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一文了解藏传佛教

摘要:   为什么要了解藏传佛教的历史呢?  宗教的发展与物质文化发展是息息相关的,这些宗教历史文化正是如今藏地遗留的以寺庙为主的文化遗址的背景知识与核心内容。了解藏传佛教的历史,可以让我们在浸淫宗教信仰文化的同时,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其丰富的内涵。  一、什么是藏传佛教?西藏文化与艺术的内核精华就是其宗教底蕴。我们经常看到许多极赋表现力 ...

  为什么要了解藏传佛教的历史呢?

  

宗教的发展与物质文化发展是息息相关的,这些宗教历史文化正是如今藏地遗留的以寺庙为主的文化遗址的背景知识与核心内容。了解藏传佛教的历史,可以让我们在浸淫宗教信仰文化的同时,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其丰富的内涵。

  一、什么是藏传佛教?

西藏文化与艺术的内核精华就是其宗教底蕴。我们经常看到许多极赋表现力的藏传佛教文化现象,以及那些听上去神秘异域的名词,比如“金刚乘”、“密教”、“活佛转世”、“上师喇嘛”等,那究竟什么是藏传佛教呢?

从佛教哲学分类上来讲,藏传佛教属于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盛行于印度以北和以东地区,代表分支有藏传佛教、汉传佛教等主要东亚佛教流派。

大乘佛教,顾名思义,即大车乘,它与盛行于印度南部地区的小乘佛教最大区别是菩萨的概念。大乘佛教里有许多菩萨,他们为了解脱众生,发愿来到世间,普度世人。

早期的吐蕃佛教遗址中可以看到八大菩萨的形象,有观音菩萨(多以心子度母形象出现)、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这些都属于大乘佛教。大众熟知的藏传佛教“活佛”,从教义理论来讲并不是佛,而是菩萨的化身——佛是不生不灭的,只有菩萨才会化身到人世间。

然而,汉文“活佛”这一称号,却又道破了藏传佛教在大乘佛教中的特色,那就是对上师的尊崇。

藏传佛教又名“喇嘛教”。喇嘛,意为“上者、上师”,而一般用“仁波切”形容尊贵上师,即“大宝”。藏传佛教的修习采用“导师制”,一位僧人在求法路上最重要的是找到一位好老师,并得到修法的口传教诫。因此,尊崇上师与尊崇“佛法僧”三宝的佛教文化在藏传佛教中尤为突出。

祖师肖像是唐卡艺术中一个重要的绘画题材,宗喀巴大士的唐卡里除了中央的上师之外,还表明了法脉的传承。

除此之外,藏传佛教在大乘佛教的教义与修法上,根据源自印度的密续经典,发展出了一条特色的道路,叫作金刚乘。密续,即教授密法的文本。这些古老经典是十分晦涩难懂的,因此需要上师的口授秘诀才能完成修习。

藏地的瑜伽士与佛学家们成功地结合了金刚乘的密教修法与大乘佛教的显教哲学,成就了伟大的藏传佛教传统。

藏传佛教 = 金刚乘的密教修法 + 大乘佛教的显教哲学

  

  

  这一对概念组合,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更全面地理解藏传佛教严格完善以及极具内涵的寺庙教育和修法体系,而不只是以一种世俗猎奇的心态去关注一些奇闻异事。不管是极度神秘化藏传佛教,还是一味的污名化藏传佛教,都仅仅只是浅薄地给它贴上标签罢了。

  

藏传佛教的传播范围十分广阔,不仅限于今日的西藏自治区。传统意义上的三大藏区分别是卫藏地区、安多地区和康区。拉萨地区即属于卫藏地区,后藏地区则是以日喀则为中心的区域,当然还有以阿里为代表的藏西地区。安多地区大概覆盖青海与四川藏区,而康区则指传统茶马古道上(四川与云南)的藏区。除此之外,藏传佛教还在印度北部拉达克地区、尼泊尔、不丹、蒙古地区,甚至远到俄罗斯的布里亚特等地都扎根发芽,直至今日依然存在。

  

本文所讲述“藏传佛教发展史”,是藏传佛教中的一种文本书写形式,即“教法源流”,这种叙述带有佛教修行者的信仰,即传说范畴。在科学的历史观中,女娲造人、仓颉造字并不被认为是正统历史,但为了能以本土的观念讲述完整的藏传佛教历史,带有神话色彩的叙述就无法避免了。

  

