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莫高窟的修建与禅观

摘要: 微信ID:sanlianshutong『生活需要读书和新知』《图说敦煌二五四窟》新书分享会  跨越千年的对话——体验敦煌艺术的三个层面(系列二)主讲:敦煌研究院 陈海涛  上海专场时间:3月25日(周日)14:00-16:00地点:上海书城福州路店1楼地址:上海市黄埔区福州路465号主办:上海书城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开放式活动,欢迎参加  《图说敦煌二五四窟 ...

微信ID:sanlianshutong

『生活需要读书和新知』

图说敦煌二五四窟新书分享会

  

跨越千年的对话

——体验敦煌艺术的三个层面(系列二)

主讲:敦煌研究院 陈海涛

  

上海专场

时间:3月25日(周日)14:00-16:00

地点:上海书城福州路店1楼

地址:上海市黄埔区福州路465号

主办:上海书城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开放式活动,欢迎参加

  《图说敦煌二五四窟》的两位作者陈海涛和陈琦,分别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到敦煌研究院工作已有十余年。在以历史叙述的方式铺陈了254窟开凿的时代背景之后,他们从细读254窟南北两壁的三铺美术史上的经典壁画入手,有序地循着窟内空间展开,结合建筑形制与壁画、彩塑内容,对石窟的营建和构思做了整体解读。借助美术工作者的视角和新颖的数字动画阐释影片,读者得以更深入地去欣赏和观看,发掘一座石窟的精神内涵,体验敦煌艺术的永恒魅力。

  

此次,陈海涛先生将通过二五四窟这样一个有代表性的个案,从“慈悲能承载”“智慧能沟通”“美能成就”三个层面,带领大家感受敦煌之美,唤醒观看壁画时眼中的光彩,领略这座曾令张大千、常书鸿、董希文等艺术家为之动容、潜心临摹的北魏特窟所散发的生生不息的永恒的艺术魅力。

【嘉宾简介】

  

《图说敦煌二五四窟》的两位作者陈海涛和陈琦,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后分别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动画专业、中央美术学院油画专业,获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后同赴敦煌,从事敦煌艺术研究、阐释影片设计、文化创意工坊策划工作。主创完成《舍身饲虎》与《降魔成道》两部文教数字动画影片,合作发表《魏晋南北朝美学的具体呈现——以莫高窟第254窟壁画艺术为例》《中国汉魏六朝美学史研究与莫高窟北魏壁画艺术鉴赏》《莫高窟第254窟舍身饲虎图的数字阐释及影片创作》等论文。

莫高窟的修建与禅观

文 | 陈海涛 陈琦

  当5世纪下半叶敦煌局势晦暗难明之际,在敦煌城东南二十五公里的莫高窟,佛教石窟开凿已经有了百年的历史。对于敦煌百姓而言,莫高窟是奇迹的化身,是他们重要的精神寄托。一泓清泉划开死寂的戈壁,为莫高窟带来了生命的契机。这里的灵性启发了修行者。传说中最早的开凿者乐僔和尚便是在千佛之光的感召和指引之下来到这里凿窟禅修的,其后从者不绝,延续千年。

  由于官方的尊崇,佛教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价值观渗透到当时的整个社会生活习俗之中。那些石窟是实用的佛教修行与宣教的现场,曲折跌宕的佛经故事与庄严超然的绘画雕塑是人们世俗与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所成就的高僧大德、彰显贤明的地方政府、殷实富足的世家大族、虔诚笃信的佛教社团、生活颠沛的往来商旅,都希望在此地镌刻一处窟龛,以期积累功德,寄托心愿。

  

  

  

  

莫高窟北朝洞窟中绘制的僧人、贵族持花供养的图像,表明他们协作供佛(敦煌研究院藏)

  

