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马德:敦煌历史文化与敦煌古代工匠(中)

摘要: 人物题材的壁画还有莫高窟第159窟的壁画《吐蕃赞普听法图》(图44),这是《维摩诘经变》的情节。莫高窟第158窟的《各国王子举哀图》(图45)画的是佛祖涅槃以后,普通人接受不了这个事实而痛不欲生的样子。有割耳朵的、剜心的、目瞪口呆的、还有泪流满面的。(图44)莫高窟第159窟唐代《吐蕃赞普听法图》(图45)莫高窟第158窟《各国王子举哀图》  除了 ...
人物题材的壁画还有莫高窟第159窟的壁画《吐蕃赞普听法图》(图44),这是《维摩诘经变》的情节。莫高窟第158窟的《各国王子举哀图》(图45)画的是佛祖涅槃以后,普通人接受不了这个事实而痛不欲生的样子。有割耳朵的、剜心的、目瞪口呆的、还有泪流满面的。

(图44)莫高窟第159窟唐代《吐蕃赞普听法图》

(图45)莫高窟第158窟《各国王子举哀图》

  除了人物画,还有一些日常生活场景的壁画,例如莫高窟第23窟的《雨中耕作图》(图46)。再如莫高窟第172窟画的是盛唐时期的宫城门楼(图47),城门一般为两道(一进一出);《维摩诘经变》中有画为三道的(莫高窟第9窟),而第138窟兜率天宫里面主宫殿院子的门是五道门,这种城门的壁画只有这一幅(图48),这个壁画大概是十世纪早期的,就是我们天安门最早的雏形。这一幅(图49)是普通的敦煌农家院,自己家有院落,果园、菜园,在庄前屋后还有土地,很多情况下他们都是独门独户的格局。当时农户的庄园怎么建设、怎么布局都是有一定规矩的,在什么地方是什么布局,这都是有规定的。而且过去的律书里面也对这些布局有各方面的规定,所以修房子不能乱修,一定要按照规定走(图50)。这一幅(图51)颜色比较深,反映了很多方面的社会关系。大家看一下这个穿红衣服的应该是新娘,新郎是在地上跪着的,当时应该是有一个什么新规定,女性地位提高了,男拜女不拜,或者是男拜女作揖就可以了。这一幅(图52)是在院子里面搭了一个帐篷,帐篷里面还隔了一个屏风,不让闲杂人等进来,屏风后面有一些小孩偷窥,这个生活细节很好。

(图46)莫高窟第23窟《雨中耕作图》

(图47)莫高窟第172窟城门

(图48)莫高窟第138窟兜率天宫的五道城门

(图49)敦煌莫高窟第454窟壁画

(图50)敦煌民间房舍建筑布局设计图

(图51)敦煌莫高窟第454窟壁画

(图52)莫高窟第445窟婚礼图

  接下来要介绍的内容跟丝绸之路的交通有关。莫高窟第323窟这张《张骞出使西域图》(图53)中骑在马上的是汉武帝,跪在那里的是张骞。图中描绘的是汉武帝梦见西方有祭天金人,这个说法虽然有一些历史依据,但总体上来说是编出来的故事。有了这个说法后,就有了张骞带着他的人马跋山涉水到了大夏国,并在这里见到了祭天金人。

(图53)莫高窟第323窟张 骞出使西域图

  敦煌石窟中描绘烽火台的壁画也不少,如榆林窟第38窟(图54)。莫高窟第296窟(图55)展现了古代商旅来往敦煌的全景图,画面中有骑马骑骆驼的,其中一辆骆驼车在休息。还有一口井,人打了水给牲畜饮用。还有人在给骆驼灌药,增加骆驼长行的耐力。前几年,骆驼作为交通工具的时候这个情况还有,我到敦煌的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期,敦煌还把骆驼用来作为生产工具和运输工具,灌一种中药叫太黄或者叫大黄。