  二、吐蕃时代的藏传佛教:前弘期

  早在十世纪,西藏就有了自己的史学家,传统藏传佛教史开篇都会讲述释迦牟尼与佛法在印度的初传。

  大约公元七世纪上半叶,佛教在吐蕃王朝松赞干布时期传到了藏地。当时的吐蕃王朝十分繁盛,在丝绸之路上也相当活跃。松赞干布分别从汉地与尼泊尔迎娶了两位公主,这两位公主分别带来了一尊释迦牟尼佛像。

  

现代的古西藏历史学家对尼泊尔尺尊公主的真实存在提出了许多质疑,认为她极有可能是虚构出的人物,而非历史事实。但无论如何,如今拉萨的大昭寺确实是在松赞干布时期建造的,其建筑形式和部分工艺也确实体现出了尼泊尔的艺术风格。

大昭寺的藏文译为“觉沃佛释迦牟尼身像所在的佛殿”,又被称为拉萨祖拉康,它是西藏接受佛法的文化象征,也奠定了拉萨作为“圣地”的中心地位。

  在寺庙壁画里会看到这样一幅一生动的场景——僧俗人员围绕着中央有释迦牟尼佛像的祖拉康转经,这一朝圣转经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天。

  虽然佛教文化在这一时期传入,但松赞干布时期的大昭寺,并没有藏人的僧团,严格来说不能算是一座藏传佛教寺庙。佛教真正作为吐蕃王朝的主要宗教是在赤松德赞时期,也就是松赞干布之后的一百年左右。

  赤松德赞做了三件事:首先,组建官方的译经团队,大量翻译佛经与论典;其次,迎请两位印度的佛教大师到藏地弘法——一位是印度那兰陀寺的住持、中观哲学大师寂护,另一位则是密法大师、大成就者莲花生大士;最后,赤松德赞为迎请的二位大师建立了桑耶寺,而第一批的7位藏地僧人就在桑耶寺剃度出家。从此,佛教在藏地兴盛起来,史称“前弘期”。

  

9世纪中叶后,吐蕃王朝末代赞普朗达玛发起灭佛运动,藏传佛教进入“黑暗期”。

直至十世纪晚期,才有西藏僧人开始再次前往印度取经。

这时,藏地的上师与翻译家们希望在藏地重新复兴金刚教法。他们开始建立自己的寺庙,在各地形成了大小不一的宗教政治势力,并逐渐形成了藏传佛教的各大教派,史称“后弘期”。

  三、藏传佛教各教派的形成:后弘期

后弘期也是新译密咒的开端,而与之相对的在吐蕃时期的密法传承,被称为旧译密咒,那么,在新译时代依然修习传承旧译密法的团体就被称为“宁玛巴”,也就是“宁玛派”。

  

严格来看,宁玛派在教派意义上的形成是诸教派中最晚的,但其保留了传承自前弘期的佛法传统,特别是旧译密教典籍与修法。在宁玛派中,最重要的祖师人物就是赤松德赞时期迎请来藏的莲花生大士。

从黑暗期直到现在,宁玛派都信仰“掘藏师”的存在。一代代掘藏师都会在某一特殊的时间、地点里挖出当年莲花生大士或者其他大师埋下的“伏藏”(hidden treasure)。

宁玛派修习的特色法门名为“大圆满”(dzogchen)。“大圆满”教法基本为伏藏的形式,大多由14世纪时期的龙钦巴大师传承而来。著名的宁玛派上师还有18世纪的吉美林巴尊者。吉美林巴的学生们大多成为了近代藏传佛教“利美运动”(“不分派运动”)中的主要倡导人物,在安多地区和康区影响深远。如今四川藏区许多著名的活佛,都是宁玛大圆满的传人——比如建立色达五明佛学院的晋美彭措法王。

  

萨迦派是新译派中历史较为悠久的一派,它的名字来源于教派建立的地点。11世纪,后藏萨迦地区的款氏家族兴建了寺庙。

  

  

  萨迦派的创始人贡却杰布(1034-1120)对新译密法十分感兴趣,特别是《喜金刚密续》。他专攻出一套基于《喜金刚密续》的“道果法”(lamdre),并将教法传给了他的儿子萨钦贡嘎宁波。

  萨迦派传承方式是世袭制的,也就是说“萨迦五祖”都是一家人,并没有采用现在较为普遍的活佛转世制度。这个庞大的家族在元代得到了蒙古皇帝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八思巴,他是当时的教主萨迦班直达的侄子,还成为了忽必烈的国师。

  由于元朝与萨迦派的密切关系,整个汉藏佛教文化的交流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在藏地兴建的萨迦寺、布顿大师建立的夏鲁寺、北京的白塔寺,都是这一鼎盛时期的杰出代表。

