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楚国墓葬建筑考——中国汉代楚(彭城)国墓葬建筑及相关问题研究》

摘要: 2020年初,由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周学鹰教授著述的《楚国墓葬建筑考——中国汉代楚(彭城)国墓葬建筑及相关问题研究》于南京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在疫情不断侵蚀世界的大背景下,静心做好本职工作、夯实学术研究是周教授作为学者以身作则的表现,也为广大学子带来了新鲜的学术干货。    本书作者周学鹰现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考 ...

2020年初,由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周学鹰教授著述的《楚国墓葬建筑考——中国汉代楚(彭城)国墓葬建筑及相关问题研究》于南京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在疫情不断侵蚀世界的大背景下,静心做好本职工作、夯实学术研究是周教授作为学者以身作则的表现,也为广大学子带来了新鲜的学术干货。

  

  本书作者周学鹰现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考古学会建筑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大学东方建筑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中国文化与文物研究所副所长,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名城古建所副所长;同时为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专家(2017年)、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测评专家(2016年)、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专家委员(201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第一批专家库成员等。

  《楚国墓葬建筑考——中国汉代楚(彭城)国墓葬建筑及相关问题研究》的著述,采用考古发掘资料与文献典籍论著相结合的方式。作者较为详实的搜集与整理了汉代墓葬建筑实物资料,研读古典文献,并参考前辈学者们众多的研究成果,从平面及空间形制、建筑技术、装饰特点等多角度出发,密切联系汉代人生活习俗、社会思想等,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地弄懂、弄清我国汉代墓葬建筑历史发展中的若干问题。

  众所周知,墓葬属于极为重要的礼制范畴,“事死如生,事亡如存”。汉代又是中华民族整个历史发展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全面认识、了解我国汉代墓葬建筑材料、技术、艺术、思想等,厘清汉代墓葬建筑技艺,对于探究我国汉代建筑历史,进而探讨其对中国建筑历史发展的影响与流变,以及进一步探讨我国古典建筑历史与周边国家建筑历史演化的关系,填补中国汉代墓葬建筑研究中的某些不足与空白,具有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是周学鹰教授在我国著名建筑史学家、中国建筑史学会副会长、同济大学路秉杰先生门下的博士学位研究成果。周教授特别强调尊重历史、尊重读者、致敬各位评委,故全书保持博士毕业论文原貌,以存其真。全书论述思路严谨清晰,材料扎实充分,得到了郭湖生、罗小未、刘叙杰、常青、蔡达峰、伍江、卢永毅、张皆正、刘天华先生等答辩委员们的认可。《楚国墓葬建筑考——中国汉代楚(彭城)国墓葬建筑及相关问题研究》是相关研究领域难得的成果。

  

  本书目录:

楚国墓葬建筑考

——中国汉代楚(彭城)国墓葬建筑及相关问题研究

周学鹰

  

  前言

  摘要

  绪论

上篇 汉代楚(彭城)国墓葬建筑考

  第一章汉代楚(彭城)国墓葬建筑发展之社会背景及历史地位

  第一节 汉代经济之发展

  第二节 汉代文化艺术之发达

  第三节 传统葬制之演化

  第四节 楚(彭城)国墓葬建筑的历史地位

  一、汉代楚(彭城)国墓葬建筑概述

   二、两汉楚(彭城)国诸侯王

   三、楚(彭城)国陵墓建筑的历史地位

   四、“四大中心”之一的徐州汉画像石

  第二章汉代楚(彭城)国王侯陵墓建筑考

  第一节 楚王山楚王、王后陵,狮子山楚王陵

  一、楚王山楚王、王后陵

  二、狮子山楚王陵

  第二节 驮蓝山、王后楚王陵,北洞山楚王陵

  、驮蓝山楚王、王后陵

  二、北洞山楚王陵

第三节 龟山楚王、王后陵,东洞山楚王、王后陵

  一、龟山楚王、王后陵

  二、东洞山楚王、王后陵

  第四节 南洞山楚王、王后陵,卧牛山楚王陵

  一、南洞山楚王、王后陵

  二、卧牛山楚王陵

  第五节 土山彭城王、王后陵,拉犁山汉墓(王侯或僚属墓)

   土山彭城王、王后陵

   拉犁山汉墓(王侯或僚属墓)

  第三章汉代楚(彭城)国石室墓葬建筑考

  第一节 建筑分期

  第二节 建筑形制

  第三节 汉画像石墓举要

  第四节 建筑形制分析

  第四章汉代楚(彭城)国砖室(石)墓葬建筑考

  第一节 建筑分期

  第二节 建筑形制

  第三节 建筑形制分析

  第五章汉代楚(彭城)国竖穴(洞室)墓葬建筑考

  第一节 建筑分期

  第二节 建筑形制

  第三节 建筑形制分析

  第六章汉代楚(彭城)国墓葬建筑综述

  第一节 无与伦比的汉代楚(彭城)国诸侯王陵

  第二节 汉代陵墓建筑排水

  第三节 风水术对汉代楚(彭城)王国陵墓建筑的影响

  第四节 丰富多彩的汉代楚(彭城)国画像石墓

  

