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资讯

通讯|沙武田:敦煌图像中的唐蕃关系 ——瓜州榆林窟第25、15窟“双窟”研究

摘要: 12月15日晚七点,陕西师范大学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沙武田教授,应邀以“敦煌图像中的唐蕃关系——瓜州榆林窟第25、15窟‘双窟’研究”为题在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111会议室进行学术讲座。讲座由熊文彬教授主持,张延清副教授担任评议人。本场讲座是“大吉青年藏学家系列学术讲座”的第十场,吸引了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的众多师生和社会人士前来 ...

1215日晚七点,陕西师范大学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沙武田教授,应邀以“敦煌图像中的唐蕃关系——瓜州榆林窟第2515窟‘双窟’研究”为题在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111会议室进行学术讲座。讲座由熊文彬教授主持,张延清副教授担任评议人。本场讲座是“大吉青年藏学家系列学术讲座”的第十场,吸引了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的众多师生和社会人士前来聆听。

此次讲座,沙老师主要围绕榆林窟第1525窟图像中所体现的唐蕃文化交流思想展开。第15窟由于出现库藏神特征的毗沙门天王像和吐蕃装及唐装男性供养伎乐组合,其营建应当具有强调瓜州地区唐蕃和盟的背景。第25窟图像中的文化交流思想则主要体现在主室东壁八大菩萨曼荼罗、北壁弥勒经变婚嫁图中的唐蕃装人物形象等六个方面。榆林窟第2515窟双窟的营建,是吐蕃正式占领瓜州的纪念窟,体现了寺院等佛教建筑的营建与唐蕃关系之“纪念”意义传统。

讲座开始,沙老师先介绍了敦煌地区吐蕃时期的石窟及本专题研究的旨趣所在。他指出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的吐蕃图像材料较少,霍巍老师曾用“一派唐风”四字的对这一时期的壁画风格进行高度概括,并以莫高窟吐蕃统治时期第199窟西壁龛北侧菩萨像为例,说明敦煌石窟中与吐蕃关系密切的图像要比想象中的少得多。

之后,沙老师对学术背景进行介绍。首先,他指出榆林窟第25窟是国际关注的话题,以往唐蕃关系的研究对吐蕃占领敦煌以前洞窟的关注不足,贞元二年(786)之前的十年的战争,使得莫高窟营建大受影响,这也是唐蕃关系图像的印证;其次,对榆林窟在吐蕃统治前后的营建史进行梳理。他认为第2515窟是榆林窟在初盛唐之后到五代宋之前的主要营建活动;再者,他还对第2515窟的营建时间进行分析,他断定第2515窟都完成于敦煌陷蕃以前,此后敦煌石窟营建的重心移动到莫高窟。

在对营建背景和时间介绍的基础上,沙老师分析了第15窟营建中体现的结盟思想。洞窟仅前室保留吐蕃时期原貌,东壁前室南北壁对称出现一藏式一唐风的二天王像,藏式天王像具有库藏神特征。据《寺塔记》载净域寺佛殿内有“番神”,唐蕃贞元前两次会盟,皆于此像前立坛而誓,经谢继胜教授考证,此“番神”即吐蕃的毗沙门天王像。此外,洞窟前甬道南北两壁出现吐蕃装和唐装的男性供养伎乐组合的实例,推测第15窟属于吐蕃人与唐人共同的功德窟。结合783年发生的唐蕃清水会盟重大历史事件,沙老师认为该窟的营建,有强调瓜州地区唐蕃和盟、汉藏友好的历史背景和政治象征意义。

接着,沙老师又对榆林窟第25窟图像中体现的唐蕃文化交流思想进行剖析,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从主室东壁八大菩萨曼荼罗开始。他强调八大菩萨在藏地也十分流行,察雅仁达石刻和玉树文成公主庙同类题材分别刻于804806年,第25窟的八大菩萨组合造像比吐蕃本土大部分都要早。桑耶寺修建于大约775~779年,三层都有八大菩萨,与榆林窟第2515窟营建时间吻合,说明桑耶寺中一出现就很快影响到其它地方。这一时期正是墀松德赞大力推行佛教的时期,榆林窟二窟的建成也可能与这一背景有关。

    第二,对藏汉合璧的T”形榜题框体现的唐蕃文化交流思想进行说明。25窟的“T”形框横框中藏文题记未写,仅在竖框中用汉字写明造像名称,可以感受到洞窟功德主想要把吐蕃色彩融入到洞窟里面的想法,但榜题中没有藏文的原因仍不明确。

第三,对八大菩萨主尊卢舍那佛T形框汉文题记“清净法身卢舍那佛”进行说明。他认为八大菩萨的主尊具有大日如来的基本特点,体现了多重华严含摄下的空间。其中与门两侧的文殊普贤构成“华严三圣”组合,体现第一重含摄;南北壁分别代表空间“十方净土”的观无量寿经变和时间概念上的“三世净土”的弥勒经变,共同构成“十方三世”,构成卢舍那法身境界,体现第二重含摄;结合窟顶千佛所表现的十方佛观念,体现第三重含摄。因此,就可以看到以敦煌传统显教法身佛卢舍那完成藏传毗卢遮那佛的尊格,实际强调的是洞窟功德主营建的时候在处理藏汉关系时的调和思想,展示了唐蕃佛教思想融合的意义。