  借助史书文献,我们可以编织出一幅幅生动鲜活的佛教信众参加佛事活动的画面。每逢佛教节日,敦煌十里八乡的信众们纷纷涌向莫高窟,到各个洞窟中去燃灯礼拜、绕塔观像、祈福发愿、聆听讲经说法。信徒们无论官阶、贫富,都是佛门弟子,他们结成各种社邑组织,在佛事活动中共同参与。在此过程中,各阶层的民众彼此沟通协作,在慈悲的佛陀前接受教诲。有的信众在节日前便提早住在莫高窟前的寺院里,更多的信众则是活动当日一大早相约从党河边的敦煌城出发,要一直朝东走上三个时辰,才能赶到莫高窟去礼佛。一路上,不断变亮的天色告诉他们已经越来越接近目的地。每当朝阳升起,蓝紫相间的天空变得像商队翻越帕米尔高原所带来的青金石颜料,便可远望见那绵延一千七百余米,高三十余米的莫高窟崖壁,它被阳光照得金灿灿的,上面有栈道蜿蜒,洞窟星列其间。这些洞窟,正是由敦煌的军政要员、世家大族、佛教寺院、信徒社群和工匠团队共同修建开凿,一般由供养人发愿出资,僧人规划设计,工匠们施工建造,每处石窟从选址到主题内容事先都经过了严密的构思和整体设计,因此也很具体地寄托着不同的洞窟开凿者的祈福与心愿。信众们进入石窟,不仅举行公众活动、瞻仰礼拜,还要进行一项特别的修行——禅观,即修行者在虔诚与宁静的心态下,通过观看诸佛、菩萨的影像,努力在心灵中显现出庄严相好、光芒无限的佛的法身,在内心构建佛的形象,借此获得加持、消减罪业。北魏时期,这一“观像”与“想象”合一、通过外在观看而回归内心映现的过程被视为禅修的不二法门。

  

  

  

254窟俯视图,信众们在其中活动的区域与路线图

  

  我们将要深入观览的第254窟正是北魏时期一座最有代表性的禅修窟。它不像后世那些仅仅为王公贵族积累福报、做功德而修建的世族大窟,虽然窟内空间宽敞宏阔,绘塑装饰富丽堂皇,但长长的甬道使得从门进入的自然光十分暗淡,即使有灯烛之光,窟内的高处也十分昏暗,所绘的图像几乎都隐而不见,这表明在那些大型石窟的修建者心目中,窟内画像是否能满足信众的观看似乎不是重点。而254窟开敞的窟门和东面距地面两米多高的明窗,可以使充足的光线照进前室,十分明亮,有助于进到窟内的修行者看清绘于四壁的故事画和佛像,增强“观像”过程的感染力。洞窟中间部分醒目的中心塔柱也被认为与佛教禅观修行密切相关,它将石窟区分为前室和后室两个功能空间,前室是信众们礼拜佛像、聚集听法的地方,后室以及两侧的甬道则是供信众们绕窟巡礼与观像之用。当年前来礼拜的信众,入窟后会首先礼拜中心柱前的主尊塑像,依循佛经的教导,他们要精心地维护洞窟的洁净,通过燃香或散花来供佛,如雨的花瓣在佛的尊像前纷飞,燃灯和香烛跳动的火焰映亮了佛像金身的轮廓。这些外在的礼仪固然重要,但那些无力负担供养的信众也无碍修行,虔敬的心才是关键所在。接下来,他们要从中心塔柱的左侧开始,围绕塔柱顺时针方向观览一周,中心柱四面与洞窟墙壁的佛像雕塑、壁画逐一映入眼帘,这些图像依照一定的次序组合起来,传达着特定的象征意义。绕行结束后,信众们会再次回到前室,仔细地观看前室所绘制的佛教故事画。在整个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位资深的修行导师,例如僧人,来为大家介绍如何解读这些画面,如何在这些图像中“观”到佛的种种庄严形态,如何从故事画面中了解到释迦前世今生的因缘事迹。最后,当“观像”已经充分,整个礼佛过程也进入了最重要的阶段,信众们齐整衣服,盘腿打坐,集中意念,开始在心目中通过“观想”构建金色完满、具有种种相好的佛的真容,所见越真切,对其生命的提升越有助益。不少人经过此番身心涤荡,进而“五体投地,泣泪像前”,对佛教义理产生了更深切的认知和了解。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254窟开凿于公元465—500年之间,这意味着,254窟的创建者见证了我们前文所述敦煌历史上那段最为艰难的时期。在这长达数十年艰苦卓绝的动荡战局中,佛教以其所强调的无畏布施、镇定坚韧、牺牲奉献、守护正念、驱魔降恶等超越凡俗的信仰力量,为敦煌各阶层提供了重要的公共精神资源。史书留下了这样一条记载:公元424年之前,一位西域的高僧来到了敦煌。彼时的敦煌,可能刚经历过北凉征伐的战火。他开辟了苑囿百亩,种植了上千株柰树,将道场装饰得非常庄严洁净。新发的绿枝摇曳在敦煌的土地上,重启人们对生命的思考与希望。在他的讲道场里,簇拥了许多新增的信众。也正是在此时代,围绕凉州形成了北方的译经中心。在254窟开凿的半个多世纪前,译经大师昙无谶在敦煌与姑臧(今武威)翻译了《大般涅槃经》等众多影响深远的佛经。254窟中的重要壁画《舍身饲虎》所依据的底本《金光明经》也是在此期间译出,这部经典据信有卫护国家、忏悔过业的功能,能够对抗战争、饥馑、匮乏等一切不理想状况,因而世代流传、备受推崇。佛教所宣称的众生平等的佛性与在危机中“护世、护法、护国”的理想,安定社会民心的教义,对身处乱世、饱经磨难的人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假如254窟能够讲述她的记忆,那么我们眼前可能会浮现出这样的场景:那些组织营建这座石窟的团体——官方机构、僧团、信徒社邑和匠师们,在历经战乱与天灾的重创、发愿开凿石窟以求得福报时投入了无比的虔诚,他们将呼唤牺牲和奉献、赞美从容与镇定、企盼永久光明与和平的愿望都投射到洞窟的设计以及题材的选择上,使得出离世间利害的佛教石窟具有了特定的现实指向。 而那些来到莫高窟礼拜的大众,或许是赶赴沙场前特地来做诀别的瞻礼,或许是为上至国家、下至子孙的前途祈福。也许他们匆匆拜别,无暇按经典要求来完成礼佛与禅观的仪轨,但他们张大眼睛似乎要牢牢记下诸位佛陀菩萨们凝视他们的面容,以及那些绘制在壁画中的故事——佛陀如何在生生世世中竭力卫护众生,帮助众生度过眼下的艰难困顿。