(图54)榆林窟第38窟烽火台图

(图55)莫高窟第296窟商旅图

(图56)莫高窟第296窟小精舍图

  还有一些表现和说明佛经内容的壁画,其中绘有供商旅人等中途休息的小精舍(图56)。关于小精舍的建设规格和布局在佛经里面并没有特别的规定,敦煌当地如何接待这些东来西往的商客在文献中也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在壁画上面却用绘画的方式留下了印记。在北魏的时候就有专门的北魏乐,敦煌乐曾经有一段记载:“客从远方来,相随歌且笑,自有敦煌乐,不减安陵调。”“安陵调”是什么调子呢?研究文学艺术的人到现在也没有答案,今天我到这里来,跟我们院的老师们把这个情况说一下,也希望有这方面的研究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个解释。但是画里面的小精舍客人坐在那儿休息,除了吃的喝的还有歌舞表演,就像现在很多繁华城市里面的这些休闲生活。可以想见在公元6世纪的当时,敦煌当地人已经把这个地方经营得有声有色。

  莫高窟北周第290窟(图57)描述了胡人驯马的景象,还有骆驼车过桥的景象(图58),桥下面是敦煌戈壁滩,这都是小溪不是大河。壁画中还有倍受推崇的牛车(图59)。我们知道,在当时牛车是一种享乐工具,《法华经》里就有关于“三车”的记载:牛车、羊车、鹿车。另外,像这种豪华的叫通县牛车,如果用在生产里面,就叫拉柴的柴车了。

(图57)莫高窟第290窟壁画中的胡人驯马

(图58)莫高窟第302窟壁画中的骆驼车过桥

(图59)莫高窟第61窟壁画中的牛车

(图60)莫高窟第9窟壁画中的唐代椅轿

  莫高窟第9窟的这幅壁画画的是唐代椅轿(图60),我们知道轿子是古代的交通工具,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根据文献记载,像图中这种造型的轿子是宋代以后才有的,那么在宋代以前轿子是什么样的呢,轿杆是直接放在底部,从底部直接抬起来,把人抬得高高的。但是这幅画是莫高窟的画,而且在同时期还有好几幅,这幅最清楚。这就说明这种轿子不是宋朝以后才有,最起码唐代就有。

  敦煌洞窟壁画里画的船按照佛经内容大都是在寻宝、探宝,也有一些是经商的,还有运客人的。但是敦煌大部分是大戈壁滩没有海,甚至连大一点的湖都没有,至多不过就是一个十几米的小水池吧。即使这样也要画船,实际上有些地方船画得还是很符合基本原理的。正如我刚才说乐器的时谈到的常识问题,画家在画船的时候也是很注意这个问题的,尽量不出现常识性错误。比如莫高窟第31窟这个船(图61),按照文献记载是一个沙船,沙船的特点是方头平底,而且沙船在古代是一种战船,主要还是在江河湖里面行走,路径平稳一点,比如说赤壁大战那样的水战。但是在壁画中要把它作为海船来描绘。大家看这个杆上有一只鸟,这只鸟按照记载是木头做的,这个船身都是全木,因为按照当时的规定对船上的候风用具的重量要求就是五两,不知道具体是什么五两,但就是叫五两,五两的作用就是测风向。鸟的头朝哪边,风就是朝哪边吹的。画家在画这个五两的鸟头的时候也注意和后面的帆结合,这就比较符合普通的生活场景。敦煌人虽然在戈壁滩上,并没有见过在大海里行进的这样的船,但是他们画的船并没有出现常识性的错误。莫高窟第55窟的这一幅壁画(图62)也是画的海船,是观音救海难的场景。如果海上的行船遇到妖魔鬼怪,只要船上有一个人合掌念观音就可以风平浪静,这幅画反映的就是这个道理。刚才的沙船“善事太子入海求宝”那个场景(见图61),也是关于祈祷观音救难的道理。稍微注意一下就会发现,这些壁画中的“海船”都是单桅杆(单帆)。我们见过的海船如果是这种木船,一般都是多桅杆的多帆船。这一点在壁画里面没有表现,说明敦煌的画家在航海知识方面还是很有限的。

(图61)莫高窟第31窟沙船图

(图62)莫高窟第55窟马音救海难图

  最后看一下榆林窟第3窟的《唐僧取经图》(图63),画的是唐僧和猴行者。敦煌石窟群共有六幅,都绘制于公元13世纪,早于小说《西游记》几百年,人物组合就是唐僧和猴行者二人加白马(有一幅画为红马)。

