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资讯

讲座纪要 | 海丝寻踪——水下考古新发现

摘要: 2019年11月22日,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崔勇研究员应邀在复旦大学博物馆一楼报告厅为师生们带来一场以“海丝寻踪——水下考古新发现”为题的精彩讲座。主讲人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崔勇研究员讲座伊始,主持人复旦大学文博系沈岳明教授作简要介绍:我国水下考古起步以后,崔勇研究员就是最早进入水下考古行列的队员之一,近几年已成为水下考古工作的主力军 ...

2019年11月22日,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崔勇研究员应邀在复旦大学博物馆一楼报告厅为师生们带来一场以“海丝寻踪——水下考古新发现”为题的精彩讲座。

主讲人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崔勇研究员

讲座伊始,主持人复旦大学文博系沈岳明教授作简要介绍:我国水下考古起步以后,崔勇研究员就是最早进入水下考古行列的队员之一,近几年已成为水下考古工作的主力军,其主持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和水下沉船考古项目均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主持人 复旦大学文博系沈岳明教授(右)

中国的水下考古发展历程分为萌芽期、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辉煌期,从1974年1月西沙海战收复西沙群岛标志着我国海洋意识的觉醒,到1989年11月中日联合对“南海Ⅰ号”沉船进行调查,之后成立水下考古学研究中心,中国水下考古工作在全国全面铺开,崔勇研究员就各个时期水下考古的重要事件和成果作了简要回顾。然后,崔勇研究员以自己主持发掘的三次不同类型的水下考古项目:“南海Ⅰ号”、“南澳Ⅰ号”与“西樵山采石场遗址”为线索,并准备丰富详实的现场照片与视频资料配合解说,为大家梳理出中国在水下考古领域所取得的新成果。

三个水下考古发掘项目的地理位置

一、海上丝绸之路繁盛时期的“南海Ⅰ号”

“南海Ⅰ号”沉船位于广东省台山、阳江交界海域,是一艘南宋早期的外贸商船,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发现,后经整体打捞移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是迄今为止中国水下考古最为重要的发现,亦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遗迹。

1989年11月,由时任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先生(俞先生亦是中国水下考古之父)和日本京都水下考古研究所田边昭三先生分别担任正副队长的中日联合水下考古队对南海一号沉船进行了前期调查。

中日联合组成的水下考古队

2001年4月,在香港中国水下考古研究与探索学会的赞助下,“南海Ⅰ号”沉船调查工作重新启动,不但找到沉船还进行了精确定位。经过2002-2004年的初步发掘与物探调查发现,南海一号保存非常好,但水下环境非常恶劣,发掘成本巨大,而且会损失很多信息,因此整体打捞的概念被提了出来,这在世界上也是一项创举。

整体打捞思路与方法

整体打捞钢沉井及其结构

2007年12月21日“南海Ⅰ号”沉船起吊,并运抵安置于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探方发掘现场

在完成为发掘平台提供支撑和设施依托的桁架建设之后,2014年开始对船体进行淤泥和凝结物清理,船货提取,报告编写等工作。

分舱装载的船货

崔勇研究员表示船货的清理到今年为止已基本结束。水下考古比起陆地考古的好处是文物数量多,但绘图和标本定位比较难。为此,“南海Ⅰ号”项目建立了一套先进的测绘系统,包括激光三维、多视角摄影、全站仪等先进器械,从测绘上可以很完善地进行逆向复原。从这个意义上讲,“南海Ⅰ号”是水下考古很理想化的项目。

船体平面图

从发掘的情况看,沉船的木船体残长约22.1米,分15个船舱。提取的文物种类丰富,主要有陶瓷器、铜铁器、金银器、漆木器、钱币、朱砂、动植物残骸、植物果核等。甚至发现好几罐仍能看出蛋黄颜色的咸鸭蛋,显示了水下环境中考古信息保存的完好程度。截止2019年4月29日,共发掘文物171600件套,其中瓷器约158600件套,有景德镇窑系、德化窑系和龙泉窑系的数量众多的精美瓷器。

景德镇窑系瓷器

金银器

“南海Ⅰ号”上发掘出的“淳熙元宝”

最后,崔勇研究员总结了“南海Ⅰ号”的四个成果,一是10年的时间验证整体打捞的全面成功,二是相对准确确定沉船年代,三是对新的考古材料进行了鉴定和初步研究,四是出版了2014-2015年发掘报告。

二、大航海时代下的“南澳Ⅰ号”

“南澳Ⅰ号”沉船遗址位于广东省南澳县东南三点金海域的乌屿和半潮礁之间, 水下考古工作队于 2010、2011、2012年连续三年对“南澳Ⅰ号”开展水下考古发掘。

水下考古潜水钟的使用

“南澳Ⅰ号”水下考古现场

考古工作队采集、发掘出水了大量的陶瓷器、金属器等文物。总计出水文物11248件,瓷器10624件,陶器145件,金属器113件,其他器型54件,铜钱312件。作为沉船发掘来说,其出水文物量仅次于“南海Ⅰ号”。

遗址水下照片

从沉船的货物分析看,南澳沉船的始发地极有可能是福建漳州月港。南澳沉船所处时代当在明隆庆在广东、福建局部有限的开放海禁之后,而隆庆开海是迫于走私压力与舒缓财政的无奈之举。“南澳Ⅰ号”沉船中存在漳州窑青花与景德镇青花瓷器并存的现象,也从侧面支持这一判断,这也是中国海上贸易最后的辉煌。

三、最小干预方式的水下考古——西樵山石燕岩古采石场激光与声呐融合测绘

西樵山位于广东佛山南海区,是一座古火山。石燕岩遗址是西樵山著名的景点,也是古代采石留下的、保存完好的古矿场遗址,其年代从宋代一直延续到清代。由于突发事件的历史定格,被水体淹没的部分没有任何风化迹象,是一个难得的古代矿冶遗址以及水下考古遗址。石燕岩遗址的水下调查,始终贯彻对遗址的最小干预的原则,对人类遗留物、人工生活工作场景及遗迹现象等仅采取影像资料收集和个别遗物的现场测量。

与此相比,最大干预的水下考古是“南海Ⅰ号”发掘方式——“一锅端”,全部移入陆地;第二种干预就是将文物打捞上来,船体留在水下罩住,即“南澳Ⅰ号”的传统水下考古方式。

开采痕迹与通道

堆满成品的通道

为解决石燕岩的测绘难题,考古人员借助了现有的科技手段,水面以上使用激光三维扫描,获取激光三维点云数据、水下使用三维声呐扫描,获取声呐三维点云数据,再结合人工定位、拼合、建模等手段最大限度复原了石燕岩采石场的三维立体结构,为进一步的保护研究及后续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使用水下多波束声呐成像后生成的网格图

讲座最后,崔勇研究员为大家播放了一段西樵山石燕岩采石场遗址的考古影片,借由视频中的不同角度,在场师生们仿佛也跟着考古队员身入其境,体验了一段时空穿越的旅程。

讲座现场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组织 / 沈岳明、郑建明

文字 / 陈恰

摄影 / 周雪妍

排版 / 宋伊琳

长按二维码,关注复旦文博FDCHM,

获取更多精彩信息!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资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