  

  

254窟的立面图中光照的范围,与观众观看此壁画的位置与视角

  

  

  尽管我们永远无法如实地还原历史,但当大致了解到开凿石窟对于佛教信众的意义,以及当时人们在石窟中的礼拜修行方式,并且联想到宗教艺术活动有可能参与了敦煌军民对抗天灾人祸的斗争,意识到整窟的图像主题与那场发生在北魏时期的危机可能具有某种潜在的呼应,那么对于今天的观众来说,古老的254窟便具有了更加丰富而开阔的意蕴。

  

  

  

  下面,让我们暂且搁置这些宏阔的议题,像古人一样定下心来从“观像”开始,近距离地去观看一铺具体的壁画,理解这经典壁画表达的含义并欣赏它的动人之处。

《图说敦煌二五四窟》陈海涛 陈琦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11

ISBN 9787108060273 定价:96.00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宝库,完整保存了自北凉到元代绵延一千余年的佛教石窟艺术,至今仍有492座洞窟存留壁画及彩塑。本书旨在以一座曾令张大千、常书鸿、董希 文等艺术家为之动容、潜心临摹的北魏经典洞窟为例,引领普通观众去了解敦煌石窟的历史文化与艺术成就。

  

  

两位作者陈海涛和陈琦,分别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到敦煌研究院工作已有十余年。在以历史叙述的方式铺陈了254窟开凿的时代背景之后,他们从细读254窟南北两壁的三铺美术史上的经典壁画入手,有序地循着窟内空间展开,结合建筑形制与壁画、彩塑内容,对石窟的营建和构思做了整体解读。借助美术工作者的视角和新颖的数字动画阐释影片,读者得以更深入地去欣赏和观看,发掘一座石窟的精神内涵,体验敦煌艺术的永恒魅力。

—END—

欢迎点赞分享转发到朋友圈

「近期专题」

三联书讯 | 2018年2月

点击图片阅读

飞速发展并蔓延开来的技术——不单纯局限于物质领域——形成一张手段之网,而我们深陷其中。从手段到手段,愈益增多的中介阶段蒙蔽了我们的视线,使我们看不清自己真正终极的目标。这是最极端的内在危险,它威胁着一切高度发展的文化。——齐奥尔格·西美尔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