(图63)榆林窟第3窟《唐僧取经图》

  下面介绍藏经洞文物。藏经洞的文物主要有这样几类:第一类是写本,都是手写的。以写经为主,有社会文书,还有一些历史文书。第二类是美术品。第三类是印刷品,藏经洞出品了很多印刷品,有经有画还有日历,刚才我们看的那幅有宅院设计图的就叫日历。

  藏经洞就是莫高窟第17窟(图64),藏经洞本来不是用来藏经的,它是唐代河西都僧统洪辩的影窟。洪辩活着的时候就在这里坐着修禅,死了以后他的像也修在这里(图65)。在藏经洞被发现以前,它的左边这个墙壁是整个全都画上了壁画(图66)。藏经洞里面最多的是写经、佛经,这里面有北魏写本(图67),也有南朝写经(图68)。那么这些经如何到敦煌去了?这可能是在隋朝的时候,这些经放在朝廷里面,后来隋朝统一南朝以后就把这些经运到了长安,再后来就把这些佛经当成礼品赐给下面的州郡,就是这样传播到敦煌去了,所以我们敦煌能够发现南朝的写经。除了宋朝、梁朝,还有陈朝的。

(图64)莫高窟第17窟藏经洞内景

(图65)莫高窟第17窟藏经洞外(第16窟甬道)壁画复原图

(图66)莫高窟第17窟藏经洞内景

(图67)DY.0019北魏写本《大般涅槃经》

(图68)藏经洞南朝梁天监五年写经

(图69)伯2063草书写卷《因明入正理论仪疏要》

  伯2063是一卷草书的经书(图69),在敦煌写本里面草书有大概近四百件,这些东西都比较珍贵,但是近一百多年来,大概只有日本人对其中的16件做过释文,在《大正新修大藏经》第85卷里面收入了15件,《卍新续藏》收入一件即P2603。很多草书是听讲的记录稿,都是独一份,如果念诵的话一般不会抄成草书,当然也有个别。所以再找不到第二个可以参照的。《大正新修大藏经》第85卷1935年出版,收入P2063的《卍新续藏》一直到2005年才出版,是一个日本的先生叫武邑尚邦的教授识读的。中国学者几乎连一件完整的草书写卷都没有识读出来。我们的许多教授级的大书法家,以写草书著称的权威的人士,在写书法评议和书法论文的时候都提到这些写卷,只说字写的有多好多好,但从来没有说这件东西上面写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都不认识。我本来是不想做研究了,但就像刚才喻老师讲的,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有种说法是敦煌研究在国外,为此我们国内的人大家憋了一口气。就敦煌草书写本来说,自己老祖宗的东西人家日本人研究出来了,中国人自己一件都没有做出来。我们如果再不去研究,等于说我们现在转了四五十年又回到了当年,这个实在是说不过去。这些年我在北京看到一位民间的老先生,他就把这个字一个一个认出来,后来是自己掏钱出了一本书,因为经济实力有限,出的很粗糙。我看到以后,我说你这个工作很了不起。本来我已经想放弃这个工作不干了,但是后来我看到这个情况,我说我们得干。因为有你这样的老先生在,我们不能把这个事情放下。但是我现在因为手头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其它的项目都不能申请,就申请了一个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组织了包括这位老先生在内的一帮人来做这个事情。老先生在书法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但他很低调,他了解到敦煌草书写本研究的现状后,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历史使命感,使我们的工作进展顺利。有好多人曾跟我说,你要做这些东西不能去找书法家,书法家都不认识字,包括他们现在所说的狂草,自己写完自己也不认识了。而敦煌的草书是我们古人写的标准草书。前年我在社科院历史所跟大家交流的时候,专门就这个题目给大家放了几张照片,每一个写本的字形和结构都差不多,但运笔风格又各有千秋,肯定不是一个人写的,为什么都差不多呢?因为草书也有草书的规矩,你只能照着这个架构去写。我们做这个事情的另外一个目的,就是我们草书作为一种民族优秀文化传承,有一个正本清源的问题。草书写本是第一线的佛教文献,它为了说明佛经的道理就把很多实例,包括一些历史故事以及当下产生的社会问题都揉在里面,文献价值也非常高。