下篇 汉代墓葬建筑相关问题研究

  第七章“因山为陵”初探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汉文帝霸陵“因山为陵”的渊源

  第四节 楚元王陵“因山为陵”的思想渊源

  第五节 结论

  第八章“建筑式”明器与“明器式”建筑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明器,建筑明器,“建筑式”明器,“明器式”建筑

  第三节 “明器式”建筑、“建筑式”明器的特点与类型

  第四节 结论

  第九章认读“汉代建筑画像石(砖)”方法论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正确认读“汉代建筑画像石(砖)”的基本方法

  第三节 例证

  第四节 结论

  第十章建筑明器的随葬思想初探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汉代“建筑明器”的随葬思想

  第三节 “建筑明器”是早期墓葬绘画所描绘建筑的物化表现

  第四节 古代楼阁式建筑在当时实际生活中的地位

  图版目录

  附录一~

  参考文献

  后记

  答辩委员评阅意见及答辩委员会决议

  本书摘要:

本著在宏观的汉文化背景中,以西汉楚国、东汉彭城国(它们的主体相当于今江苏徐州及其周边地区。为便于论述,本著统称为汉代楚(彭城)国。)的墓葬建筑为出发点,通过考古发掘实物资料与古典文献、现当代研究成果相结合,考察我国汉代楚国墓葬建筑。

  本著共10章,分上、下两篇(上篇第一~六章,下篇第七~十章)。

  第一章汉代楚(彭城)国墓葬建筑发展之社会背景及历史地位。整体梳理我国两汉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着重考察了当时人们的生活习俗、社会思想、科技发展水平,以及受它们影响下的墓葬建筑发展状况,提出研究汉代楚(彭城)国墓葬建筑的意义。

  第二章汉代楚(彭城)国王侯陵墓建筑考。本著据汉代楚(彭城)国王侯陵墓建筑不同的发展时期,将其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深入研究了每一阶段的特点,及它们之间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

  第三章汉代楚(彭城)国石室墓葬建筑考。本著对其进行了整理、分期,研究了各时期石室墓葬建筑的形制特点。本著着重研究了汉代楚(彭城)国画像石墓。

  第四章汉代楚(彭城)国砖室(石)墓葬建筑考。本著对其进行了整理、分期,研究了各时期砖室(石)墓葬建筑的形制特点,并与其他地区同类墓葬进行了比较。

  第五章汉代楚(彭城)国竖穴墓葬建筑考。本著对其进行了整理、分期,研究了各时期竖穴墓葬建筑的形制特点。

  第六章综述。对汉代楚(彭城)国王侯陵墓建筑各阶段的特点、发展演化进行了总体的研究。对汉代墓葬建筑排水、风水对墓葬选址及墓葬思想影响等进行了论述。还对汉代楚(彭城)国汉画像石墓葬建筑进行了概括。

  第七章“因山为陵”初探。西汉初期的楚元王刘交陵,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采用“因山为陵”葬制的陵墓,本著研究了其采用这一葬制的历史渊源。

  第八章“建筑式”明器与“明器式”建筑。针对汉代墓葬中存在大量“木构瓦顶”或“石砌”房屋,以及葬具模拟实际建筑物形象的情况,本著提出“明器式”建筑与“建筑式”明器的概念,分析了它们的内容、类型、形式及特点,对其出现的时期、思想渊源及演化等,进行了研究。

  第九章认读“汉代建筑画像石(砖)”的方法论。本著暂命名包含有建筑物形象的汉画像石(砖)为——“汉代建筑画像石(砖)”。本著提出了认读它们的方法论,联系古代典籍、考古发掘成果、现代文献,列举各种事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论证。

  第十章汉代建筑明器随葬思想初探。本著分析了古人的墓葬思想,墓葬建筑的发展、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汉代建筑明器的使用性质,探讨了其随葬思想;联系考古发掘实物资料,分析了其内容、类型及特点。指出其所反映的汉代经济、汉代人的思想习俗等;指明它是早期墓葬壁画描绘建筑形象的物化。本著还对楼阁式建筑在古代人实际生活中的地位作了一定的研究。

  答辩委员会决议

《中国汉代楚(彭城)国墓葬建筑及相关问题研究》是一篇选题很好的博士学位论文。论文不仅对我国汉代墓葬建筑及其所反映的社会、文化与技术特征的综合诠释,而且对理解整个中国传统建筑的发生、发展及其技术演化有重要作用。

作者以徐州地区的两汉墓葬建筑为切入点,结合全国各地的汉墓发掘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分析、比较,对大量的实物和文献资料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较新的学术见解。论文有助于全面认识汉文化来源,对深入理解秦汉文化特色,并且对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作者有广博的知识、扎实的文献素养、严格的逻辑思维,言必有据,不发空论。作者对两汉墓葬建筑的研究,做到了相当的深度。在国内尚属前列,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整篇论文编排有序、论证合理,文字清晰、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与逻辑性。建议授予作者周学鹰博士学位,并列为优秀博士论文。

答辩委员会主席 郭湖生

2000年12月22日


  图文:达志翔

  编辑:李思洋、何乐君

  责编:安瑞军

      

    分类: 中文 研究 书籍资料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