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山西旧石器考古70年(下)

摘要:   导 语:2019年我们刚刚庆祝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2020年起,考古汇以原创为主,重点推介2019年及此前山西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以便更多的同行和关心山西考古的朋友们了解山西的考古工作。从本期开始,考古汇将推出“山西新中国考古70年”系列文章,希望读者朋友们了解山西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考古收获与研究成果、研究特点、未来着力点等,并能给予 ...


  导 语:

2019年我们刚刚庆祝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2020年起,考古汇以原创为主,重点推介2019年及此前山西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以便更多的同行和关心山西考古的朋友们了解山西的考古工作。从本期开始,考古汇将推出“山西新中国考古70年”系列文章,希望读者朋友们了解山西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考古收获与研究成果、研究特点、未来着力点等,并能给予我们大力支持与指导。


战两山 探索细石器起源新格局

  太行吕梁两大山脉分列于中部汾河地堑的左右,占全省面积的70%以上。

  

  

  东部太行山区:以太行山脉为主体,恒山、五台山、系舟山、太岳山、中条山位列其右;灵丘、阳泉、榆社、武乡、沁源、长治、晋城等一系列山间盆地镶嵌其间;发育有桑干河、滹沱河、漳河、沁河等水系。人类最早进入该区域的证据来自于下川遗址下文化层(碳14测年距今4.3-3.9万年)、和顺当城背窑湾洞穴遗址(碳14测年距今31495±1570年)和陵川塔水河岩厦遗址(碳14测年距今26165±1005年)。1970-1990年,考古工作者在中条腹地发现了大量以下川文化为主体的细石器文化遗存。1980年代以后,太行山区洞穴考古成为新目标,陆续发现14个旧石器时代晚期岩厦和洞穴遗址。

  

山西省地形图

  西部吕梁高原:介于吕梁山西侧与晋陕大峡谷之间,沟壑纵横丘陵遍地,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类型,上新世以来的黄土堆积大面积沉降其中。虽然更新世以来的午城黄土、离石黄土十分厚重,然而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早中期遗存屈指可数。更多的是以吉县柿子滩遗址群为代表的细石器文化遗存。广泛分布于吕梁山南端的吉县、乡宁、大宁、永和县由东向西注入黄河的各条流域,以及北部偏关万家寨以及内蒙的清水河一带的石器遗存。

  

  20世纪70年代初,是我国细石器文化起源研究的一个重要阶段。1972年贾兰坡先生在《山西峙峪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中首次提出区别于“新石器时代发达的细石器,即通常所谓的细石器文化传统细石器”的“广义的细石器”概念。与此同时山西下川、河北虎头梁、河南灵井分别在正式发掘中发现有地层依据的细石器文化遗存,为贾兰坡在《中国细石器的特征和它的传统、起源与分布》中,提出的细石器“华北地区起源说”添加了注解。1970年代中后期,山西境内尤其是汾河流域、太行山西麓中条山腹地、吕梁山南端,发现了数以百计2.9-1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细石器遗存;雁北地区桑干河流域发现的细石器遗存较之稍晚,介于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这些发现使山西成为细石器起源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地区。

  

  下川遗址地貌图、2014年发掘区位置

  

  下川遗址群是山西省70年代的重要考古发现之一。分别于1973-1975年、1976-1979年和2014-2017年进行过三次考古调查发掘。1978年王建、王向前、陈哲英发表的《下川文化——山西下川遗址调查报告》中,对首次调查发掘获得的1800件石制品进行了系统研究,确立了以锥状、半锥状、柱状、楔状等各种形制的细石核和细石叶、尖状器、雕刻器、琢背小刀、石镞、石锯、锥钻、石核式石器以及各种式样刮削器等为特征的下川文化。特别是有对细石核、尖状器、雕刻器背小刀、石核式石器等器物额严谨定义和分类研究,为我国的细石器文化遗存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标杆和分类模板。对于我国乃至整个东北亚细石器的起源、时代特征以及技术体系演变等方面的研究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下川遗址出土的半锥状细石核、锥状细石核

  下川遗址出土的石叶、圆头刮削器

  下川遗址出土的石锛、石镞琢背小刀

  

  下川文化的分布范围不仅局限于首次调查发现的三县五区16个地点,在太行、太岳、中条之间的广大区域都能见到它的身影。2014-2017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进行的第三阶段田野工作,测年表明下川遗址的人类遗存可以分为4.3-3.9万年、3.9-2.9万年、2.9-2.6万年和距今1万多年4个发展阶段。