  藏经洞里还有一些地理文书,如《沙州都督府图经》(图70),以及一些经文,如《观音经》(图71),上图下文,就相当于现在的连环画形式,而且都是彩色的。斯6983这一幅前面是彩色(图72-73),后面是黑白的,为什么呢?因为还没有完成。此外还有唐代李世民写的《温泉铭》(图74),柳公权的《金刚经》(图75)。还有一些写在绢上的文经。(图76)

(图70)伯2005《沙洲都督府图经》

(图71)伯2010《卷式图解本观音经》

(图72)斯6983册子本《观音经》

(图73)斯6983册子本《观音经》

(图74)伯4508李世民书《温泉铭》拓本

(图75)伯4503柳公权书《金刚经》拓本

(图76)伯4505北朝绢本写经《四分律比丘戒本》

  唐太宗的《三藏圣教序》抄写在玄奘法师翻译的《能断金刚经》前面。李世民去世很多年之后,李治写了这个《述圣记》,也叫《圣教序》(图77)。现在大雁塔的两边一边是李世民的《三藏圣教序》,一边是李治的《述圣记》,都是褚遂良写的。怀仁集王羲之的字组成这一篇《圣教序》,集字不是王羲之亲笔写的。但是这个《三藏圣教序》和《述圣记》是贞观二十二年十月一日写的。唐玄奘译出《能断金刚经》和《三藏圣教序》颁布时间是六月二十二日。那么中间还有七月、八月、九月,所以玄奘这个草本距离颁布时间有三个多月,可以说这是最早的版本(图78),所以它的文献价值也很高。后来用的《金刚经》是义净的本子,最后并到《大波若经》里面。《金刚经》好象有五种译本,内容都差不多。最后一句话所有《金刚经》都是一样的。《大波若经》(图79)的写本主要是看装订,它是卷尾有一个木轴,木轴长度大概二十多公分,直径不到一公分,看照片是放大了,原物没有这么大。

  古人在佛经保护方面还是很下功夫的,而且还用了很多装饰品,日本前些年就公布了一个《分家契》,也叫契约、遗书(图80),看你从哪个角度理解。这里面有个故事,这个老人下面有两个儿子,他感觉到身体不行了,快要死了,就把他的财产从他的房子开始一直到所有的这两边的园子、果园、菜园、劳动工具、生产工具、马车,一件一件点清楚,分给两个儿子,还有一个阿师子,阿师子估计是他的女儿(出家人)。他要把这个地分给他的女儿,这女儿估计作为寺庙的庙产就带走了,或者有一天要还俗需要养老。为什么我要给大家介绍这个,这里面有很多很有意义的东西,很多信息。他没有提到他的老婆,只提到两个儿子和一个阿师子。其中大儿子实际上是他哥的儿子,小儿子是他自己的儿子,可能是因为他哥死得比较早,然后嫂子变成了他的夫人,这种状况在历史上叫作收继婚。这种婚姻我亲眼见到的也有好几例。因为是收继婚,哥哥的儿子就当作自己的儿子养,不分家还好,再分的时候就不能按照是自己的两个亲生儿子那样进行分配,而是要考虑到他和他哥的因素,因为他哥在世的时候,可能他父母已经不在世了,那么他哥就是这一家之主,主要财产就是他哥留下来的。那么他现在要把很多东西分配给他哥的儿子,所以这里面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历史信息。我们原来有位老先生写敦煌民俗,也提到婚姻状况,说没有见到实例,实际这是有的。