第四,就弥勒经变中的婚嫁图中出现的唐蕃装人物进行了解读。他谈到弥勒经变在敦煌数量极为丰富,但惟一在榆林窟第25窟出现唐装与吐蕃装的婚嫁场景。唐蕃关系最为重要的事件大概为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和亲”,弥勒经变中婚嫁图可能因此特意画上了唐蕃装共同出现的场面。

    第五,婚嫁图解读之后,沙老师对主室北壁弥勒经变中出现的藏文题记与洞窟功德主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他参考诸家译文及根据巴桑旺堆老师解读,认为题记中的shang-she”可能与吐蕃大相尚乞心儿有关,进而推断榆林窟第25窟为尚乞心儿的功德窟,他在攻下瓜州之后,在洞窟营建中表现出以藏汉结合的方式来对待瓜州地区的文化等事务。

第六,通过对前室东壁门两侧天王像的分析,中所体现的唐蕃文化交流思想进行介绍。他指出门南侧为汉式南方天王,北侧毗沙门天王具有吐蕃特色,谢继胜老师找到古格武士的甲胄,较接近这种式样。

在对榆林窟第25窟图像中的唐蕃关系和体现的唐蕃文化交流思想探究的基础上,沙老师概括了榆林窟第2515窟作为双窟所具有的“纪念碑”意义。他指出吐蕃时期具有唐蕃交流“纪念”意义佛教建筑的营建,可能是和唐蕃均在当时大力推行佛教的政策以及民众信仰之背景有关联。821年“长庆会盟”之后,唐蕃会盟后在“德噶玉蔡和谐川上建会盟经堂。”敦煌藏文遗书IOL TIB J 751 I亦载:“大论尚绮心儿与大尚腊藏、眷属及其吾辈等于扎西雅摩塘德噶玉采修建祖拉康,并成立僧伽部落等。”说明瓜州的吐蕃官员也深知会盟这一传统观念及其意义,因为境内榆林窟相关建筑早已出现。

讲座最后,沙老师讨论了“双窟”营建的大背景——敦煌佛教对吐蕃的影响,作为总结。吐蕃占领沙州之后,几项举措对吐蕃本土产生重大影响。其一邀请敦煌高僧摩诃衍到吐蕃弘扬佛教,吐蕃僧诤中汉僧的主导者即是来自敦煌的高僧摩诃衍;其二、七十二岁高龄的敦煌僧人昙旷为答吐蕃赞普写成的《大乘二十二问》;其三、吐蕃在敦煌组织大规模抄经并运往吐蕃本土流传。说明占领沙州之前,吐蕃人对作为“善国神乡”的敦煌之佛教地位有了正确的认识,因此在榆林窟建“双窟”也有这方面的意义。身为吐蕃重臣的尚乞心儿,在沙州建有圣光尼寺,除他本人的佛教信仰外,另一个重要的意义即是对吐蕃占领沙州的纪念意义,这也可以从它在唐蕃长庆会盟时在河州完成的两座汉藏寺院得到佐证。

最后,沙老师表示,希望借此机会,可以通过榆林窟第1525窟,向大家展示敦煌洞窟的图像,究竟是怎样受吐蕃的影响和在探讨唐蕃关系史上的意义。

    讲座之后,张延清老师给予高度评价,并针对在场师生,进行了精彩点评。张老师指出沙老师在敦煌从事石窟考古和艺术研究将近二十年,研究范围涉及考古学、图像学、佛教美术史、历史文献学等领域,今天晚上关于榆林窟第2515窟的讲座,是他最近出版的专著《榆林窟第25窟——敦煌图像中的唐蕃关系》一书的精髓所在。沙老师以艺术语言解读了吐蕃占领敦煌期间和之前的唐蕃关系,786年敦煌人在弹尽粮绝的条件下,要求“勿徙他境”,其背景是吐蕃在776年攻陷瓜州时,几乎把整个瓜州人迁往西藏进行技术领域的工作,这种人口劫掠方式,令敦煌人非常害怕,故而出现“勿徙他境”的投诚请求。榆林窟第1525窟根据沙教授的解读,很有可能就是尚乞心儿的功德窟,曲折的反映出唐蕃联姻的思想,将洞窟打造成唐蕃联姻的榜样,进而影响沙州积极投诚。沙老师的整个讲座将唐蕃关系穿插始终,他将宗教学、艺术史、文献学和考古的资料,都运用的非常娴熟,让我们非常钦佩,他的领域之广,眼光之敏锐,学术见解之高度,都值得我们学习。

    随后沙老师与在场老师和同学就讲座相关问题进行交流互动,最后熊文彬教授表示沙武田老师演讲得非常精彩,再次感谢沙老师的演讲,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魏建鹏 供稿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资讯
    关键词:

    作者:沙武田

    更多信息...

    榆林窟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