  吉县柿子滩旧石器遗址环境地貌、S29地点发掘区

  柿子滩遗址群:发现于1980年,同年临汾行署文化局进行试掘。在100平方米的范围内出土了石制品1807件。其中755件细石器分为细石核、细石叶、各式刮削器和尖状器、石镞、石片、砍砸器等。

  

吉县柿子滩遗址出土的细石叶

吉县柿子滩遗址出土的双尖尖状器

  

  2000年以来,由石金鸣率领的团队在清水河流域发现了20余处野外地点,并对其中的S5、S9、S12、S14、S29等地点进行了连续多年的发掘,出土石制品、动物骨骼和装饰品等文化遗物近10万件,发现火塘等遗迹现象300余个等大量珍贵的科学资料。近年来有关柿子滩遗址群考古研究成果迭出,展示了旧石器时代晚期狩猎采集生活方式向新石器农耕文明过渡阶段,人类在这一地区生产细石器、制作原始装饰品、使用石磨盘、石磨棒等方面的技术应用。为研究细石器的起源和细石叶工艺的演化发展、史前人类对植物资源的利用、华北地区粟作农业的起源和扩散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县柿子滩遗址 S29地点发现的用火遗迹和石磨盘

吉县柿子滩遗址出土的石磨盘、蚌制穿孔装饰品

  吉县柿子滩遗址出土的马下颌骨、犀牛头骨化石


   出雁门 完善华北旧石器文化序列拼图

  雁门关外广大地区属于农耕文明向草原文明的过渡地带,虽然与泥河湾盆地同属桑干河流域,但更新世早期地层深埋于地下,出露有限。因此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存并不多,仅见于盆地边缘洪涛山脚下的青磁窑遗址等,更多的则是以许家窑、峙峪遗址为代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遗存,以及以发现于朔州南磨、大同鱼儿涧、左云火石梁、广灵洗马庄等地的旧—新石器过渡阶段的细石器文化遗存。

  

  峙峪遗址:位于桑干河上游黑驼山东麓丘陵地带一个小土丘上,是大同盆地第一个经过正式发掘研究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1963年由王择义带队进行了50多天的发掘,出土15000余件石制品、一块人类枕骨化石、大量动物碎骨、烧骨烧石和用火遗迹灰烬层。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据碳14测年代距今约28945±1370年。

  

峙峪遗址出土的石制品

  石制品原料取自当地砂砾层中,有脉石英、石英岩、硅质灰岩、燧石和火成岩等。打制的石器通常较小并修制规整,以尖状器、雕刻器和形式多样的刮削器数量为多;斧形小石刀、石镞和单面钻制的穿孔石墨装饰品,制作十分精致。石镞的出现,表明当时人们已掌握了弓箭,狩猎技术获得了长足发展。

峙峪遗址出土的尖状器、石墨装饰品

  峙峪遗址出土的石镞、刻划纹骨片

  

  出土的动物骨骼完整性较差,未见头骨,下颌骨等均较残破,大多数是单个的牙齿和被击碎的兽骨残片。其中以有蹄类所占比例最大,种类上占70%,数量占95%以上,包括典型的草原动物普氏野马、野驴、普氏原羚、鹅喉羚、诺氏驼等。其中发现的野马和野驴的完整牙齿化石就有4000多个。据此分析这批发掘资料中至少有128匹野马和88头野驴。因此,这里的原始居民被誉为“黑驼山下猎马人”。大量动物碎骨、烧骨烧石和用火遗迹灰烬层,都表明这里是峙峪人“肢解、分享、烧烤”猎获动物的一个营地。

  

峙峪遗址出土的马牙化石

  

  

  阳高许家窑遗址位于山西阳高县古城乡许家窑村东南1公里的梨益沟右岸。1973年发现以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先后进行了5次田野发掘,在距地表8-12米深的地层中发现了人类化石近20件、石制品3万多件和大量哺乳动物化石。1976和1979年贾兰坡等公布了前两次发掘的资料,给出石制品多以脉石英为原料,除石球之外粗大的石器非常少见,几乎都是加工精致的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等细小石器的初步结论,并将许家窑文化看作“北京猿人文化—峙峪文化”之间的一种过渡类型文化。

  

许家窑遗址地貌图

许家窑遗址出土石制品

  峙峪、许家窑遗址是我省在雁门关外发现的两个重要遗址。1972年,贾兰坡等在峙峪遗址的研究中,根据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特点提出:华北旧石器时代文化至少有两个系统,即以“大石片—三棱大尖状器”为特征的“吅印?〈逑怠

分类: 中文 资讯 文博信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