(图77)伯2323唐贞观写本李世民《三藏圣教序》及李治《圣教序》

(图78)伯2323唐贞观写本玄奘译《能断金刚经》

(图79)伯2267《大般若经》及卷轴

(图80)番号53《吴安君分家契》

  藏文文献里非常重要的《吐蕃编年史》(图81),记载了哪一年赞普在哪里做了什么,记的非常详细。为什么发现在敦煌呢?因为在中唐的时候吐蕃治理敦煌,敦煌一度成为吐蕃文化的中心。按照汉族的制度,后朝要为前朝修史,吐蕃史就是由敦煌人来修的,所以吐蕃史出现在敦煌就非常自然了。还有当年的《吐蕃赞普传记》(图82),后来作为吐蕃史的一个历史资料。现在我们看到传世的吐蕃文献藏族《贤者喜宴》,其中第五部就是写吐蕃历史。当时社会科学院有一个老师就是做这个翻译,他说写这部书的人肯定是见过敦煌文献的,因为好多东西跟敦煌文献里面的记载是一模一样的,有的是大段大段抄下来的,有的做了一些浓缩,这就是敦煌的历史基础。《贤者喜宴》是十六世纪成书的,敦煌这个藏本是九世纪。再就是藏文写经。这里面有吐蕃王妃题名的藏文《心经》(图83)。而这个藏文写经《大乘无量寿经》(图84),为什么颜色比较黑呢?可能是因为从藏经洞取出来以后保存的环境不好,这些经原来是卷在一起的,而且是虫眼特别多,不光是把经文吃掉了,连白纸条都吃掉了,标记的白纸条和写经的白纸条都吃掉了。这是在藏经洞出土以后,大概有喇嘛或者法师们翻译了一下,把条子贴上,然后又卷起来了,但是又放在了一个比较潮湿的环境中就让虫吃了。敦煌的写经有一个很大的特色是虫没办法吃,如果保存的条件稍微好一点,只看到虫粘在里面,死在里面的,没有见到虫眼。这是我见到有虫眼的唯一一幅。一般我们看到有虫吃了的都不是敦煌的,是别的地方有人冒充敦煌,但实际上又冒充不了。这为什么是敦煌的呢?一个是藏文,这个人翻译过来是叫作金来光或者是金来贡,这个人的字没有第二个人能写出来。旁边看着保存比较好的,是另外一个博物馆保存的,也是同一个人抄的,就是金来贡抄的。他这个字就是现在的藏族的老师们、书法家们要写到这个水平,也是非常困难的,但是这两件都是他一个人写的,这个可以看得很清楚。

(图81)法藏敦煌藏文文献P.t.1288《吐蕃编年史》

  

(图82)法藏敦煌藏文文献P.t.1287《吐蕃赞普传记》

  

(图83)Dy.t0121贝吉昂茨(全名)校《般若心经》

  

(图84)敦煌藏文写经

   此外还有一些绢画、刺绣、彩绘的剪纸(图85-87)。还有这个五佛冠(图88),这也是在宋代才有的,但是在敦煌出现的更早一点,我们在电视剧电影里面看到的玄奘戴的五佛冠实际上是后来加上去的,唐玄奘的时候没有这个东西,这个还算最早。

(图85)绢画《引路菩萨图》 部分

(图86)武周时代刺绣《瑞像图》

(图87)彩绘剪纸佛塔

(图88)五佛冠彩绘剪纸

(图89)拼剪纸花

   再来看这个纸花(图89),敦煌作斋会的时候会有一些正规仪式加一些娱乐的仪式,其中就有一个散花的仪式,还包括讲故事、讲经,甚至包括公布一些药方这一类的活动,所以实际上讲经文、礼赞文等都是在敦煌法会上用的,这些在敦煌都非常地有名。所以法会活动中不光一边是唱一边是跳,还有音乐伴奏。一般情况下散花是用纸做的,而不是用鲜花。

  文字整理:霍明宇;新媒体制作:彭志

  

兰台挥麈[公众号artlch]往期悦读

  【研究】练春海丨层累与突破:我写我心,砥砺前行

  【研究】练春海丨汉代乘车礼仪

  【撷英】流光中的敦煌(多图,慎入)

  【研究】汉代铺首研究材质与功能

  【撷英】仪征出土汉代漆器

  【撷英】秦国故地出土文物,一件比一件萌

  【研究】练春海丨海昏侯墓出土刘贺印枭纽管见

  【撷英】海昏侯资料集合(多图)

  【撷英】忻州九原岗北朝壁画墓(大量精美图片)

  【研究】汉代到底有没有玉辂车?

识别二维码关注


既然你已经看到这儿了,就点一下“在看”吧👇

      

    分类: 中文 研究 专家观点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