实际上,在元明之际,前往内地的西藏高僧很多,其中最耳熟能详的当属“大宝法王”,而大宝法王的传承则属于另一个新译教派——噶举派。

噶举派也是第一个建立活佛转世系统的教派。

  “噶举”的意思是口传教诫的继承。噶举派分支分派很多,但所有的传承都可以追溯到创始祖师玛尔巴译师(1012-1097)。

  玛尔巴去过印度三次,从两位印度上师那若巴与梅继巴处取得了密法——从那若巴处,玛尔巴提炼出了一套噶举的特色法门“那若六法”;从梅继巴那里得到了“大手印”的修习。“大手印”类似于宁玛派的“大圆满”,有的噶举与宁玛上师同时教授传承两种修法。

  虽然玛尔巴将他的教法传给了他的儿子,但他的弟子米拉日巴才是这些教法的最佳传承者。

  西藏图像里常见有一位披头散发、一只手放在耳朵边的瑜伽士形象,这就是米拉日巴。他皈依上师玛尔巴的故事、黑魔法杀人的传奇、诸多非常人的“疯僧”举动被后世津津乐道。

  米拉日巴将法传给了当时还属于噶当派的僧人冈波巴。

  

  噶当派是后弘初期最早建立僧团寺庙的教派,其创始人是印度来藏的阿底峡大师的弟子们,并建立了第一座噶当派寺庙热振寺。但是在十四世纪中期,这个教派就解散了,很多噶当僧人与噶当的教法被其他教派吸收并继续传承。

  

  冈波巴为噶举派建立了寺庙修学制度,后来噶举又在藏地各处发展出了多个分支,如竹巴噶举、巴蓉噶举、菜巴噶举、噶玛噶举等。其中的竹巴噶举得到了后藏帕莫竹政权家族的支持,伴随着家族的政治变迁,竹巴噶举传播到了如今的不丹王国,是不丹的国教。

  

不丹国旗

  

不丹国旗帜上的龙就是“竹巴”的意思。

而噶玛噶举则是流传最广的一个分支,他的领袖被称为噶玛巴。永乐时期到南京受封“大宝法王”封号的正是第五世噶玛巴。

最后一个介绍的教派,是教派中形成最晚的,但同时也是藏传佛教的最主要教派:格鲁派。

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大士(1376-1419)是十四世纪藏传佛教的伟大改革家。宗喀巴早期是一名萨迦派的僧人,他接收过完整的“五明”修学制度,并将萨迦的密法与早期噶当派“道次第”的修行方式结合,创建了格鲁派。

宗喀巴教法中最突出的便是他的哲学体系,格鲁派后来传承的显宗哲学体系都是基于宗大师的论著。一位能够获得格西学位的僧人,除了将宗大师的五部大论捻熟于心,还需要基于这些论断进行“辩经”。

比起其他教派学习内容的灵活性、多样性或者更加“自由”的瑜伽士风格修行体制,格鲁派十分重视寺院体制,也就是僧伽制度。

格鲁派建立了最多的寺庙,最有名当属拉萨地区的三大寺:甘丹寺、色拉寺与哲蚌寺,这是格鲁派的中心。当然还包括后藏日喀则地区一世达赖喇嘛建立的扎什伦布寺。

十七世纪,第五世达赖喇嘛借蒙古人与之后入主中原的满族人的支持统一了卫藏地区,建立起政教合一的甘丹颇章政权,并建造布达拉宫作为政治中心。从清初起,格鲁派摇身一变,成为了藏传佛教乃至西藏的主导势力,这时的达赖喇嘛在理论上已经是藏地的统领。其余教派,甚至曾经在藏传佛教发展中有过辉煌历史的教派,如觉囊派、希解派等,在十七世纪以后基本活跃于东部的康区与安多地区。

藏地许多寺庙也改宗为了格鲁派。今天见到的很多寺庙采用的都是格鲁的寺院传规与形制。而由于格鲁派与蒙古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今在蒙古乃至俄罗斯地区的藏传佛教传统均属于格鲁派的传承。

相关推荐资料:

  1.Sam van Shaick,The Spirit of Tibetan Buddhism,Yale University Press,2016.

  2.藏文历史经典读物:《土观宗派源流》

  

  3.Matthew Kapstein,Tibetan Buddhism: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Oxfrd University Press,2014.

  

  4.沈卫荣:《想象西藏:跨文化视野中的和尚、活佛、喇嘛和密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

- END -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