴 | 黄陂走出的巡抚姚缔虞之民生情结

潘安兴 | 钟生文与穷朋友们

潘安兴 | 汉口龙王庙赋

潘安兴 | 谁成就了飞天梦

潘安兴 | 长轩岭知青岁月赋

潘安兴 | 两心紧贴是芳邻

潘安兴 | 二程书院赋

潘安兴 | 潘正道先生与我家的故事

潘安兴 | 回忆母校

潘安兴 | 中法武汉新城赋

潘安兴 | 臧克家与黄陂

潘安兴 | 开山

潘安兴 | 我与胡秋原先生之交往

潘安兴 | 盘龙城遗址:由废墟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嬗变

潘安兴 | 亲情

潘安兴 | 天成大院赋

潘安兴 | 磨镰港赋

潘安兴 | 丰荷山读书台赋

潘安兴 | 杨楼子湾老榨油坊赋

潘安兴 | 滠水西堤赋

潘安兴 | 过旧

潘安兴 | 三台山赋

潘安兴 | 长轩岭张家冲村赋

潘安兴 | 黄陂大余湾赋

潘安兴 | 读老同学

潘安兴 | 寻找百灵鸟

潘安兴 | 滠水赋

潘安兴 | 大武汉的少年风华

黎世炎 潘安兴 | 从木兰山走向全国道教神坛——谢宗信道长修到真人演绎

黎世炎 潘安兴 | 金钥匙打开黄陂文化旅游的新天地

黎世炎 潘安兴 | 散落之大明王朝庄园化石

黎世炎 潘安兴 | 沧桑演绎三里桥

黎世炎 潘安兴 | 一个银元也不能给——杨学诚烈士家乡探访录

黎世炎 潘安兴 | 从滠水源头看我大黄陂

黎世炎 潘安兴 | 黄陂东乡风采园——探访童家湾

潘安兴 | 大武汉赋

潘安兴 | 罗汉寺街赋

潘安兴 | 盘龙城遗址赋

潘安兴 | 长轩岭夫子台赋

潘安兴 | 木兰湖赋

潘安兴 | 毕躬道法自然的实践——天成大院见闻杂感录

潘安兴 | 木兰山——平民心中的坐标

  

·END·

有风景 有味道 有故事

  

印象黄陂 品味黄陂

投稿 | 联络:23090806@qq.com

  

掌柜微信 | QQ同号:23090806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盘龙城遗址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